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祛湿剂温化寒湿剂的简单归纳(含方歌)
第四节 温化寒湿剂
苓桂术甘汤 《金匮要略》
苓桂术甘化饮剂,健脾又温膀胱气;
饮邪上逆气冲胸,水饮下行眩晕去。
【组成】 茯苓四两(12g) 桂枝三两(9g) 白术三两(9g) 甘草炙,二两(6g)
【功用】 温阳化饮,健脾利水。
【主治】 中阳不足之痰饮。胸胁支满,目眩心悸,或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
【鉴别】 苓桂术甘汤与五苓散中皆有茯苓、桂枝、白术三药,均有温阳化饮之功,用于治疗痰饮病。五苓散以泽泻为君,配伍茯苓、猪苓直达下焦,以利水渗湿为主,主治饮停下焦之脐下悸、头眩、吐涎沫等症;苓桂术甘汤以茯苓为君,配伍桂枝温阳化饮,四药皆入中焦脾胃,主治饮停中焦之胸胁支满、头眩、心下悸等症。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又名肾著汤)
《金匮要略》
肾著汤内用干姜,茯苓甘草白术襄,
伤湿身重与腰冷,亦名甘姜苓术汤。
又:
甘姜苓术主肾著,身痛腰冷又何虑。
【组成】 甘草二两(6g) 干姜四两(12g) 茯苓四两(12g) 白术二两(6g)
【功用】 祛寒除湿。
【主治】 肾著病。身重,腰下冷痛,腰重如带五千钱,饮食如故,口不渴,小便自利,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缓。
【鉴别】 苓桂术甘汤与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组成仅一药之差。但前者重用茯苓为君,配伍桂、术、草,重在利水渗湿,兼以温阳健脾,是治疗痰饮病之代表方;后者重用干姜为君,配伍苓、术、草,意在温中祛寒,兼以渗湿健脾,是治疗寒湿肾著病之常用方。
真武汤 《伤寒论》
真武汤壮肾中阳,苓芍朮附加生姜;
少阴腹痛寒水聚,悸眩瞤惕急煎尝。
【组成】 茯苓三两(9g) 芍药三两(9g) 白术二两(6g) 生姜切,三两(9g) 附子炮,去皮,破八 片,一枚(9g)
【功用】 温阳利水。
【主治】
1.阳虚水泛证。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浮肿,腰以下为甚,畏寒肢冷,腹痛,下利,或咳,或呕,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
2.太阳病发汗太过,阳虚水泛证。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 动,振振欲擗地。
附子汤 (《伤寒论》)
少阴阳虚附子汤,人参白术苓芍藏;
体痛背寒肢逆冷,温阳益气自复康。
组成: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二枚(15g) 茯苓三两(9g) 人参二两 (6g) 白术四两(12g) 芍药三两(9g)
功用:温经助阳,祛寒化湿。
主治:寒湿内侵,身体骨节疼痛,恶寒肢冷,苔白滑,脉沉微。
【鉴别】 附子汤与真武汤药物组成仅一味之差,均可治疗阳虚水湿泛溢之证。但前者重用附、术,并配伍人参,重在温补脾阳而祛寒湿,主治阳虚寒湿内盛所致之痹证;后者附、术量减半,并佐以生姜,重在温补肾阳而散水气,主治阳虚水湿泛溢之证。
实脾散 《严氏济生方》
实脾苓术与木瓜,甘草木香大腹加,
草果姜附兼厚朴,虚寒阴水效堪夸。
【组成】 厚朴去皮,姜制,炒 白术 木瓜去瓤 木香不见火 草果仁 大腹子 附子炮,去皮脐 白茯苓去皮 干姜炮,各一两(各30g) 甘草炙,半两(15g)
【功用】 温阳健脾,行气利水。
【主治】 脾肾阳虚,水气内停之阴水。身半以下肿甚,手足不温,口中不渴,胸腹胀满,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脉沉弦而迟。
【鉴别】实脾散与真武汤均治阳虚水肿,皆具温补脾肾,利水渗湿之功。真武汤以附子为君,配伍芍药、生姜,偏于温肾,温阳利水之中兼以敛阴柔筋、缓急止痛,主治肾阳不足,水湿内停之小便不利、浮肿者;实脾散以附子、干姜为君,温脾助阳之力更胜,且佐入木香、厚朴、草果等行气导滞之品,主治脾肾阳虚水肿兼有胸腹胀满等气滞见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