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得更像的8个窍门

临帖如何与范本高度一致是学书过程中一个必经的阶段。临的像是一个人临帖水平、书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但对于好的法帖,我们即便是作深入细致的观察分析,写出的字和原帖仍有差距,反复琢磨仍难以领会其中的奥妙。如何临得更像一点,是书法人的一个普遍的追求。这里就有关的研究成果和个人的体会,给大家提供一点方法,供大家学习临帖时借鉴。

一、首看字形,外观写像

1、先看一个字的整体形状

拿到一本字帖,临学第1个字的时候,首先着眼于这个字的轮廓,也就是这个字的外形,是方的,长的、扁的、圆的,还是三角形、 菱形、梯形?

可以先拿铅笔在字的四边画一下连接线,确定它的类型,在此基础上继续细化,如是三角形,那是正三角形、倒三角形,还是等腰三角形,还是等边或不等边三角形等等,脑袋中要有个清晰的印象。同时要把握整体字形的高度、宽度、倾斜度。

在临写一个字前,先做这样的观察、分析,对一个字的整体形状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是写得像的基础条件。就像我们介绍一个人,总要先说他是高个子还是低个子,是胖子还是瘦子,是圆脸还是方脸等等,然后才能介绍到其他。每次临帖时养成的这样一个良好的观察习惯,对于今后的学习是非常关键的。

2、弄清各组成部分的形状

汉字除了独体字以外,其他字都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字中的每个部分,也要用轮廓去概括。比如上下结构是由两个什么样的小外轮廓图形组成的?这两个部分在总体中占有的空间。是多少?同样的上下结构,有哪几种小轮廓的组成方式。

3、部位关系

就是一个字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结构。主要分为以下几大类。

一是左右结构,这是汉字结构中最为常见的。二是左中右结构。三是上下结构。四是上中下结构。五是全包围结构。六是半包围结构。

汉字中,占比最大的是左右结构的字,其次为上下结构的字。下面重点分析一下上下结构各部位的关系问题。

这里先说一下“错位”。这是王羲之在处理上下字的结构中经常用的一个手段。这一字形有两大类,一是位置的错位,即上下两部分中心不在一条线上而是故意错开,造成活泼的姿态。八大山人这一点学的特别好。在他的的书法中,他会经常用“错位”手法。

另一种字形是角度的错位,就是上下两部分重心的角度明显变化。角度的不一致,使字的姿态更加丰富,字的重心和中心的变化更加艺术化。

字的上下部件之间的错位,会产生左右摇曵的动感

下面再说一下古字帖中上下结构字的四种形态:

一是倒三角形。即上下结构的字的上部,体量大,所占位置空间大,而其造型,要尽量放大。把应该放大的部分放大了,必然衬托出另一部分的缩小,一个字的节奏感就明明白白的显示出来了。

上大的形状,不少是书家着意强调,夸张。临帖时要注意到这一特点。不能按规范字的写法,把字的下部也写的与上部一样宽窄。变成长方形。

二是正三角形,即下大,其造型法与上大的字异曲同工,只是打个颠倒而已 。规律是一样的。

三是菱形。上下结构的汉字,本来是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但有一部分字的中部有主笔放大了,缩小了上下部分。如横画多的字,中间一横要突出加长。相对的,其余上部下部的横画要尽量缩短。

即使字的上下笔画或部件都被弱化变小,但有中间横画一笔的加长,该字的宽度,即中部的宽度占位足份,而不显得逼仄。

四是哑铃形。即上下大,中间小。有意弱化字的中部,放大上下部分,收缩中间部分。在明显增强字的造型的层次感、节奏感的同时,与“中大”的字,形成相反的变化手段和明显的对比关系。

古字帖中的部件之间的强弱对比关系,一般很明显,稍加注意,便可看出一部分的放大和收缩,这是上下结构的字造型的基本手段。除了以四种主要形态外,当然还有其他形状。可以用上面这些同样的道理和方法,去分析和临摹其他碑帖,分析和总结其他类型的结构,一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看准笔画,备好配件

一个字的外形确定好后,就开始看微观的笔画形态,比如,这个横是两头尖中间细的吗?这个笔画是藏锋还是露锋起笔?这个转折是耸肩还是溜肩的呢?等等。

1“外延线”

