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哲学】如何逃离生活的痛苦?

///

03/04  2021

如何逃离生活的痛苦?

与书相伴

美好触手可及

叔本华认为,摆脱生命的痛苦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进行艺术的审美活动,一种是实践彻底的禁欲主义。

那为什么要践行彻底的禁欲主义,才能摆脱人生的痛苦呢?这是因为意志的一种根本特性:自由。意志的自由和人生的痛苦是如何联系起来的呢?

我们来聊一聊。

叔本华说,世界是我的表象,表象的世界完全是意志的反应和再现,所以,表象世界的本质是意志,意志是一切表象的根源,叔本华说:宇宙万物都是同一意志的客观化。这是我们前面得出的一个结论。

但叔本华说,意志有一个根本的特性就是:自由。自由在今天的价值观里面,是积极和正面的,但是在叔本华的哲学思想里面,意志的自由则完全不一样,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讲。

首先,意志是自由和盲目的,也具有不确定性。如果说表象的世界是遵循充值理由律的,具有某种确定性,那么意志就是完全随机和盲目的。

前面我们介绍的,因果律、存在律、认识论和动机律,也就是说,表象世界的一切都是有理由的,遵循某种规律和法则的,但是在自由的意志世界,则完全不一样,意志是盲目和不确定性,它不遵循充值理由律,它也在时间和空间之外,没有逻辑必然性,也没有因果必然性。

叔本华的意志就是康德的物自体,是我们无法通过理性来认识的。

叔本华这种意志的的盲目性和随机性,和萨特的意识是非常接近的,萨特说:意识就像一个外在于人和世界的幽灵一样,它无影无相、却又不敢寂寞、四处游荡,它就是:无。意识具有指向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寻找着什么,渴望着什么。

其次,自由意志的否定性,这种否定性带有某种悲观色彩。

在叔本华哲学思想里面,意志的自由是一个消极的概念,自由意味着随机性,而它的对立面就是必然性或者说确定性,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意志的自由是对必然性的一种否定,也是对自身的一种否定。

在人身上,这种否定性,就表现为永远无法满足的欲望,我们总是在欲望的驱使下,否定过去,期盼着未来。前面我们介绍了,表象世界是意志的客观化,人的行为都有动机,但是动机的背后是受意志驱动的,而意志是自由和盲目的,也是永不满足的,它永远都不是什么,而是永远即将成为什么。

所以,叔本华的这种自由的意志观,是略显悲观的,而且和后来萨特存在主义的自由观是一致的。在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中,意识的本质是自由的,我们永远也无法摆脱真正的自由,但自由也意味着责任,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自由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就像萨特说的:人真正的不自由,就是永远也无法摆脱自由。

最后,意志是自由的,也意味着人是毫无自由的。萨特说,人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体,人也是表象和意志的统一体。

意志是绝对自由的,但表象只是意志的一种反应和呈现,所以,这里的自由只是意识或者意志层面的自由,而表象则是不自由的。叔本华和萨特思想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叔本华认为,意志是人的理性所无法控制的,而萨特则认为,人永远都有凭借理性做出自由选择的能力。

叔本华认为,意志就是一种不自觉、连续和盲目的冲动,而这种冲动是我们无法驾驭的,是绝对自由的。哲学家大卫休谟说:“理性是,且只是激情的奴隶”一样。

叔本华说,意志也是一切人类行为的根源,由意志产生欲求,由欲求产生动机,由动机产生活动。那我们要如何才能避免被意志驱使的命运呢?答案之一就是践行彻底的禁欲主义。叔本华说:“无欲,是人生最后的目的”。在叔本华看来,世界的本质是意志,在人这里,意志表现为盲目和永远不知满足的欲望,欲望是人生痛苦的来源,所以,要想摆脱痛苦,就要摒弃欲望,只有真正禁止一切欲望,断绝对世界的任何迷恋,才能进入超然状态,让自己和世界真正融合在一起,从而获得人生永恒的宁静和解脱。

这种对生命的态度,有点类似我国著名的道家思想家庄子,庄子形容圣人的状态应该是“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庄子还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这些都是略显悲观主义的哲学思想。

那你可能说,既然这么否定生命意志,对人生充满绝望,为什么不一死了之呢?但在叔本华看来,死亡并不是对生命意志的否定,而恰恰是对生命意志的肯定,既然要摒弃它,那我们为什么要肯定它呢?所以叔本华认为,死亡并不是对意志的对抗。可见这种既无法摆脱,又无法否定的人生状态,正是叔本华极度悲观主义哲学的特点。

但你读完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之后,会发现叔本华的哲学并不悲观,而相反,他给了我们解释悲观和痛苦的另外一种角度,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痛苦的根源,从而化解了我们对悲观和痛苦的恐惧,这其实是叔本华哲学积极和乐观的一面。

就像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看透了生活的本质之后,依然热爱生活。这不正是叔本华哲学给我们积极和正面的影响吗?

好了,内容就介绍到这里,后面将继续分享这本书其他内容,我们下一篇文章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