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师自述:中医现在还有用吗?
在现代医学日新月异的今天,很多人心里或多或少的有着这样的疑惑:中医在现在还有用吗?我们不需要过多解释,过多争辩,事实最能说明一切!
——说几个真实的故事
在临床带教中,常常有学生这样问我:“老师,中医有用吗”?我回答:“有用!”。学生又会问到:“那为什么有那么多学西医的人看不起我们学中医的呢”?
一些毕业多年的学生中也有人在若干年回到母校见到我时,这样对我说:“老师,我们学中医的真的被西医看不起,中医的疗效太不肯定了,在医院我们没地位”。
我想这样的问题在年青的爱友中一定也有人想问我!
中医真的疗效不肯定?!真的不被西医所看起?!还是我们自己缺乏信心,自己看不起自己?没掌握中医真谛,没有发挥中医的优势 ?我不做答复!我只和大家讲几个真实的故事,让大家自己思考。
故事一
西医大教授虚心抄方
这事的主人翁是某前医科大医院的心内科主任,该省心血管专业第一把交椅,留美博士,他是美国心血管学会的老派会员(我们暂代之以A教授吧),他带的博士,出国进修学习只要他写上一个推荐信,去美国就象走亲戚一样容易。
在该省医界工作的人不知道他,那和中国人不知道毛泽东没区别,呵呵。
听有些中医界的老一辈说,A教授当初是该省反对和岐视中医代表,是一个顽固中医岐视者,这话可能有水份,我不信。为什么?这位老教授常常讲座,我听过他的很多课,每次只要是中西医结合的学术会议他都会讲到中医是非常了不起的一门医学。
他常常拿这么一个例子来说明,说某省级干部的家属在他的手中住院,病情很重,病人做了气管切开,肺部感染不能控制,无法撤机,痰液粘稠,西医用尽了抗生素、雾化等也不能有效的控制感染。于是家属提出中西结合治疗。
这A老教授便看了中医书,书中有个二陈汤,是化痰的,呵,他不知中医还要辨证。用下去了,有没有效,我不说大家也知道!没效了。
那省级的大干部请来的中医学院的某名教授,教授便起手开了一个沙参麦冬汤,不想2天病情大为好转,痰很快就变稀了,排出顺畅了,肺部感染也就很快好转,呼吸功能就不用说了, 很快病人脱离危险了。
这心血管的老教授便放下架子请教中医为什么,当然了,得到一句——辨证施治!
于是乎,这位西医的名牌教授就认真的学起中医来。并且每场讲座都会说到中医之精髓在于辨证施治!
两年前,从他的手中转过来一个扩张性心肌病的病人,病人重度心衰,全身高度水肿,胸水、腹水。西医治疗两个月,当然西医的那一套全用尽了,效果不好。这病人自动要求转中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这病人是我管的。
进来的时候全身高度水肿,胸闷气促,端坐喘息,每天小便量只有300ml,每天推200Mg速尿也不过500ml尿量,稀释性低钠,房颤,心胸比率70%,心脏超声检查也是非常典型的,瘀血性肝大,肺部感染,当然营养状况也非常差。可以这么说——行将就木了。
我们采用了中西结合的办法,西医也就是西地兰、硝普钠、多巴胺、氨茶碱等等西医院常用的一些东西。
在此基础上我们予中药治疗。经过辨证,施以全真一气汤,效出意外,从用方的第3天开始,患者每天不用速尿,尿量在2000ml以上,而且电解质监测没出现低钾、同时低钠迅速的得到了纠正,用药半个月,患者体重减轻40斤,呵,那40斤是什么,是水!各种症状得以基本缓解。
凑巧的是不久以后我们请那心血管的专家来会诊另一位病人,他提起了这个病人,问转到我们医院效果怎么样?是否已经死亡。我们告诉他病人情况现在很好,他非常惊讶。看过那病人,A老教授要学生们拿来病历,从口袋中摸出一个笔记本,把我们一本病历的中药处方全抄下了。
并对跟随他的博士后说,中医是一门了不起的医学,有空的时候你也应该努力学习!当时我们的一个老教授和他戏言,我们请你会诊给你400元会诊费,你抄我们的方要留下200元买方费!呵,后来我们科有同志在他们那进修回来说,他们现在治疗难治性心衰,也主张用中药。用的方就是那个全真一气汤。
这我没亲眼见,不知是实否?但在以后我听老教授讲心血管病的时候,每说到心衰的治疗,他都会说别忘了中医有个参附汤效果非常好(这老先生可能不识全真一气汤,全真一气汤中有参附汤的组成)!
目前他带的一个博士后(教授职称)和我很要好,就我所知他所做的工作就是中药治疗顽固性心衰的课题!一个西医的大名家却热衷于中医的研究,说明什么呢?
真的是所有的西医在岐视中医吗?我看不是。关键在于你是否看好病!你看不好病,就是你是留学的西医,同样没人看起!看得好病,中医又怎么样,同样是吃香的,喝辣的!
故事二
被自己的孩子骂
每个人在一生中可能会被很多人骂过,被父母骂,被老师骂,被仇人骂?可是真能让你刻骨铭心,给你以触动,鞭策你的骂有多少呢?