笔画也有轮廓,不是简单的一根线或者一个点。我们找同一个类型的笔画来观察,便会发现外轮廓并不一样。临帖时,要把它们各自的形状看出来、写出来。先看总体形状,如看是方的还是椭圆形的?其次看一看上沿线、下沿线是比较直的还是弯的,向内弯曲,还是向外弯曲。

2、倾斜角度

包括楷书在内,并不是“横平竖直”,横很少平,竖经常斜。临帖时,要研究每一个笔画的“斜度” 。有篇文章讲到,一个非常有名的书法家,经常用尺子量笔画的长度、角度,

3、弧度

古人叫做“笔势”,横画平、仰、覆,竖画直、向、背,就这么几种。一切字的笔势变化都在这个范围。如临写两个竖画,有的左竖向右弯曲右竖向左弯曲,两个竖形成相向,就像人,面对面站着。而欧阳询的楷书喜欢用相背的笔势,背对背站着。横画道理也一样。不能体现笔势的像是没有灵魂的,是僵尸。

古字帖中看不到一个的字,是平平正正的,象印刷体的排版一样排下来,像砌砖块一样,一个一个砌出来,即使是楷书那样规范的字体。那样的字会显得平庸、静止、没有情趣,没变化,没险绝,没有态,没字势。

临出帖中神态,弧度十分重要,是从古至今都被特别强调的要点,不可或缺的表现手段。

4、笔顺

汉字的书写有笔顺,字气息很通畅,其实跟这个笔顺有很大关系。我们临的字为什么字里得僵,不鲜活,没有生气,就是点画与点画之间,没有关系,都是孤立的,临帖的时候,如果不把这种关系找出来,想临像非常非常难。

5、笔划的位置关系

可以把每个字的第一个笔画当做参照,写字时,从第二个笔划开始,就要注意这个关系。把之后每个笔画的位置、长短、角度、粗细与之比较,这样写出来的字形更准。在笔画形态没有很大变化的时候 ,相互的关系变化,比如角度、远近 、笔势等,这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如果搞不准位置关系,可以买一些大小不同的米字格,把这些字套在米字格里定位。

6、发现主笔。

主笔就是一个字中最重要的一笔,需要突出的笔画。

就像一部戏里面的主角一样。如果一部电影中没有了主角,就会感到索然无味,没有主次之分,对观众缺乏应有的吸引力。如果一个字主笔不突出或者不明显,给我们的视觉冲击力就不足,轻重对比、主次对比就不明显。

明初解缙在《春雨杂述》中指出:一字之中 ,虽欲皆善,而必有一 点 、画 突出。

.清后期的刘熙载《书概》:“画山者必有主峰,为诸峰所拱向;作字者必有主笔,为馀笔所拱向。主笔有差,则馀笔皆败,故善书者必争此一笔。”

每个字的主笔不同,有些字主笔比较突出,有些字没有太明显的主笔。如颜体楷书尤其是《颜勤礼碑》大多数字都能分出主笔或者相对主笔。“中”字中竖为主笔,“文”字捺画为主笔,这些很容易就能分辨出来,很明显很突出。但也有不明显的,例如“田”字的主笔为右边的竖画就不容易看出。

临帖时那么如何找主笔呢?下面列举几点建议:1.有横竖笔画的字,可遵循“横轻竖重”的规律,突出竖画。

它可以夸张地纵向拉长,幅度不限,甚至可一字通行。最典型的例子,是颜真卿的《刘中使帖》中的“耳”字。虽然二王的所有法帖遗存中没有这样的例子,但把上下结构的字,夸张地纵向拉长,是很常见的现象。写好这一竖它的特点就出来了。

2.有撇画捺画的字,应当突出捺画,突出捺画的一波三折。3.左右结构的字,由于汉字抑左扬右,一般主笔在右边。4.短笔画较多的字,长笔画为主笔。5.一些字中有舒张笔画的,一般舒张的笔画为主笔。

