20210225
《上下五千年》
晋军占领了楚国营地。把楚军遗弃下来的粮食吃了三天,才凯旋回国。
晋国打败楚国的消息传到周都洛邑,周襄王和大臣都认为晋文公立了大功。周襄王还亲自到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践音jiàn)慰劳晋军。晋文公趁此机会,在践土给天子造了一座新宫,还约了各国诸侯开个大会,订立盟约。这样,晋文公就当上了中原的霸主。
《离骚》二十五
世溷(hùn)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
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2风而绁马。
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
溘(kè)吾游此春宫兮,折琼枝以继佩。
溷(hùn)浊:混乱污浊。
蔽:掩盖。
阆风:即阆风巅
白水:神话中的水名。
绁(xiè):拴,系。
反顾:回头望。
高丘:高山。
春宫:东方青帝的居舍。
琼(qióng)枝:玉树的花枝。
译文:
这个世道混浊善恶不分,喜欢嫉妒别人抹煞所长。
清晨我将要渡过白水河,登上阆风山把马儿系着。
忽然回头眺望涕泪淋漓,哀叹高丘竟然没有美女。
我飘忽地来到春宫一游,折下玉树枝条增添佩饰。
评价:
《离骚》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 以至于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诗 人鲜明的个性光辉,这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第一次出现。《离骚》的创作,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
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采取铺张描叙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诗中又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意识品性、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最易混淆的12组词
5、笔画”与“笔划”
过去常写“以姓氏笔划为序”,现在“笔划”是不是改成“笔画”了?还有,“在桌子上划(画)上记号”该用哪个划(画)?
答:应该写“以姓氏笔画为序”。
原先两种写法都有,现在《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中规定,“笔画”是规范词形。
应该写“画上记号”,不要写“划上记号”。
“画”有一个义项是“用笔或类似笔的东西制作线条、符号、标记等”。因此,当我们说在纸张或其他物体上做出线条、符号、标记等时,应该用“画”。
划”虽然也有“画”的这个义项,但是,画是这义项的“主条’,因此用“画”为妥。
8、“含义”与“涵义”
含义”是指字、词、话语
等所包含的意义。“涵义”
与“含义”的意思完全相同,两者是一对异形词。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 等工具书的推荐,应该采用“含义”的写法。例如:这个句子的含义应当仔细推敲。这个词的含义跟刚才提到的那个词完全不同。
另外,还应当注意,“含意”跟“含义”不同。
“含意”是指诗文中的深层意思或言外之意。例如:这首诗的含意深邃,应当细心领会。主人公的这句话有弦外之音,须揣摩其中的含意。
每日一典:心存魏阙
[拼音]xīn cún wèi què
[解释]旧指解除官职的人,仍惦记着进朝廷的事。后常用以讽刺迷恋功名富贵的假隐士。亦用来形容臣民忠君,关心国事。
[出处]《庄子·让王》:“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
《益生珍言》
20、
种竹莳4花,保真养性;
提壶煮茗,和志怡神。
21、
常爱此中多雅趣,
更于何处学忘机。
成联赏析
七夕(李章明)
有明月何怀寂寞,对影成三,便将数种心情,尽销杯底;
倚高楼偏起蹉跎,愁钟过半,此付廿年梦想,都唱秋前。
【点评】写七夕而不拘于传统物事人家,从明月、高楼展开,隐约情怀渐得舒张,成三、过半对仗颇致。化用前人诗意或可针酌,譬如上联容易引人思太白之孤标,稍减题味。(方剑斌)
重庆朝天门(赵景谋)
指重山几分清浊,雄开混沌,怒合风波,万马奔雷终向海;
总九门独出巴渝,云载春秋,气吞荆蜀,双龙抱月始朝天。
【点评】联语大包大揽,开门见山直抵所咏,节奏铿锵,读之感受声势,如临其地。(方剑斌)
有一种温暖: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有一种温暖: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有一种温暖:三千弱水,只取一瓢饮;有一种温暖: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我一生只陪一人走,你一生只懂一人心。
1.击壤歌
佚名 〔先秦〕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译文:
太阳升起就去耕作田地,太阳下山就回家去休息。
凿一眼井就可以有水喝,耕田劳作就可获取食物。
这样的日子有何不自在,谁还去羡慕帝王的权力。
注释:
壤:据论是古代儿童玩具,以木做成,前宽后窄,长一尺多,形如鞋。玩时,先将一壤置于地,然后在三四十步远处,以另一壤击之,中者为胜。
作:劳动。
息:休息。
帝力句:一说为”帝何德与我哉“。帝力:尧帝的力量。何有:有什么(影响)。如果是”何德“,那就是有什么(恩惠)。
创作背景:
这首歌谣大约流传于距今40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时期。传说在尧帝时代,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一位八九十岁的老人,一边悠闲地做着“击壤”的游戏,一边唱出了这首歌。
赏析:
击壤歌是一首淳朴的民谣。据《帝王世纪》记载:“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有八九十老人,击壤而歌。”这位八九十岁的老人所歌的歌词就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击壤歌》。
这首民谣描绘的是在上古尧时代的太平盛世,人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太阳出来就开始干活,太阳落下就回家休息,开凿井泉就有水饮,耕种田地就有饭吃……这反映了农耕文化的显著特点,是劳动人民自食其力的生活的真实写照。
对于这首歌谣的最后一句,“帝力于我何有哉”,“帝力”历来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指“帝王的力量”,也就是说,人们的自给自足、衣食无忧的生活是靠自己的劳动得来的,而君王对此并没有什么作用,歌者反问:帝王的力量对我来说又有什么作用呢?当然,如此闲适安康的生活,并不是真的与帝王一点儿关系都没有,因此也有评论云:“能使民安其作息、饮食即帝力也。得末句翻空一宕,调便流逸。”另一种解释是把“帝力”解释为“天帝的力量”,从而突出了此歌谣反对“天命论”的色彩,歌者感叹:老天爷对我来说有什么用呢?
不管持哪一种解释,这首民歌的主题都是赞颂劳动,藐视“帝力”。
《击壤歌》也许是中国歌曲之祖。清人沈德潜《古诗源》注释说:“帝尧以前,近于荒渺。虽有《皇娥》、《白帝》二歌,系王嘉伪撰,其事近诬。故以《击壤歌》为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