我从十四岁开始学习中医,在临床上多年,常常很自负,为什么,看过很多疑难病,也取得过不少好的疗效。可我是真的自信吗?
我的孩子很小的时候有一次生病,那时我在外读研,孩子的妈怕影响我的学习一开始没告诉我,孩子病了近一个月,发热不退,在我们老家的省立医院诊断治疗,最后什么也没确诊,只能告诉孩子的妈妈可能是血液系统病,孩子的妈是学西医的,一听这就急了,一个长途,我是学业不要了,也没请假,立即就飞回家!
回家看完孩子的所有检查结果、病历资料,我傻眼了,我也弄不清是什么病!怎么办?中药。辨证施治,蒿芩清胆汤加减,这是我们中医长项。3天热邪全退,孩子的精神就来了,慢慢的调理一切就没事了,从此这孩子一般生病,都要中药吃,为什么,一个月的病,他打针打怕了!
8岁的时候,这孩子又病了,上学淋雨了,高热、畏寒、咳嗽,体温40℃,正值热天。带到医院一检查,呵,白细胞、中性很高,胸片呈支气管肺炎征象。病重了,不行,还是先用点西药吧!怎么办!抗炎、补液,总是要做的吧。大天热不补液可不行,高热会脱水呀!
常言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带到内科吧,给他开点药,其他的床位费、治疗费也就省了。呵,大家会笑话我这教授思想境界不高。
可是问题出来了,这孩子长的很胖,加上高热脱水,静脉根本不显,内科的护士可不能和小儿科的护士比,打小儿静脉针那就会差一点,连扎了好多针,没进去!
这孩子可不干了,从床上跳起来对着我骂:“你还什么大博士、大教授,狗屁,一个小小的发热,你给我打什么针,看看,1、2、3、4、5、6……这么多针,我不打了,你给我吃中药!”说完从病房跑出去了。护士们是满脸愧容,可我脸也挂不住。是呀,学了中医这么年,这么一个病怎么就不敢单用中药治疗呢?
没办法,孩子不打针,只好开中药了,一剂新加香薷饮下午5时服下,8时热退净。发热再也没反复!
众位爱友看完,可能会感到教授是在说笑。
呵,我是要告诉你,有很多时候,并不是中药的疗效不好,也不是你没掌握中医的辨证,问题是在于你不自信!!!
记住,一个学科的兴旺,与那个学科的自信有关。中医学的载体是我们每个从事中医的医务工作者!我们要是丧失了信心,结果会不想而知了,当然就会认为中医没用了!
故事三
心衰巧用桂枝汤
爱友“联想的风”,在上周给我提出了个问题:“我是中医专业毕业,尽管是系统的学习很多的中医知识,但在临床中的运用并不是那么熟练。尽管可以熟练的背诵伤寒条文,但真遇到外感的病人还是分不清楚六经,呵呵,我总说是自己的悟性不好,希望能得到您的指导”。
现在我们就讲一个与《伤寒论》有关的真实故事。
上海有个非常出名的医院,叫龙华医院,其中一届的某院长便是从我们这儿调过去的。话说其一孙在老家,10岁,患了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继发了心衰,在某医科大学附院治疗,心衰未能有效控制,后又转至某省级西医院治疗病情仍未见好转。反反复复,心衰有20余天。患者的家长急了,怎么办?求助远方的外公,当然这外公就是那院长,博导。很出乎意料的是这博导建议把小孩转到我们医院来,为什么,这博导是学中医的,深信中医临床疗效!
次日会诊,跟随我院某知名内科教授(全国中医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查房,推开病房门的时候,患儿口中叫冷,身子便向被中缩进,症见小孩喘息气促,不能平卧,口唇发绀,精神不振,心电监护示室上性心动过速。教授做了常规的体查,听听心肺,也没问多少情况,把手伸进患儿的背上摸了摸摸,看完舌(舌质淡红,苔薄白)脉,便带着大家离开了病房。
其后那教授在细阅了病历资料后,便起手开了一方,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原方!
不想患儿在服药的第二天,喘平,胸闷缓解,当然了,所有的强心、利尿、扩血管的药物也就跟着停了下来。随证调治,渐向坦途。
但有点我必需说出,当这位老教师开出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时候,全科有10名实习进修的同学,还有几位工作几年的同事,竟然有一半人没明白其中的道理!竟然有人直问教授,这么重的心衰,你这方行吗?
为什么有些人说中医没效,那是因为你没有学好中医,中医很多的基本理论你没掌握好,扎实理论基础是指导临床不可缺少的!
这个病案该怎么分析?为什么要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我想请爱友“联想的风”联系《伤寒论》有关条文给大家讲解。
提问四:你能从病案中罗列辨证用方的要点吗?教授在孩子的背上摸什么?摸到了什么?
提问五:为什么会用到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提问六:太阳中风证的主证有那些?
