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顺治瓷器最全法宝
清政权初立之际,各地战争尚未平息。以景德镆为中心的瓷业生产,从晚明时已趋衰落,到清初更加颓败,一度处于停滞状态。时值百废待举,清政府对官窑的生产尚无暇顾及。因而,顺治时期遗存的传世品中,署官窑款的器物甚为罕见。品类中仅见青花、五彩、黄釉、茄皮紫釉等数种,常见的多数为民密生产的日常用具和供器之类。由此可见,清初的御窖厂,在当时三藩割据的动荡局势下所受的重挫和冷遇。
故宫博物院藏清代顺治青花观瀑图筒瓶
终顺治一朝十八年,景德镇御客厂改变了从前那种专为皇室烧造的旧制,代之以明未已经开始的“有命则供,无命则止”,“官搭民烧” 的办法。从蓝浦所著《(景德镇陶录》等文献中可知:顺治八年,清室开始沿袭明代宫廷旧裂,下令烧造黄龙碗。“国朝建厂造陶,始于顺治十一年,奉造龙缸.....经饶州守道董显忠、王天眷、王锳等督造,亦未成。十六年,奉造栏板,.... 经饶州守道张思明、工部理事官噶巴、工部郎中王日藻等督造,亦未成。
十七年巡抚张朝瑞疏请停止。嗣后,派江西巡抚郎廷佐督理景德镇密事”。上述记载,说明顺治八年始烧官窑器,曆时十年,到顺治十七年还未能烧制出较好的龙缸和栏板。若将不多的顺治官窑传世品与康熙官窑器相比,也可发现两者在造型、胎釉、纹饰及款识字体方面都十分相近,从而可推论,大部份顺治官窑器的制作年代应为顺治晚期。此外,对不署款的民窑器,以往在鉴定时大多只断其大概,习惯于将略细的一类定为康熙时期, 较古拙的一类或归于明末,或统称作“明末清初器”。
a
故宫博物院藏清顺治十一年青花云龙纹香炉
其实,若将此类器物与明末崇帧时及以后康熙时的认真比照,度其同类器造型的微具,审其图案纹饰的师承,查其胎釉、圈足的特徵,就不难看出其间的差别。例如:顺治琢器中的蒜头瓶,口较明代晚期的稍向外捲;罐类器型朴实,胎体厚重,平面细润的沙底倭角向器壁弯折处露胎较多;圆器中的盘类,器壁较崇祯时的弧度略大,口边不仅饰单环线,画面还随器口的环线旋转而绘,饰满盘心,颇有广角环景立体感。纹饰也有自身的特点,如粗犷的山石,夸张的龙、兽纹及斑片浮云等,都是顺治时新出现的特殊画面。署顺治年款的官窑器物极少民窑器物制作大多欠精细,胎体厚重,釉面青白,器足高深,具有明显的明末清初特徵,造型及图案也较多地保留晚明风格。然而,青花的绘画技巧却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改变了明代以来的粗犷笔法,运笔时勾、染、皴、擦并用,纹饰多能分出阴阳面和层次,仅此而论,已显现清代风格独特的新貌。
a
故宫博物院藏清顺治十一年青花云龙纹香炉底部
对明、清两代瓷器的分界和顺治瓷器的断代问题,国内外有许多学者作过探讨。如何理清明末清初这段时期纷杂混淆的情况?如何辨认出从明过渡到清的顺治瓷器?这正是古陶瓷鉴定工作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只要进行必要的排队列比,遴选出独具时代特徵的器物,孰为“明”,孰为“清”,是不难分辨的。“大清顺治年裂”官款和顺治干支纪年款的器物,故宫博物院和上海、苏州、广州等地的博物馆均有收藏,尽管数量不多,对于辨认明末清初易于相混和顺治、康熙间不易判别的器物,却是有助于断代的极其重要的实物资料。
故宫博物院藏清顺治青花洞石花卉纹香炉
造型特征:
顺治瓷器,造型古朴,胎体厚重,如瓶、樽、罐、炉、海灯、大盘类。造型虽部份承袭前朝,具有明代遗风,但也出现一些新颖的品种,如绘怪石花卉纹饰的盘、碗,斑片云中三现的龙纹筒花觚等。署顺治年款的官窑器中多圆器。
民窑则以佛前供器为多,器型稚拙,器足宽厚,露胎较多,砂底光润,釉质青白。因顺治民窑大多无年款,故易与明末和康熙初期器物相混,鉴定时应从造型、胎釉、纹饰上作比较,有的还可以器上的干支纪年款乌左钲,去“对号入座”。
