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上的华侨城,真能靠“文旅”翻身?
©读懂财经·金融地产原创/出品
作者 | 郑鹏超
编辑 | 武亚玲
讲好文旅故事,一直是华侨城股东的愿景,但也仅限于愿景。
新年过后的第一个交易日,华侨城封死涨停,喊出文旅华侨城的声音明显也多了起来。
很简单,春节假期7天,华侨城旗下的核心园区欢乐谷异常火爆,累计接待54.3万余名游客,同比2019年增长30%。
不过,游客数量的大增,并不会改变华侨城是一家房地产企业的事实。因为哪怕在疫情之前,其文旅业务也只是微利。
这也不是华侨城一个人的问题。此前,孙宏斌在回答“在文旅业务中,地产扮演者什么角色”这一问题时,曾直言,如果融创不坚持做地产,那也就没有钱做文旅。
说白了,做文旅融创也很难赚钱,核心还是要靠文旅低价勾地,之后高价卖房子赚钱,然后再投入文旅项目的开发中。
而华侨城建造游乐场的核心,也是为了低价勾地,待游乐场成熟卖个高价,用房地产业务赚取的超额收益反哺游乐场。
这也是为什么过往十年,华侨城业务收入中虽一直有旅游综合收入,但投资者给其的估值依然按照地产股的逻辑来。
再回到当下,虽然短期来看华侨城似乎迎来了文旅的风口,但其核心还是游客数量回暖后,围绕园区布局的酒店、商品房销售等回暖。
长期看,华侨城文旅充当大型游乐场,揽人气的角色没有变化,公司支柱是房地产的逻辑也就不会有变化。
/ 01 /
欢乐谷游客大增,
文旅的风吹来了
农历新年过后的第一个交易日,华侨城(SZ:000069)封死涨停,3个交易日股价上涨14%。
对于在春节期间体验过游乐场人山人海的读懂君来说,这是预期之内的事情。
节前倡导原地过年,大城市的消费需求被彻底激发,春节档电影票甚至一票难求。华侨城旗下的“欢乐谷、世界之窗、锦绣中华”三大系列主题公园,也异常火爆。
春节7天,欢乐谷累计接待54.3万余名游客,入园人数与2019年相比增长30%,营收增长55%。其中上海欢乐谷接待游客9.027万人次,营业收入1488.48万元,相比2019年分别增长112.4%、148.31%。
在园区实行限流、错峰和预约等防控措施下,华侨城游客数量大幅增长。果然,报复消费不是说说而已。
可别小看游客数量回暖,这不仅会给华侨城带来门票收入的大增,更会促进整体的收入增长。
过去几年,华侨城一直是旅游综合、房地产收入平分秋色,其中综合旅游业务的收入包含景点门票、酒店住宿、商业地产租金收入及配套的住宅销售等。
其中,门票占旅游综合收入的比例不足20%,围绕景区布局的其他项目,才是旅游综合收入的大头。
以2017年为例,当年华侨城旅游综合收入185.3亿元,占整体收入43.93%。其中,欢乐谷、华侨城等乐园门票收入共计26.23亿元,占旅游综合收入的14.167%;旅游地产收入占比则为43.93%。(读懂君注:由于华侨城财报并未披露详细收入结构,这部分数据来源其债券评级公告。近两年主流券商的推算的门票收入比例与2017年基本一致)
对华侨城来说,只有来景区消费的游客增加,华侨城商业地产租金才可以提高,配套的住宅也才能卖出高价等。所以,华侨城旗下乐园春节异常火爆是表象,给整体业绩带来反转的预期才是根本。
此外,2021年随着疫苗大面积接种、出行解封,被压抑了一年的消费需求释放,旅游、酒店等成为最受益的行业。体现在股价上,新年的第一天,华侨城开盘后便封死涨停。
越来越多人相信,过去10年是中国城市化时代推动房地产行业发展的黄金10年,未来10年则是后城市化时代推动文旅发展的黄金10年,这是经济内循环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
有数据显示,百强房企中已有一半以上的房企涉水文旅领域,至少有10家房企专门成立了文旅公司,其中不乏恒大、碧桂园、融创、保利等头部房企。比起它们,华侨城的优势不言而喻。
那么,站在消费复苏、文旅风口上的华侨城,真能飞起来吗?