故事四
来自学生的叙说
说起湘西,可能爱友们很多人知道,最有名的电视剧叫什么《湘西剿匪记》,看过这部影片的人多少会对湘西留下一点印象。关于湘西众多的神秘传说、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我就不说了。
我要说的是我的两个学生。
今年的执业考试结束,这两位参加完中西结合考试的学生来看望了我,谈起了他们一年来的工作情况,其眉间总少不了很多骄傲的神气。
这两位学生本来是一对恋人,呵,大学里谈恋爱可不好,大家别学他们,呵呵~,男人家在湘西大山中,父亲是一个乡卫生院的院长,两人均跟我临床实习过近一年时间。那院长对他们的要求是不仅要学好西医,而且要把中医掌握好,在他们乡里的唯一中医已经去世了几年,正缺人呢!
毕业后带着对大山的眷恋,遵照父亲的嘱托,二人回到了那缺医少药的茫茫大山中。
他们到单位报到的第一天,院里就交给他们一个病人,这病人是个小儿,也只6岁,患乙脑10天,经全院为数不多的几位医生艰苦抢救依旧是昏迷不醒。湘西那地方穷呀,没钱,交通更不方便,家长已和医生达成协议,能怎么样就怎么样吧,死了也不怪你们,说白了,放弃了。
正值这两个学生到了,医生们都失去信心了,说你们年轻,能吃苦,在省城大医院学习过,就看你们的了,就把这危重病人推给了他们。怎么办?能说什么,谁叫你们是后来的?!
西医依旧是那套,照书上来,他的父亲给予一点指点。
父亲告诉他们,这病毒性疾病,中药抗病毒还是很可靠的,放胆的用,出了事我给你们担着。能出什么事,家属都放弃了?!只不过是父亲在鼓励他们。
按中医的辨证,先予清热凉肝熄风,鼻饲羚羊钩藤汤。加上清热开窍,静滴清开灵30ml/天,这两小子胆子也够大了,他们说,反正是死马当活马医!
也真是该这两个小子出名了,用药的第二天,患儿热势就开始下降,抽搐止了,第三天,神志转清了,尽管这孩子最后还是留下了一点后遗症,但毕竟活了过来。
于是二人在那地方名声雀起,停开了了3年的中药房生意也兴隆起来了!
“我们还看过很多奇奇怪怪的病,有些病老师可能你都没见到过”,二人不无骄傲的,“原来在学校我们很怀疑中药的效果,怀疑你说的中医的疗效好的话,现在我们信你的话了,现在我们两个人每天要看30多号中医病人!”
我一直微笑着,聆听,不时的给予赞许的目光,一席谈话花了我整整四个小时!
关于这两个学生的故事我就说这儿,我只是要告诉大家,中医有效没有效,关键在于你在系统学习后,你大胆的实践过没有?你是否在临床上用心的摸索过,总结过,实践出真知,不要人云亦云,随意的怀疑这几千年我们先辈们留下的珍贵遗产。
第一讲我就随意的讲这么多,总结一下。“中医有地位吗?”、“中医有效吗?”这问题最好你自己回答,要回答这个问题,请你记住这几点:
1.要自己看起自己,不要动不动说西医看不起你。
2.相信祖国医学,树立信心。
3.打好中医的基本功。
(1)中医目前的状况
在历届毕业生中,有不少都喜欢到我这里来谈体会。他们很多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在大学四年的学习里,对中医还是有热情、有信心的,很希望在毕业的一年里能有小试牛刀的机会。可是一年的实习下来,他们几乎彻底绝望了,对中医的热情也所剩无几。
为什么呢?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他们在临床上所看到的中医,并不是他们原来所想象的中医。中医无论在中医院还是西医院的中医科,都几乎成了一种装饰。
搞中医的人对中医没信心,稍微碰到一点难题,就急着上西药,或是在西医的常规治疗上,加一点中医做样子。而真正想搞中医的人,在制度上又没有保障。
记得我刚毕业的时候,在一家中医院搞临床,这家中医院就有一条明文规定,发热的病人用中医治疗,如果三日内不退烧,就一定要上西药。中医院会作出这样的规定,至今我仍不明白。为什么中医院不规定,用西药退烧,如果三日退不下,就必须上中药呢?中医落到这样一个地步,不能不叫人生疑。
昨天,有一位即将临产的孕妇到我这里拜访,目的是在生产前来面谢我。在她怀孕7个月的时候,因为劳累的关系,出现腹痛、阴道流血等先兆流产症状。经过一周的西医治疗,没有得到改善,又因为患者过去有过流产的历史,所以,心里特别害怕。
经友人介绍到我这里诊治。诊查舌脉之后,我给她开了黄芪建中汤,第一剂药后,出血就减少了,三剂药下去,腹痛、流血皆止,而且胃口大开。事后,她将经过打电话告诉在北方的母亲,母亲听说这件事后,第一句话就问:用中医行吗?患者母亲的这个疑虑,反映了平常百姓对中医的心理。
今年五月,我应邀参加一个中医学术研讨会,在会上就作了个'略说中医的学习与研究'的报告,报告之后,一位与会的博士找我交谈,一方面对我在这样的年代里还能用如此大的热情来研究经典、宣扬经典表示赞叹,另一方面,则是对我的行为感到不解。
据说在他们一帮中医博士里,已经绝少有人看经典,如果哪一位博士的案头放上一部《黄帝内经》,那绝对是要被笑话的。博士的案头都是什么书呢?都是分子生物学一类的现代书。中医博士可不可以不读经?
