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焕先:北上先锋“军魂”不朽

他,是鄂豫皖、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是红二十五军的缔造者和主要领导者;也是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牺牲的级别最高的将领之一。

他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他,就是牺牲时年仅28岁的红二十五军政委吴焕先。

吴焕先烈士陵园、羊圈洼红军临时指挥部遗址、四坡战斗旧址、红军渡河口——在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红二十五军革命旧址前,社会各界人士前往驻足,聆听历史的足音,回望革命的风云。

莽莽山岭,见证革命英雄的壮烈历史;滔滔泾水,传唱人们对革命先烈的深情赞歌。

破家革命,积极投身农民运动

吴焕先从小天资聪慧、温厚英俊,深得家人喜爱和器重。1923年,年仅16岁的他以优异成绩考入麻城蚕业学校。麻城县紧靠武汉,当时的武汉是中国共产党开展革命活动最早的地区之一。受此影响,吴焕先在学校便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从此坚定了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共产党的信仰。

1925年夏天,吴焕先从麻城蚕业学校毕业后回到家乡开展革命活动,建立农民协会,成立党支部,发展农民革命武装“三堂红学”,在箭厂河地区播洒革命的火种。

1926年初,吴焕先在黄安县七里坪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秋,箭厂河地区四五十个村子的农民协会,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吴焕先领导农民向地主阶级展开了反剥削反压迫的斗争,发起了轰轰烈烈的“五抗”运动。

在箭厂河地区农民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时,吴焕先在家里烧起了“一把火”,实行“破家革命”,把自家佃户债户请到家中,划燃火柴,当场烧毁十多张契约、借据。

这一举动在当时的家乡引起巨大轰动,老百姓在震惊之余,开始接受其“耕者有其田”的革命主张。

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触碰到地主阶级的利益,当地土豪劣绅对此感到极度不安,勾结土匪,在初冬时节溜进四角曹门村,迫害了百十户人家。吴焕先的父亲、哥哥和大嫂等大小6口人也未能幸免,在奔逃中被匪徒杀害。料理丧事时,吴焕先含泪向乡亲们说:“这个血债早晚要血偿。我吴焕先破家革命,一不做二不休,就是要革命到底,宁死不屈!”

惨痛的遭遇和亲人的鲜血,让他深刻认识到,农民运动要取得最终胜利,必须要有农民武装。

吴焕先掩埋了亲人,擦干了眼泪,振作精神,投入新的斗争。1927年1月,他吴焕先建立了130多人组成的农民队伍,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这支农民武装后来发展壮大到近4000人,是黄麻起义的骨干力量。

随后,他参与领导了黄麻起义、创建了鄂豫边革命根据地后,成为年轻的鄂东北游击总司令。

粉碎“围剿”,巩固壮大陕甘根据地

吴焕先的名字,在泾川县耳熟能详,妇孺皆知。

泾川,因地处陕甘交界处的泾河川腹地而得名。1935年8月21日,红二十五军长征途经泾川,吴焕先在四坡战斗中英勇牺牲,血沃中塬,英名永留,成为泾川县红色文化与革命精神的宝贵资源。

1932年秋,由于第四次反“围剿”失利,在鄂豫皖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主力被迫西撤。此时的吴焕先在武装力量分散薄弱、鄂豫皖根据地斗争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向中共鄂豫皖省委书记沈泽民建议,重新组建红二十五军。

1933年3月,重建不久的红二十五军在吴焕先率领下,连续发动了郭家河、潘家河、杨泗寨战斗,三战三捷,使敌人大规模划区“清剿”行动遭到迎头痛击。1934年4月16日,红二十五军和红二十八军在商城豹子岩会师,红二十八军重新编入红二十五军。

1934年11月16日,整编后的红二十五军军政委吴焕先、军长程子华、副军长徐海东率领红二十五军从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开始长征。

在与中央红军长期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做出这一重大决策,显示了吴焕先卓越的战略眼光和非凡的革命胆略。红二十五军一路挥师猛进,截断西兰公路达十八天,数次打退各路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成功吸引和钳制了大量国民党军,有力地配合中央红军的长征北上,充当了三大主力红军长征胜利会师的开路先锋。

1935年8月21日,红二十五军冒雨急行军,到达泾川县王村镇,由向明村上中塬,进入四坡、掌曲一带。在村民张锁房家的二层土楼(红军楼)上设立临时军部,吴焕先、程子华、徐海东等军首长在此举行临时会议,果断决定战略上继续北上,向陕甘红军靠拢;战术上南渡汭河,佯攻灵台,对敌造成夺路入陕的错觉,从而迷惑、调动敌军。

会后,徐海东率二二三团和军直属队就地布防断后;吴焕先、程子华迅速率领二二五团和手枪团经羊圈洼向南下塬,在东王村南渡汭河。正在渡河时,山洪暴发,汭河猛涨,有几名战士不幸被急流卷走,吴焕先立即组织部队用布条拧成绳索牵引强渡;程子华带领已经渡河的部队在南岸布防警戒。

半渡受击,情况危急!