建议大家在临帖时要注意观察字帖有意识的突出主笔,会使这个字对比明显,给主笔应有的位置、空间;非主笔要写的相对轻、虚,不要太重,为写主笔做铺垫;写主笔的时候要放开,有意识的突出笔画。不然,字的造型就没有主次,没有对比,没有节奏。对于大多内紧外松的字形,确定好了主笔,其他的笔画“收收收”就好

三、笔法的一致性是临象的基础

在笔法上,原则上都讲究中锋运笔,哪怕是楷书也是一样的,但同是中锋,不同书家使用也各有特色。王羲之用的是一拓直下,颜真卿的即使楷书也是用篆籀笔法书写出来的,对于初学者来说,明白这个道理,掌握这个中锋用笔的习惯对于临象字帖是非常关键的。

临帖还要会还原字帖的书写动作。善于分析和观察原帖,这个字帖里面,这一笔是怎么写出来的,用的中锋还是侧锋是?里面有多少动作,应该怎么用力,用什么样的速度,运笔时毛笔的形状应该什么样子,这一笔与下一笔之间,毛笔在空中又做了什么样的运动,能知道这些,就可以让你用很短的时间写得很像。

四、抓住特点,比原帖更象原帖。

为什么当代很多人临帖,字都写的非常平庸,字帐里面的影子很少。这多是因为受惯常思维的影响,在临帖中,一般人都做一种匀化处理:长的写短一点,短的写长一点,粗的写细点,细的写粗点。最后,就成了没有特点的平庸的大众化“好字”。

但是古代的大师,走的是两极,把特征充分强化,非常有个性,非常有辨识度。把握好他们这种个性,临出强化这种特点,会使人一看就是临的什么帖。你感觉这个字很不一般,有味道,知道那个劲儿在哪儿,就会临的更好。

如隶书《西狭颂》的结构特征是宽博古拙大气。临帖的时候,你就要抓住这个特点,往原帖的特征的提示发向强化,把宽博古拙大气的特点写的更强烈。特征出来了,审美趣味的差异也出来了!

再来看一个例子,日本书法家井上有一与颜真卿跟的对比,感觉井上有一把颜真卿那种宽博古拙的感觉更强化了!颜真卿宽博大气,字往外扩撑,字距行距都很紧,在挤压碰撞中,把这种张力更突显出来!在章法上也是强化了颜真卿的特点,行距字距更密更挤。

就是因为这样,我们才觉得井上有一比颜真卿更像颜真卿!你要临写颜真卿就要把这种特征写出来。

欧阳询呢,字是往内收的,疏朗的章法,《韭花帖》也是。这就是特征。

把字帖特征强化,说明你看到了;往弱化方向走,说明对总体特征不敏感,或者根本没有把握住

掌握特色,理解造型变化的目的,结构的字变化的依据,并加以活学活用,临帖就能“入古”,创作就能变化多端而不平庸,不俗气。

五、会比对,发现异同

对比就是将两个以上的观察对象进行比对,分析比较,发现差异和特点。对比观察,可以在同一个字中,也可以在不同的字中运用。

在同一个字中运用对比观察,主要用同一笔画的分析比较。例如同一个字中有几个横画,运用此法,就可以比较分析出哪一横长,哪一横短,哪一横是方笔,哪一横是圆笔,哪一横上仰,哪一横下俯。

同样可以分析比较一个字中哪一竖悬针,哪竖垂露,哪一竖左包,哪一竖右包。

还可以分析比较同一笔画或部件在不同字中的形态,如两竖在这几个字中呈相向,在另几个字,呈相背等等。

如重点读对比有草字头的字,将法帖中所有带草字头的字全部挑出来,仔细分析其运笔过程的异同、形态的异同等方面特点,对草字头作一总结。

运用对比,分析出笔画的长短、粗细、方圆、连断、斜正等同中之异,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融会贯通,能收到很好的效果。我们有一些字之所以写的不像,就是把我们的平均化习惯带到了临帖中

通过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共性,发现差异,了解其形态的多种变化,进行重点对比,重点临。俗话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对比临的效果远远好于一遍一遍的通临,通过重点临,能很快掌握某个构件的结构特征,也能很快掌握一个字,举一反三运用到同一结构类型的多个字,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反复闪记,将法帖印在脑海中