博士这个群体,无疑是个高层次的群体。在他们身上肩负着中医现代化的使命,所以,读些现代的书是理所当然的。但为什么不愿读中医书尤其不读经典的书呢?我想答案只能有一个,就是在他们的心目中,中医只不过如此,经典只不过如此,难道还有什么更多的看头吗?
我想与上述许多问题相比,这个问题显得尤其严重。大家知道,博士这个群体,将很快、很自然地要成为中医这个行当的决策者、领路人,等到这个群体真正当政的时候,中医会成一个什么样子呢?这是不难想象的。
所以,这样一个问题就不得不提出来,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中医,我们现在认识的这个中医,究竟代不代表真正的中医?我们现在在各类中医医疗机构看到的这些医生的水平,究竟能不能代表中医的真正水平?
中医的真正水平在哪里?
中医的制高点在哪里?在现代,还是在古代?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会形成对中医截然不同的认识。
如果真正的中医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样子,那我们值不值得花很多时间来学习她?值不值得花毕生的精力去钻研她、实践她?我想首先我不会的!何必陷在这个死胡同里呢?
花去许多精力还只能做个配角。所以,我提出'如何正确认识'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希望大家不要被当今的这个局面所迷惑,从而丧失掉对中医的信心。
(2)中医理论是否滞后于临床
近十年里,中医界提得很多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医理论滞后于临床的问题。对于任何一门科学而言,都是理论走在前面,实际运用慢慢跟上来。有关这一点,我在后面还要详细谈。
这几十年来,中医的局面为什么没有办法突破?临床疗效为什么老是上不去?遇到高热降不下来,最后还得上青霉素。为什么呢?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局面呢?
中医的理论已经形成两千余年,在这期间,没有大的突破、大的变化,会不会是因为理论的落后已经不能为临床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指导了呢?中医理论滞后于临床的问题便顺理成章地提了出来。
大家可以思考,今天我们的临床落后,我们治病的水平上不去,是不是因为理论落后造成的?我的看法完全不是这样。恰恰相反,理论不但没有落后,在很多领域还大大地超前。这与其他传统学问有类似的地方。
近代著名学者梁漱溟先生提出:中国传统文化,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皆系人类文化之早熟品。我想中医的情况大抵亦如此,正因为其早熟,而且早熟的跨度太大,乃至现代她仍不落后,甚至还超前。所以,在中医这个体系里,完全不存在理论落后于临床的问题。
你认为理论落后于临床,你认为理论在你那里不能指导临床,那我就要问你:你真正弄通中医理论没有?对于中医的理论,对于《内经》的理论,你把握了多少?
有十成把握了没有?如果不到十成,二三成呢?如果连二三成都不到,有的甚至搞了一辈子中医最后竟然还分不清阴阳,那你怎能说理论落后于临床?
现在的人把中医理论看得太简单了、太朴素了。
因为太朴素,就有点像山里的农民。其实,朴素有什么不好呢?朴素才是最高的境界,因为返璞才能归真!如果你还没有真正认识中医的理论或者最多只是一种相似的认识,你怎么能说中医理论是超前还是落后呢?
上述这个问题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如果没有认识好,那导致中医今天这样一个局面的症结就不容易抓到。我们今天看到的临床水平比较低下的状况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如果错误地把这个原因归结到理论的落后,而去寻找理论方面的原因,那我们可能就会形成真正的倒退,真正的落后!
记得本科毕业后,我在附院搞临床。一次,接治一位女性肺炎患者,患者年龄60岁,入院体温39.5℃,WBC近两万,中性98%,右肺大片阴影,按照西医的看法,这是一例重症肺炎患者。老年人患重症肺炎是很容易出危险的。
但是,当初的我,初生牛犊不畏虎,总想试试中医的疗效,所以,选择了中医治疗。经过辨证,属于肺热所致,遂投清肺之剂。不料服药之后,不久即泻,始则药后2小时泻,后渐至药后十余分钟即泻。所泻皆似药水,入院三天体温丝毫未降,其他症状亦无缓解。
按照院规,次日再不退烧,就必须上西药。此时的我,心情比病人还要着急。遂匆匆赶到师父处求教,师父听完介绍后,说这是太阴阳明标本同病,阳明热而太阴寒,阳明热需清,然清药太阴不受,故服之而泻利。
此病宜太阴阳明分途而治,方不至互相牵扯。内服仍守前方以清阳明,外则以理中汤加砂仁,研末调酒加热外敷神厥以温太阴。
我赶紧如法炮制,当晚近9时敷上,约过1小时,继服上药,服后竟未再泻。次日晨查房,体温降至正常,一夜之间,他症亦顿减。此病始终未用一粒西药,周余时间肺部炎症即全部吸收而出院。
此例病人给我的影响极深,使我于长长的十多年中,在遇到临床疗效不如意的时候,从来没有怀疑过是中医的问题,是理论的问题。所以,对于理论是否滞后于临床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好好地去思考。这个问题解决了,对于理论我们可以放心大胆地去信受奉行。
理论的先进与落后靠什么来衡量?在遇到障碍的时候,我们会在自身的领悟上找问题,而不会去归咎于理论。当然,如果问题真正出在理论上,确实是理论滞后了,我们亦不应死抱住这个理论。但是,根据我的经历和观察,大多数情况下,问题并不出在理论上,而是出在我们的认识上。
(3)20世纪物理学发展的启示
有关上述问题,我还想从另外一个方面加以申说。理论与实际运用,理论与临床的关系是非常明确的。有关这一点,我们只要回顾一下20世纪物理学的发展,就会很清楚。
19世纪末,经典物理学已经达到了人们想象中的十分完美的程度。人们也许认为,这就是解释世界的最终极、最和谐的理论。但是,时间一跨入20世纪,这种和谐就被打破了。
随着1905年狭义相对论的创立,以及后来的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人们对宏观及微观世界的看法产生了根本的改变。在认识上的这个改变,导致了技术应用上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宇航技术、原子能技术,到微电子技术,乃至我们今天所能感受到的一切变化,都无不与新理论的建立相关。
在经典的物理学框架里,宇航技术、原子弹,以及现代通讯技术,这些都是难以想象的。回顾刚刚过去的这个世纪,我们切实感受到了理论的重要,理论确实制约着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而这样的一种感受和经验,能否作为我们提出中医理论滞后于临床的理由呢?