顺治瓷器器型主要有:筒瓶,蒜头瓶,橄榄瓶,洗口兽耳瓶,观音樽,筒花觚,花觚,将军罐,罐,香炉,筒式香炉,净水碗,盘,碗。
图案纹饰特征:
顺治时期,瓷器的装饰工艺,有印、刻、制釉等。图案纹饰的演变较为明显:晚明时富有民间生活氧息的绘画题材(如捕鱼、牧牛等)已渐消隐,代之以粗犷豪放的怪石花卉与工丽潇潇的人物故事,呈现了典型的时代风格。尤其是这一时期常见的几类特殊图案,使人触目即有清初之感。
顺治纹饰示意图(云龙纹)
例如:云龙---以云龙为题材的绘画较为多见,官窑器上的龙纹,形状整肃;康熙时也一样。民窑器的龙形高大雄壮,以顿捺皱点手法渲染游龙浮云,翻腾转侧,一身三现,确有“云从龙”之感。此种班片云纹,顺治时最为流行。另有在云朵外缘以廓线勾勒,形成一圈露白的画法,亦较特殊。
瑞兽-----以伴有山石芭蕉的麒麟、独角兽等为多,用笔粗放、生动,大有呼之欲出之态。康熙朝所盛行的奇禽怪兽开光图案,亦当滋蔓于此。其青花色调,或浓或淡,有的甚至晕散不清,然而,此类黑蓝、淡蓝以及浅淡模糊的色泽,却更能烘托出猛兽的气势。考瑞兽图案之所以流行于此时,应与当时战乱的社会背景有关,结合明末清初盛烧佛前供器的特点,从一个方面反映出民间希图神佑,祈求国泰民安的强烈愿望。
故宫博物院藏清顺治岁寒三友筒瓶
胎釉特征:
胎体仍显厚重,但胎质较之明代崇祯的显得坚硬细润。器足规整,盘频器底极少有下凹现象,个别的仍有浅显的跳刀、刮倒和旋痕。粗复器物足底科削草率,多粘有砂粒;精细的则足尖呈滚圈的泥鳅背状,较为圆润。
这时器物的圈足,较之明代有显著变化,由浅矮渐趋高深,至康熙时愈甚。明代万曆出现的一重里矮外高的斜削式宽圈足,顺治时仍然很多,其足底多不施釉,甚是光润;此类延续到乾隆时期,以后即行消失。此时双圈底也有所见。
顺治时期的釉面有多种特点:一般为扇青白色,器物外部釉色酷似卵青:盘、碗类底部近足处,早较淡的亮青色;早期的粗器类,釉面较为混浊。器物口沿所施酱黄釉,深浅不一,深者星黄褐色。此种“黄釉口”,是顺治瓷器的重要特徵。
za
故宫博物院藏清顺治青花婴戏图香炉
鉴定要点:
1.顺治瓷器,正处于明末清初过渡阶段,造刑及胎釉都或多或少地表现出这一过渡特徵。如这一时期的花觚、 筒瓶、 罐、香炉、淨水碗等,纤与明代同类器物有明显的“亲缘”关杰,又与康熙时的有更多的相同之处。故顺治瓷器-方面承袭了明末瓷的某些特点,另一方 面又是清瓷风格和独特面貌的开拓者。造型中,与社会背景有关的佛前供器较多。
2. 胎体坚质厚重,洁白细涧;器型古拙,品a种较少。
故宫博物院藏清顺治青花御沟拾叶故事盘
3.釉面以光亮不足的卵青色为多见。一些琢器釉面较厚,常使淡色青花模糊不清,并保持了明代以来在器口施酱黄釉的突出特点。
4.青花色调如前所述,大致分为四种,其中的翠青色与康熙青花相近。不施青花的五彩器渐多,有的色彩对比强烈,有的清新明豔,两种风格同时并存。
5.图案纹饰一改明代风格,内容新颖,绘画除工丽隽秀的外,亦有近似晚明豪放风格的。特别流行的纹饰,有洞石花卉、麒麟芭蕉、人物故事、三现云龙、斑片云纹、竹石、树叶、勾廓露白的杂云、疏简的倒垂莲办或蕉叶边饰及荷兰商人出样的荷兰国花鬱金香纹饰等。有些器物,仅凭上述纹饰便可初步断代。晚明时多见的画中题句,此时亦很流行。
6.此时部分重度斜削成尖状、少有粘砂的器足,逐渐演变为滚圆的泥鳅背状,底部可见螺旋纹。琢器一类,有的无釉,修胎光涧。圈足由矮浅向高深式发展,并流行明末已出现的宽圈足和双圈底足。
7.款识分官款与干支纪年款。体式有楷书、隶书和篆书。堂款中较多见的是“玉堂佳器”款;偶有“玉堂珍器”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