临摹是一个吸收经典,克服习惯思维、习惯记忆、习惯动作的过程。所以临的时候要仔细观察,琢磨,分析,深入,力求精准,在“形似”上做足了功夫,距离升华与突破就不远了。

闪记就是, 准备临一个字以前给自己几秒钟读帖时间,读过就将法帖收起,利用视觉暂留的印象,闭目默思一下,用手空画儿遍,然后再写,写好后和原帖进行比较,比较后再给五秒钟读帖时间,再写,再比,再写,如此二遍,你会发现一遍比一遍写得像。因为这样背帖,任务目标非常明确,给的时间又非常短,思想高度集中,注意力高度集中,再辅以视觉暂留,静思空画,强化记忆,所以效率高,效果好。

七、知道法理,从根本上写像

只有对“法”的充分把握,才能更好地理解字帖的本质和奥妙

以临摹《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为例,此帖字的结构处理变化多端,特别是一些字很好看但很难临象,也很难记住。

你只有知道了他处理这类字的规律和方法、套路、思路,临起来就很轻松。而且临的比较有技术含量。

如二王的结构造型法,很有智慧,处处透出机巧。同一个字有无数种不同的变化,如果找不到规律,抓不住要点,搞不清为什么这么写,而是一个字一个字的来瞎琢磨、机械临写,不但枉费功夫,还会乱无头绪,不得要领。不得其法,学习自然没有效率。

八、最重要的是第二次临写比对

就是写完一个字以后,不要急于写第二遍,必须要弄清楚自己写的字,与范本上的字的差别在哪里,这是临帖时观察的重中之重。

这样做,知道第一次错哪里,才可以在写下一遍时更加准确;其次是可以更深入地认识范字到底是怎么回事。既认识了自己,也认识了范字。

不极其认真地对第1遍临写的字进行校对,接下来再临,还会犯同样的错误。因为我们平时所接触的都是印刷体、美术字,均匀、对称、漂亮,这种审美意识,在大多数人思维里根深蒂固,并带入到书法的学习当中,一般都是把字往平里面去写。

这种固有惯性太过于强大,以至于只有通过反复练习,不断的强化,才能扭转过来。

为了克服这样的一个毛病,必须重视第1次。因为自己的习惯性毛病,在临学第1次时表现的最多。

也可以自己不看帖,先按自己平时的习惯和认识,写一个和帖上一样的字,然后与字帖上的字比对,找出差距,分析原因。

我为什么写成这样?他为什么写成那样?他是怎么考虑的?我是怎么写出来的?我和他的思维方式上有什么区别?这时,我们会更深刻感到二王是那么高明,总有他独到的方法,让字变得不庸俗,又不狂怪。知道我们和帖上的差距在哪里。不这么比对,还真不容易看出什么名堂。

当我们通过比对自己与帖上的字差别后,就会不断地发现问题,修正问题,再发现问题,再修正问题,不断重复这个过程,将其深深印入脑海,了然于胸,吸收其精华,化为己有,临帖水平就会慢慢的提升了。

有时候,帖上的招数并不显眼,需要你去发现,需要你去总结。下面是对王羲之的《圣教序》帖上的几个字的分析,让我们看看王羲之都用了些什么招数。

地:精彩的是右面那个“也”的三个竖,三个方向,如果我们自己写字,很难这样处理,实在是高。

是:长捺以上的部分,是左倾的,这要看出来,写出来,还要用出来。“日”的小横化作小竖,这是惯用的手段,而且还不止于此,即使这么狭小的空间,也不放过疏密处理的机会,搞个左密右疏的名堂来。

鑑:首先,两个部分都是左倾,金极力向左倒,右部分极力向左靠,右面的部分似乎有中间脱节的样子,弄得中间空了,有了疏密的变化

庸:上面那个点,可不是一般的远,这位让我想到杨凝式的《韭花帖》里对上部分空间的强调。

物:以连绵看,这个字只有两笔,左面的竖,是S形曲线,整体是倾斜的——向右倾斜。右面的横折钩,是个椭圆,最精到的是最后两笔小撇画,他们的位置,造成了疏密变化。右面有四笔从右上到左下的顺势,气势连贯。

愚。这在《圣教序》里,是极为精彩的一个字。上方的禺,需要注意中间的竖划,有一个向右的弧度(如图所示)。下方的心,起笔在“禺”的左下方,收笔,和上方对齐。

以上就是关于如何临得更像的一些小窍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0)

相关推荐

  • 字帖该怎样读

    孙过庭在<书谱>中有一句名言:"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 这里的察,就是看,即读帖:拟为临帖,就是将读帖时观察到的神彩与形质以及细微之处,在临帖的时候表现在笔下.读是 ...