我想这个理由应是双重的,正因为我们看到了理论的重要性,它制约着实践和技术的发展,所以,更应该重新来评价我们今天的认识,重新来认识中医的理论。
看看经典中医理论的包容性究竟有多大?
它的延伸性、超前性究竟有多大?它究竟还能不能给我们今天的临床带来指导?而不应光看到她是两千年前的产物。
如果这个理论的确落后了,的确不能适应现代,那就要毫不犹豫地打破她,在中医这个体系里建立起'相对论'。如果这个理论根本没有落后,如果在这个经典的框架里已然具足'相对论'、'量子力学',那,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打破她呢?
现在在中医界有一个怪现象,也是一个可怕的现象,就是对中医经典的教育逐步在减弱。现在大多数中医院校都已将经典改为选修课,就连成都、南京这些老牌的、原本非常注重经典的学院亦不例外。这种改变是不是一种进步呢?很值得怀疑。
在我们没有建立起新的理论前,在我们还没有切实地发现传统理论的破绽前,经典仍然是中医的核心,经典仍然是中医的基础,经典仍然是中医的必修。怎么可以将核心和基础作为选修呢?
有人说《中基》不是从《内经》里来的吗?《内科》不是从《伤寒》、《金匮》里来的吗?而且比《内经》、《伤寒》、《金匮》更完善了,怎么不可以用它们来取代经典呢?
实在的说,《中基》与《内经》,《内科》与《伤寒》、《金匮》根本就不是一回事,相差太远太远了,怎么可以同日而语呢?我想这个问题今后会有机会谈到的。
好比新的力学尚未建立,就将经典力学束之高阁,这是一个什么格局呢?大家可以思考。理论需要实践来检验、来说明,这是普适的,东西方文化都是如此。在现代科学里,由于许多杰出科学家的工作,理论的价值显而易见,如我们从费米的工作里可以充分体会到量子理论的魅力。
扁鹊与费米有没有可比性?
但是,在我们一般人那里,量子论、相对论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所以,理论评价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中医的历史里,出现过许多成功运用经典理论的人,比如张仲景,比如扁鹊。
扁鹊运用经典理论成为起死回生的一代神医,而张仲景则因为谙熟经典而最终成为医圣。我们是否可从扁鹊、张仲景及历代名医那里,看到经典理论的价值,就像从费米及许多科学家那里领略到现代物理一样。
“我不相信这些。中医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有的医生习惯于把搞不定的问题,推到缘分、因果甚至病人身上;记录中医九年,我见到的中医不能治的病,多了去了;抱歉,超出我的理解能力和社会经验的,跟我说了也没用。做给我看,我才相信。相比别人的语言,我更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些年我还遇见很多医生,拍着胸脯说治愈了许多脑瘫、自闭症儿童。很多是几个?一个,十个,一百个?我的天,这个圈子我很熟悉呢!你有完整的医案记录对比测试数据资料吗?能提供人家的联系方式吗?我想采访记录。”文章的题图是一个飘在空中的晶莹的肥皂泡,似乎象征着梦想的即将破灭。
显然,他是抱着撕破脸皮的态度忍不住说真话的。我相信他说的都是事实,其实在八年前他最初兴致勃勃地寻访中医的时候我就料想会是这样的结果。当时就想劝说他要想搞懂中医是怎么回事,就要弄清楚中医的原理,就要自己去实践,而不能只听那些敢于说话的人讲故事。
今天他终于忍不住说了实话,但我并不觉得欣慰,反而觉得很失望。因为他对中医的见解和立场还是建立在别人说什么了的基础上的,他并没有自己搞懂中医治病的原理。一开始信别人自己说的中医如何如何的神,当深入了解之后,又觉得这些神是多么多么地假,由衷的感觉就是你们在骗我。我很理解他这种被欺骗了似的愤怒,但我要说的是,你以为是中医的这些人实际上正是因为也没有弄清楚中医的原理,所以才会让你觉得受骗了。为什么你不说他们是伪中医,反而认为中医本身不真实呢?其实更应该问的是,为什么我见不到真的,是没有真的,还是我的兴趣点关注的本身就是假的东西。下面是我写给他的话,也是要说给那些因他的寻访介绍对中医感兴趣的人听的:
中医的作用是通过各种媒介操控能量场达到的,如果不了解能量场的运作规律,靠瞎蒙乱撞确实是很难整顿能量场的秩序并提升能量水平的。可以说在各种理论指导下的中医方法的作用,始终都是缓慢间接地作用于能量场。而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只是上工的平气,而且还有中工的乱气,乃至越到后来越多的下工的绝气危生,以及最终使这种医学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遭到了大众的质疑。但总会有少数的找到局部规律或是找到感觉的中医,通过各种方法调控能量场,对病人身体产生了整顿秩序提升能量让病人感到神奇的作用。于是,中医又被神话,令一些病人也希望自己能得到神奇的治疗。
但现实中的中医从业者大多数还是没有搞清能量场运作规律的常人,他们的医疗实践大多还停留在靠误打误撞出效果,但常常是瞎蒙乱撞扰乱能量场,客观上产生乱气甚至绝气危生的中下结果。所以,从整体上来看,目前的中医在对大众疾病的治疗上,如果按平均水平计算的话总体效果应该是负数,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这并不代表人体能量场的运作是没有规律的、能量场的秩序是无法整顿的、能量水平是无法提高的。只能说目前的中医教学没有从理论上揭示清楚人体能量场的运作规律,并从实践上给予明确正向的指导,才导致学习者在迷茫之中找不到方向,无法在实践中产生正面的作用和影响。
所以,目前的中医确实需要科学化,也就是普及最高的认识水平,在已经搞清的规律指导下实践并规范治疗方法,做到可以重复,可以检验,可以批量复制。不允许瞎蒙乱撞的主观猜测甚至臆想,像其他行业技术工人那样准确地按照操作规程操作,这样才能在整体上达到平气的中上水平。就像一个外国人所讲解的用意念气功治病的视频所演示的,仅仅是通过自身的意识与能量调控病人的能量场与形态场,当场将肿瘤消散于无形的三个中国人一样。
这类气功治病的案例八十年代气功热时很常见,并不算什么奇闻。其实这类现象并不是中医所研究的范畴,中医只是作用于能量场,对信息场的作用不大。而气功祝由之类是直接影响信息场,所以作用更快捷,但有些也只是转移一时,该是谁的病最后还会回到谁的身上,病只能自己解脱,别人是代替不了的。能量场的问题可以用药处理,意识层次的信息场问题药的作用就很有限了。
如果用八年的时间研究并学习能量场的运作规律,以及正确操控能量场的方法,已经可以成为一个在普通人眼中创造奇迹的人了。如果仅仅是停留在捕风捉影地道听途说自己尚在迷茫中瞎蒙乱撞的人讲他们误打误撞的神奇故事,那所谓的寻找中医的神奇梦也就只能像一个五彩斑斓的气泡一样破灭了。
误打误撞是很难重复的,自然也就毫无科学性可言,也就无法取信于大众,甚至连自己都不信自己。中医如果今天仍拿不出一套可以重复验证的,让病人可以切实感觉到确切疗效的,可以推广普及的理论实践方法,也确实就没什么存在的价值与必要了。
信仰可以不讲道理,如果医学同样不讲道理,那探索的结果就只能是无法重复验证,就成了当年时灵时不灵的特异功能表演。这里是想用特异功能类比中医对能量场的调控,中医是通过药物以及其他媒介间接作用能量场,并不是像气功那样直接发气干预能量场。医学是治病的,不同于魔术表演。能量场是客观存在的物理现象,感觉神奇是因为局限于感官的有限感知能力。中药的作用就是通过调控人体内部气候的温湿度风力风向阴晴来作用于人体生命力的,如果不了解作用的原理与规律,信者就会以为神奇,疑者就会以为是欺骗。
其实论到神奇还会有宇宙飞船神奇吗?人体的动力系统其实和机器一样,同样需要能源的转化,很多病都只不过是人体内环境气候恶劣所造成的相对或绝对能量不足而已。
就像学院教育的结果一样,中医的现实目前肯定是不容乐观的,但不能因为不堪的现实,就否定了中医理论与实践的真实可能性,一个没有真实可能性的学科是毫无前途可言的。
中医有用吗?这个简单的问题,大概已经被争论了上百年。
有人说,中医是中华文化传承下来的精髓;有人说,信任中医就是交智商税。
目前,我国的许多高校也开设有中医学专业,并设有 25 所中医药大学。
我们采访了一位正在某中医药大学读研一的朋友,在争论和质疑如此多的情况下,她的学业生涯也过得非常纠结。
以下是她的自述。
两个月前的一门课上,老教授又对着全班同学说:「你们不用学切脉了,又难学,又没用。」
类似这样直接否定传统的观点,在我们中医学院的课堂上并不少见,从学生到老师,再到业界的专家,一直以来,都有「疑古」的情绪在。
