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中国古代插花与当时的生活情趣休戚相关,千余年来,国人除了在节日庆典时插花之外,对节气变化也很重视,自然地将季节的感受与生活的意义反映在插花作品中,以二十四节气所表现的插花艺术最为强烈而清晰。本段节选自黄永川先生《中国古典节序插花》一书,希望通过应时的节序插花选,普及中国传统插花之精神。元宵时值农历正月十五日,古称上元,与七月十五中元、十月十五下元合称“三元”①。古来谓上元为天官赐福之辰,通衢及寺庙张灯为乐,十四日先为试灯,十五日为正灯,十六日为残灯,又称灯节,相传起于汉而盛于唐。官家举火树,民间放烟火,或逛花灯,谓之走百病,或吃汤圆。②谓之吃元宵,或插花起火谓之放散花,其他答灯谜、迎紫姑③、士人作踏歌、学子拜文庙、妇女进香求嗣、孩童跳白索等等,通宵达旦,欢乐人间,因此称小过年。元宵过后人们过年的情绪方才正式结束。
烟笙锁楼台
花材:金竹、染色蕨、小白菊、桃枝、瓜叶菊;小宫灯、灯笼
花器:对瓷筒
花型:理念心象
释义:金竹象征火树,染色蕨以示银花,紫色菊代表紫姑,外加花灯,表现对元宵节的感触并寓意欢乐祥和。色彩穿插上轻下重,衬托夜景繁荣的气息与古典的趣味。
元宵为灯节,但与花之关系尤为密切,如赶花市、闯灯节、造彩花、元宵插花及花赛等俗,均为元宵应节景象。其中插花应用至广,如明太祖时《招远县志》载“放筒花、瓶花,大小不一,杂似火炮,起火谓之放散花”,为室外造型花之应用,颇为新奇;而宋代韩淲“雨洗元宵,隐隐笙箫,且插梅花,沉水香飘”则是心象插花,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因多有呼应欢乐,因此造型有偏于写意抒情的趋势。
释义:木瓜花红艳如上元红,可为上元代表花材,用以衬托水仙,有刚柔并济之美。水仙清香,如供香直插,鹿角蕨平铺水面,颇为清雅而肃敬,配以供茶盘,以示上元接福。木瓜花并簇而插,枝脚宜明确有力。常用花材有紫云英、落花梅、杨、漆金枝、上元红(火树)、染银羊齿(银花)、细竹竿(以棚挂灯)、彩带、小花灯。尤其紫云英传为紫姑化身,元宵节前后开花,花语为感谢、祝福之意,可为元宵代表花材,小紫蓟可代替紫云英;上元红,其色深红,绝似木瓜,于上元节开花,因之可做重要花材。配材有菊花、千日红(又名圆仔花)。配饰则有大小各色花灯、笙、箫、笛、橘酒、觞、香烛、天官赐福帖像、福字胜、狮头、元宵米团盘等。
① 《通俗编》载:“上元为天官赐福之辰,中元为地官赦罪之辰,下元为水官解厄之辰。”② 元宵吃米汤团寓义团圆。《三余帖》载:“嫦娥奔月之后,羿昼夜思维,正月十四夜有童子诣宫曰:‘夫人知君怀思,无从得降,明日乃月圆之候,君用米粉作丸团团如月,置室西北方,呼夫人名三,夕可降耳’。”③ 紫姑,又作子姑,原名何媚娘善书能文,唐李景妾,为大妇曹氏于正月十五夜所嫉害,化为紫云英,开于田野,上帝怜之,封为厕神,能占众事,民间烟火妇女元宵节多迎祀之。以卜农蚕诸事之吉。
1、跳白索:即跳绳,是一人或众人在一根环摆的绳中做各种跳跃动作的运动游戏。这种游戏唐朝称“透索”,宋称“跳索”,明称“跳百索”、“跳白索”、“跳马索”,清称“绳飞”,清末以后称作“跳绳”。作为一种古老的汉族民俗娱乐活动,南宋以来,每逢佳节都跳绳,家家户户都要比赛。
2、韩淲:南宋人,以诗鸣于当世。人品学问,俱有根抵,雅致绝俗,一生制行清高、恬于荣利。著有《涧泉集》等。3、福字胜:汉人称妇人首饰为胜,基本形状为菱形,双菱形则称叠胜,以彩或丝缕制成花草图案之首饰则称华胜,相传起于晋。
布娃娃以彩布剪制,供奉案上,古称“人字胜”。
胜前插作水仙、新芽梅,象征或祈求自身形容与之俱新。
“坦荡的一如清水时,
就能看到最美的东西”。
愿以春天最坦荡的光,
驱散心底的痛,
抚平城市的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