此时,国民党军一千余人由泾川城西经纸坊湾上王母宫塬突袭而来,与担任后卫任务的二二三团在掌曲羊圈洼展开激战。正在指挥部队渡河的吴焕先听到枪声,立即率领交通队和学兵连一百余人直插敌军侧后,对敌形成夹击之势。与此同时,徐海东指挥二二三团,从正面发起了冲锋,把敌二〇八团压制在掌曲沟圈内,一千余人被全部歼灭,敌团长马开基被主力团二营司号长周世忠击毙。激战中,吴焕先不幸中弹,壮烈牺牲。

此战在《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战史》中,被称为“四坡村战斗”。

作为四路红军长征部队之一的红二十五,是一支单独参加长征,最早进入甘肃,第一支胜利到达陕北,并且人数越战越多的一支长征先导部队。

毛泽东主席曾高度评价:“红二十五军远征为中国革命立了大功,吴焕先功不可没”。

四坡战斗,泾河岸边永埋忠骨

四周砖瓦房的围着一个独门大院,院墙上弹痕斑驳,门楣上,“红军楼”黑底红字的匾牌异常醒目。

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为泾川留下了众多红色文物和革命遗址。距泾川县城以西10公里的“红军楼”,是红二十五军长征途经泾川时的临时指挥部旧址,这个位于王村镇羊圈洼村的二层土楼,依原样保存至今,四周被草木环绕,环境清幽。

“这两棵有着逾百年历史的核桃树,就是'四坡战斗’和红二十五军英勇歼敌的见证者。”

作为土生土长的掌曲村人,76岁老人张存义的父辈亲历了当年红军和当地百姓的鱼水之情,他在当地担任义务讲解员已20年,今年又被聘为县委党史学习教育百姓宣讲团成员。

紧邻着“红军楼”,就是羊圈洼“四坡战斗旧址”,其属于黄土高原沟壑地带,地形地貌保存完整。

“羊圈洼是四坡战斗歼敌主战场。”吴焕先烈士纪念馆副馆长刘华向记者介绍。

四坡战斗重创敌军,打出了红二十五军的威名,极大地鼓舞了红军士气。敌人不敢再轻易接近红二十五军,不得不从宝鸡、庆阳、天水方向调集大批主力部队围追堵截,从而为中央红军北上起到了很好的策应、配合、向导作用。

而年仅28岁的吴焕先却血染汭河,长眠在泾川县汭丰镇郑家沟村宝盒子脚下,如今也是吴焕先烈士陵园和纪念馆主展区所在地。

重踏热土,红色精神薪火相传

电报、大刀、医药箱、怀表……走进展示展览区,一件件布满痕迹的革命文物见证着苦难和辉煌,记录着感人故事。

为纪念吴焕先烈士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2013年,泾川县成立全国首个吴焕先烈士纪念馆,主展区包含纪念瞻仰区、展示展览区和办公服务区。纪念瞻仰区由吴焕先烈士陵园、小广场及老一辈革命家题词碑组成。展示展览区则为陇东民居特色的四合院,全方位展示红二十五军和吴焕先烈士辉煌的革命生涯。

“吴焕先是长征途中牺牲的红军最高级别将领之一,其英雄事迹传承着崇高的革命理想和信念。”刘华说。

结合大云寺·王母宫大景区建设,泾川县委托高资质单位编制完成纪念馆中长期规划,着力打造甘肃第一复合型红色文化旅游目的地。

编制完成《吴焕先烈士纪念馆陈列展览形式设计方案》,精心创作完成《先锋》——吴焕先、程子华、徐海东铸铜群雕像1组,大型油画《沣峪口会议》、版画《破家革命》等15幅,建造鄂豫皖革命圣地“天台山”、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罗山县何家冲“银杏树”微缩景观2组,四坡战斗铁艺剪纸和墙体绘画等艺术作品等,总布展面积达到772平方米,于2018年对外开放。

长年坚持走访历史见证者,寻访战斗遗址,征集革命文物,通过文字、图片、革命文物、创作画、雕塑、浮雕及现代声光电技术综合布展,吴焕先烈士纪念馆全面展示烈士的英雄事迹,做到文字、革命文物、图片、创作画、影像、多媒体相结合,并注重融入陇东民俗和泾川本土元素,使参观者视觉上受到冲击和震撼。

记者了解到,目前纪念馆征集有照片、文献、手稿等珍贵资料共1268套(件),其中珍贵革命文物23件(套),人物传记类书籍60多套(本),各种史料1010多件。其中包括著名军史专家卢振国捐赠的大量历史文献和革命文物,也有泾川县原文化馆馆长何九如在1976年就调查撰写的《红二十五军长征路线及泾川四坡战斗情况调查笔录》珍贵手迹,更有吴焕先等革命将士后代亲友捐赠的烈士手稿及藏品资料。

在纪念馆工作6年,刘华曾接待过不少红军的后代。这些特殊的游客就是大家最好的老师,他们讲起父辈的故事时既生动又感人,为馆内讲解员日后的讲解积累了宝贵素材。

据介绍,截至今年6月底,纪念馆已组织接待650多家单位和集体,15万人次。

拨开历史硝烟,回首激情岁月,红色基因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融入了泾川大地的血脉中。秉承革命先烈精神的泾川人民,在党中央和省、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城乡环境山清水秀,转型升级稳定推进,旅游事业如火如荼,一幅幅崭新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据《平凉日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