刚入大学时的我,从中医教授口中直接听到否定中医传统的话,是受很大冲击的。
但现在,我研一了,类似的话,我已经可以做到听过就算。
我叫 NAIT,今天我想和你分享,在主流声音都在反对和怀疑中医的时代里,我作为一个中医学生的故事。
学习中医,被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你觉得中医好还是西医好?」
其实,在这几年的学习和实践里,我觉得并不需要我自己回答这个问题。很多时候,在许多细节上,你可以发现,甚至是中医自己,以及在某程度上,选择了西医。
比如,如果你走进我们学院的实验室,你会发现,里面摆满的是刻度分明的量杯、单位精准的表单、等待被实验的白老鼠,以及许多穿着白色大褂的学生们。
如果不看门牌,你会觉得这里将发生的,是一场场西方科学的实验。
在刚入学不久,好奇的我看过一份实验报告,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好清楚,其中一段这么写:
将成模的 19 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 10 只,补肾健脾组 9 只。按大鼠给药剂量为人的 6.3 倍换算[8], 补肾健脾组予补肾健脾方 10 mL /(kg·d)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每日 1 次,共 4 周。
当「补肾健脾方」这几个字和「大鼠」、「模型组」融在一起时,这其中暗暗透露的怪诞和新奇,真的让我印象深刻。
我记得,第一次看见时,我忍不住笑了出来。
显微镜下的世界像是另一个星球。
我自幼就是一个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很深的人。
爸爸妈妈在 80 年代时从上海移居到香港。虽然离开了内陆,但相对当时香港十分西式的文化,妈妈还是更喜爱内陆的东西。当然,这种喜爱,也有一种不想我们忘记了根的情绪在里面。
所以,我从小就开始读中国的古书经典,看内陆的文艺作品,包括文革时的样板戏。同时,我也学习太极拳。
学中医这个决定,就是我和我的太极拳师傅、以及我的妈妈,一起做的。
师傅说,太极和中医,溯源起来,可以说是同源的事情。太极的哲学是天人合一,据说中医也如此。
于是我开始想像自己在靛蓝色的清晨去攀爬远处那座迷雾里的青山,只为采摘一颗草药。多美好的生活啊。
幻想没有持续多久。满怀期待的第一堂课,老师给我们讲的是「CT」、「X光」、「B超」等西医基础设备知识。
如果说这些基础了解一下也应该,那么往后越来越多的西医名词、一整本全是重点必考的西医教科书,让以为自己可以践行古代医师生活的我不禁感叹:
「怎么回事?」
在图书馆死记硬背时看着遥远的山,我知道,那上面是没有等着我去采摘的草药了。
组织学、胚胎学、解剖学,甚至中国哲学。
从此以后,我开始了一段中医和西医在我内心打架的日子。
明明是奔着学中医而来的,却碰上了这么多关于西医的东西。而且,大环境里,中医又是这么不受待见的事情。种种的不顺心让年轻的我觉得,我一定要在中医和西医之间,分一个高低。
我很难向你说明,这是一个怎么样的过程。
回想起来,那段日子我就是带着一股牛劲,经年累月地翻读一本又一本的书。这些书是一千年前写就的中医典籍,也是三年前刚刚出版的西医著作。
读了一本中医书,我又觉得中医确实厉害;再读一本西医书,又发现似乎还是西医更有用些。
有时候,我会用自己的身体寻找答案。记得大二的一场感冒里,我发烧到感觉脑袋都要爆炸了,却依然执意要自己为自己开药方,治好自己。
但给自己开了三剂药以后,病情没有好转,我病得越来越严重。明明是按照学到的知识来的,这让我对中医的信心已经所剩无几了。
尽管如此,我依然不想求救西医。我去了学校门口的一家中医诊所。医师给我开了三剂截然不同的药方。谢天谢地,我很快药到病除。
你可以怀疑这事实上是我自己自愈,但无论如何,我对中医的信心,却又因此重新回归。
就像我当时的体温一样,那一两年,我本人就是这样不断地在风中摇摆。
我不知道,寻找那份对于中医的笃定,是不是中医学生的必修课。
但我知道,我作为一个专业是中医的人,却要花上几乎是一半的学业生涯去寻找笃定,那是说明我对中医实在太不自信。
我正在学习一样我不是百分百相信的东西,不知道,学习其他学科的朋友们,有多少人,会同样经历这种时刻?