  • 肖文飞 || 临帖就是教你“偷”东西

    一.临帖是盲目地崇拜古人吗? 二.为什么要像?怎么叫像?怎么去像? 三.主动临摹与被动临摹 四."想见古人挥运之时"及"与古人对话" 五.如何完成临摹到创作的转 ...

  • 秋冬怎么搭配更时尚?这些穿衣窍门掌握好,精致高级有品位

    气温越低,人们包裹得就会更加严实,造型所体现出来的笨重感尤为浓郁.太多服饰之间的堆砌,也会导致色彩繁多.过于花哨的局面.想要让秋冬的日常搭配更加时尚,这些穿衣窍门需要掌握好,还你一个精致高级的形象,穿 ...

  • 如何使用发泡胶才能更省?省胶窍门在这里!

    发泡胶属于一种具有粘接性能且防水性能不错的胶粘剂,这种胶粘剂可塑性很强,可以根据使用领域对其性能升级,现在已经有多种类型发泡胶分别使用在不同领域中.因为发泡胶发泡后体积会膨大许多杯,无论购买哪种都需要 ...

  • 想要咕噜肉做得更酥脆,色泽更通透?这些窍门你要懂!

    咕噜肉,又名古老肉,是一道广东的传统特色名菜.咕噜肉十分经典,在广东,任何一家酒楼都有这一道菜,深受大家的喜欢. 今天师傅制作的咕噜肉看似传统,但实质比一般的咕噜肉更酥脆,看上去也更晶莹剔透. 这就是 ...

  • 家长课堂:让孩子记忆力更出众的5大窍门

    人的记忆潜能从理论上讲是无限的.有的人记忆力好得出奇,是因为他们能天长日久地训练自己的记忆力,脑子中的记忆方法越来越多,结果,记忆力就越来越好.因此,亲子教育专家成墨初认为要想成功地改进孩子的记忆能力 ...

  • 7个让脂肪更快燃烧的小窍门!

    来源:Gravity Transformation 翻译:Xgame极限健身 前言 以下这7个减脂小窍门 主要是帮助大家对生活饮食以及锻炼方式 做出一些简单的小调整,优化 从而让大家在不用付出额外努力 ...

  • 5月养花要养根,3个小窍门护根强根,让人打理盆栽更省心

    导语:养花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养护好花卉的根系,如果花卉的根系养殖状态不佳,很有可能让整个植株变得不够有生机,死掉也是有可能的,所以无论是养什么花卉,养根都是重要环节,千万不要马虎. 养根需要大家多多关 ...

  • 想在阳台盆栽西红柿,这些“窍门”要知道,自己种的口感更好

    进入春天以后好多人都会去购买苗子,在阳台上去盆栽西红柿,但是自己盆栽的时候,好多人养的西红柿长得瘦弱,结的果子畸形,甚至基本上不结果,其实阳台盆栽西红柿是非常合适的,我们要掌握一些"窍门&q ...

  • 白菜怎么炒才更好吃?别切了就炒,记住3点窍门,白菜脆嫩出水少

    导语:白菜怎么炒才更好吃?别切了就炒,记住3点窍门,白菜脆嫩出水少 白菜是最常见的一种食材,可以说什么时候都是"白菜价",特别便宜,因为这样,它是我们常吃的一种菜,炖着吃.炒着吃都 ...

  • 用墨“九法”,书法小窍门让你的字更有风度!

    如果说笔法是书法艺术创作中的筋骨,那么,墨法则应该是书法血肉之灵魂的体现.中国是墨的故乡,自古就有制墨.使墨的规则,从墨丸到墨锭再到墨汁,从松烟到油烟墨,无不体现着墨法的精奥.在中国艺术中,无论是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