/ 02 /
文旅难挑大梁
游客回暖、股价涨停,关于华侨城是一家文旅公司的声音也多了起来。
但是,这并不会改变华侨城的本质,披着旅游的外衣,干着房地产的活。根据债券评级公告数据计算,2017年公司82.44%的收入来自地产收入,商品房和旅游地产销售。
当下的华侨城也不会因为在某一时间点的旅客大增,就能成为一家运营稳健的文旅公司,因为其经营模式没有任何变化——依靠文旅低价勾地,待文旅成熟之后高价卖房。
至于文旅业务带来的运营收入、利润,若单独来看,相当于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此前,押注文旅的孙宏斌在回答“在文旅业务中,地产扮演着什么角色?”这一问题时,曾表示如果融创不坚持做地产,那也就没有钱做文旅。
说白了,做文旅融创也很难赚钱,核心还是要靠文旅低价勾地,之后高价卖房子赚钱,然后再投入文旅项目的开发中。
再回到华侨城身上,根据券商预估,旅游综合业务中门票、租赁及酒店运营带来的收入占其总营收的比例不足15%。甚至文旅运营(不包含卖房收入)不赚钱,利润来源主要靠园区成熟之后,卖商品房反哺运营的游乐园、酒店等。
有人认为,随着经济回暖,加上人民群众对文化、娱乐、旅游、体验式商业的需求增长,华侨城会迎来大文旅时代。想法很美好,但游乐场带来的欢乐再多,也只是一个低频生意,只具备特定年龄层的游玩属性,有限人群、有限次数和有限金额。
即便是把游乐园开遍世界,拥有诸多经典IP的迪士尼,游乐园每年为其贡献的收入也不过30%,大头还是由IP衍生出来的电影、电视、游戏等业务收入。
根据债券评级报告,2016年、2017年华侨城主题公园分别接待游客2216万人次、2306.26万人次,门票收入分别为22.02亿元、22.6亿元。
整体门票收入增长有限,华侨城一些开园较早的项目,如世界之窗、锦绣中华等,也早已进入平稳发展阶段。并且同类产品市场竞争激烈,比如北京,环球乐园开业在即;上海,除迪士尼外,乐高乐园也开始筹建。
也不难理解,每周去一趟或者多趟购物中心吃喝玩乐的大有人在,但每周去游乐场的游客,又能有多少?
类比商业地产,地产公司搞文旅,关键也在于文旅能否持续产生利润、现金流。这方面,更加高频的商场/购物中心,自然要胜过低频的游乐场。
从欢乐谷到欢乐海岸/港湾的演变,也能看出端倪。华侨城着力打造的欢乐海岸/港湾,集社交游玩购物一体,涵盖的年龄段、人群基数、消费频次和金额会得到明显提升。
从这个角度来说,所谓的文旅业务很难成为华侨城的支柱。
/ 03 /
努力向一家“正经房企”转变
雷布斯说过,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不过,市场先生从不认为华侨城是一家文旅公司,而是一家地道的房企。以前是这样,以后大概率还会是这样。
过往十年,从收入结构粗略来看,华侨城是文旅+地产两条腿走路,但其市盈率却从十年前的20多倍,跌到2020年的不到4倍。别说对标文旅股,连地产股都不如。
客观来说,华侨城如此低估值的锅,住宅部分的周转率要背绝大部分。
大型的文旅地产项目,涉及“地”和“产”,投资巨大、回收期长,这导致其在开发业务的投入减少,商品房的销售节奏跟随文旅项目开发进度,导致销售周转慢。
比如2018年华侨城的存货周转率为0.14,碧桂园为0.52,意味着华侨城从拿地到交房需要7年、8年时间,反观碧桂园只要2年不到。
由于华侨城销售周转慢,收入从2011年的163亿元增至2019年的600亿元,仅增长2.68倍。同期,融创、恒大、碧桂园分别增长15倍、6.7倍和13倍。
过往十年是房地产行业的黄金发展期,加杠杆拿地、加速周转的房企,业绩都实现了爆发式增长。对比来看,华侨城明显掉队。
此外,建造大型游乐园项目,不仅会沉淀资金、降低周转,还会导致高负债。比如,2019年末华侨城的净负债率高达84.5%,就连一直激进扩张的碧桂园,2019年末净负债率也才只有46.3%。
销售业绩增速慢、负债率还高,所以投资者给公司估值时也就偏向保守。
这两年,华侨城开始向一家“正经房企”转变。不管是拿地还是销售均开始逐渐发力。
2019年年报董事长致辞里,我们第一次看到公司的表态:周转效率提挡加速,2019年西安、潮州、南京等多个项目实现当年落地、当年销售、当年回款。快速周转的好处多多,第一,更少的沉淀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第二,营业收入和利润可以快速增长。
华侨城拿地有多激进?2019年其总收入也不过600亿元,拿地竟然高达506亿元。
当然,光拿地多没有用,房地产最重要的是什么?楼面价足够低。华侨城的优势不就是拿地成本低、融资成本低。
由于地产公司利润的滞后性,华侨城的改变尚未体现在报表中,但此后,其地产收入占比提高将是一件大概率的事情。
如果说,华侨城近十年是因为扎进文旅,错过了房地产的黄金十年,导致公司既不像一家经营稳健的文旅公司,也不像一家乘风破浪的房企。那么,努力向“正经房企”转变的华侨城,该如何让投资者相信它的文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