在最难过时,我只能通过疯狂每个周末都跑回香港看展览和演唱会来麻痹自己。那段时间,我很喜欢岑宁儿。她有一首歌,叫做《尽力呼吸》。
那天去到演唱会现场,呆呆地听她又唱到这首歌,感觉两个时空被接通。她唱:「尽力呼吸,在望清之后亦呼吸,在认出之后亦呼吸。」
即使在别处呼吸,也不会改变中医和西医的争锋进程。
我的舅舅是一名西医医生。年近 50 的他,已经在任职的医院里做到了接近最高的职称。他一直是个非常温文尔雅的人,在饭桌上沉默寡言。
其实,大部分时候,我和他都会心照不宣地避免谈到西医和中医的事情。我们明白,这个话题,是这个社会上最容易针锋相对、而又无法调和的话题之一。
但忘了那次的饭局,是什么起因,寡言的他按捺不住,情绪激动地花了十分钟,讲述为什么西医才是值得信任的。
我记得他其中提到一个事情,就是西医的药物从研发到生产,需要 4 期的临床试验,这个试验首先从动物开始,然后到人。「这是很有说服力的,中医就做不到了。」
事实上,我应该对应陈述中医的可靠性在哪里,捍卫中医的尊严才对。
但人人都在等待我发言时,那晚我笑笑口,选择了沉默。
上课时拍下的 PPT。
世事难料,正当我迷茫、甚至可以说是糊涂到一个极点,以至于只觉得自己是在机械地完成学业时,新冠疫情爆发了。
身处史无前例的公共健康危机中,也许是出于一种对于「自己是否无能为力」的焦虑,我开始去看自己的前辈们是怎么应对这次疫情的。
某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想知道未来的自己有可能为这个社会做些什么。
而如今回头看,我会觉得,中医在新冠疫情里的作为,给我提供到此前在书本和自我斗争中无法获得的一份启示。新冠病毒治疗方案从第三版开始,出现了独立的「中医疗法」板块。
这份由全国最顶尖、最有经验的中医生们写成的方案,坦然地把西方的计量单位和逻辑写进去,把「氯化钠」与「喜炎平」和「热毒宁」放在一起。
除此之外,我还阅得一篇关于张文宏的报道,里面这样写 ——
张文宏提到,查房过程中中医也很重要,每天上午的查房,西医结束后,中医再进去查房。工作机制上中西医并重,团队也非常融洽,合作得很好。
对于中医药疗效问题,张文宏说:“我看了下数据,上海本土的病例,接近 93% 的病例用了中药。总体的体会,今天治愈率出来了,大概 97.5%,治愈率非常高,这是中西医并重、融合救治的结果。”
张文宏认为,中医的效果并不应该套用西医的评价体系,而应该用中医独特的评价体系。他觉得整个学术界的宽容是一个很大的特点,并表示也在救治过程中学到了中医整体的诊治思维。
这些资讯对当时的我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最厉害的前辈们,无论他们是中医、是西医,其实根本不在乎孰高孰低,只在乎救人而已。
在实时见证一场医学界的战役后,我想,自己过去那些略有点形而上的挣扎和纠结,是否实在显得有些幼稚和狭隘?
可能是脑子打架久了,好长时间里,那些我曾经看见过中医一些值得珍视的东西,都几乎要忘记。
张文宏提到中医的「整体诊治思维」,让我重温起我觉得中医最宝贵的价值 ——
中医似乎更愿意把发生在人身上的任何病痛,都看成是一个整体的作用,包括这个人其他部位的状况、这个人的人际关系和生活遭遇、这个人生活的空间和环境。
一个合格的中医,往往首先会是一个关心你生活的人。
这个事情在治疗抑郁症时会特别明显。
我曾经读到过一个病例:
一名 45 岁的男人郁郁寡欢两年有余,去看中医。医生和他聊天,谈及他过往的生活点滴,方知道他于两年前下岗自谋职业,却诸事不顺利。甚至讲到,此人在新工作里效率低下,于是越来越自罪自责,最终演变成失眠多梦、食欲减退。
—— 看起来,像是一名心理咨询师。
中医会更关心「关系」。医者于患者的关系,患者于他人的关系,患者于环境的关系,或者说大一点,和宇宙、和阴阳五行的关系。
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独独属于中医的智慧。
好厉害的名字。
是的,百年来在中国社会上不曾间断的中西医之争,就这样也在我的大学生涯里一直斗争。
我就在这不断斗争中,成为了中医的研究生。
我深知,我仍然不是一个百分百的中医支持者。
我和大家一样,在一年前强烈反对过连花清瘟胶囊;
也很理解,拥有一个「中医」的形象,比拥有一个「西医」的形象,门槛要低得多。随便在街边开个养生馆,留个大胡子穿一身唐装,都可以说自己是中医。
这些南郭先生,在中医口碑掉落到今天这种地步的过程之中,是难辞其咎的。
要做到更规范化、更专业化地拥抱现代社会,中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有一位父亲也是中医的同学跟我说,祖上三代都没有人做中医的我,未来的路会很难走。
因为,中医有大量的知识和经验,都是通过各个中医世家家传下来的,从来没有被分享到公共空间中。祖辈没有行医经验的我,只能孤身一人慢慢地去解锁各种所谓的「秘笈」。
事实上,香港政府也是到 2002 年正式落实中医注册制度,才要求成为注册中医必先获得中医组认可的中医本科学士学位,以及通过中医组举办的执业资格试。
所以,我有时候亦觉得,如今铺天盖地的质疑,对于中医来说,未尝不是一种敦促、一个成长的契机。
听老师说,东汉末年的张仲景,是在一场大瘟疫夺走了自己家乡过半人口后,发奋写下《伤寒杂病论》的。
在那个民生凋敝、战乱频仍的年代,人们通过手抄传阅的方式,居然也让这本著作流传了两百年。
后来失传,但经历西晋、唐、宋、明历代后人的重新搜集和编写,又再重新得见天日。
古人们耗费了这么大的力气,经过一代又一代地接力,才让这门学问来到我的面前。
我想,作为一名接下了火种的中医学生,我恐怕不能让自己,就此白白地看着它在质疑和争吵声中,泯灭了它本应有的意义和作用。
所以,我会继续研究下去。
也许在未来,我会遇到新的迷茫和纠结,我很期待,这门传承千年的学问,究竟会给我一个怎样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