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奇术:实意法螣蛇

【导读】

人有三业:身、口、意。“意业”为三业之本,指思量所造成之业。《净住子净行法门·涤除三业门》篇有云:“次忏意业,意为身、口之本,罪福之门。”李洪云先生在为本篇破题时也说:“意有真妄,蛇能屈伸,故实意者法螣蛇也。”可见“实意”一章的重要性。

简明扼要的说,“实意”就是指将“真意”存贮于心(即《性命圭旨》中所言“心中无物”、“念头不起”),将“妄意”(自己凭空构想之意)排出脑外,这样才能在游说时判察对方的真实目的。如若不然,杂念丛生,到头来只能是“以我观物,则万物皆着我之颜色”,那么敌人的“所思所想”就有可能完全是自己的主观臆断。

【正文】

实意法螣蛇【1】。实意者,气之虑也。心欲安静,虑欲深远。心安静则神策生,虑深远则计谋成。神策生则志不可乱,计谋成则功不可间【2】。意虑定则心遂安,心遂安则所行不错,神自得矣,神得则凝【3】。

识气寄,奸邪得而倚之,诈谋得而惑之,言无由心矣【4】。故信心术、守真一而不化,待人意虑之交会,听之候之也。

计谋者,存亡之枢机。虑不会,则听不审矣;候之不得,计谋失矣。则意无所信,虚而无实。

无为而求。安静五脏,和通六腑,精神、魂魄固守不动,乃能内视、反听、定志,思之太虚,待神往来。

以观天地开辟,知万物所造化,见阴阳之终始,原人事之政理。不出户而知天下,不窥牖而见天道。不见而命,不行而至【5】。——是谓“道知”。以通神明,应于无方,而神宿矣。

【注释】

【1】笔者注曰:“郭璞释《尔雅》云‘螣蛇者,龙类也,能兴云雾而游其中,故无不达,而人莫知其所在’,此言修阴符者当得静定,不视、不听、不言、不闻、不动,而五脏之精气生尅制化,朝归黄庭,则虑无不至,及其发也,众生莫知。”

【2】高金体注曰:“意虑虚则神来,神来者实,实则神气常明,如日居午,如月在空,物不得而蔽之。”

【3】俞棪引韩非子曰:“积德而后神静,神静而后和多,和多而后计得。”

【4】笔者注曰:“寄,谓之客寄。言修阴符者用功非真,学步邯郸,信小术以为道,则神来而复去,但客寄耳。故奸邪得而倚之,诈谋得而惑之。如此则言皆虚浮,无复从心也。”

【5】笔者注曰:“《韩非子》云‘空窍者,神明之户牖也。耳目竭于声色,精神竭于外貌,故中无主。中无主,则祸福虽如丘山,无从识之。故曰不出于户,可以知天下,不窥于牖,可以知天道。此言神明之不离其实也。’嗟夫!智周乎远,则所遗在近,是以圣人无常行也。能并智,故曰不行而知;能并视,故曰不见而明。随时以举事,因资而立功。因万物之能而获利其上,故曰不为而成。”

【译文】

要使思想充实,必须效法无处不在的螣蛇。坚定意志,就是要在调养五气和锻炼思维上下功夫。心情要安详宁静,思虑要周到深远。只有心情安详宁静,精神才能爽朗充沛;只有思虑周密深远,计谋才能应若弦发。精神爽朗充沛,心绪就不会左右摇摆、纷扰紊乱;计谋应若弦发,功业便持盈保泰、不可抹杀。意志思虑既定,内心就顺遂平安;内心顺遂平安,行为就不至于颠三倒四。长此以往,就可以培养出奔腾澎湃的精纯元气(《云笈七签》曰:“致令六腑神气衰,百骸九窍不灵圣。”郭象又曰:“夫德充于内则神满于外。”此言养德可以致神气),精纯元气灌注五脏,做起任何事情来都会全神贯注。

反之,若智识和心气客寄体外而不能在心中扎根,奸邪之气就会充塞胸中,“六贼”也会趁势暗放冷箭,妄加侵扰(楞严经曰:“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能以眼﹑耳等六根为媒介,劫掠‘法财’,损害善性,故称六贼。”),使我们身不由己,言不由衷,谋算皆不如意。所以,我们要经常治心养性(作者按:“苏子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坚守道家所提出的“无为”、“自然”之法而不轻易改变,(如此则心明澄澈,犹若净泉)充实本我,涤濯伪情,息止惑障(治昏沉暗塞障、恶念思惟障、境界逼迫障等多种障)意志和思虑才能有所交会、保持一致,听到的情况便客观详尽,看到的东西才真实可信。

计谋的好坏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成败,(必须等到意志和思虑有所交会、保持一致的时候才能制定)。如果为心魔所蔽,意志和思虑不能“法出一门”,听到的情况便不周详;看到的事与物也会失去本来面目,(这个时候如果依据所观所察去设定计谋)就会发生失误。这就是说,实意之法倘若得不到贯彻实施,那么我们的所感所闻就都有可能都是海市蜃楼、镜花水月。

充实意念,必须从锤炼心术开始。要以静泊无为之法来立身行道,使五脏之气安闲自得,让六腑之气和顺通达,令精、神、魂、魄诸气各安其所,才能做到内视脏腑,反听体音,使“志、意、思、虑”犹若山峙渊渟。长此以往,穷理体德,坐忘遗照,化炼内息,神妙的灵感就会往来于心间,并逐渐演变成出人意料的智意和悟性。(张随法言化炼内息曰:“夑理阴阳守巨厥,意念相随趋元海。通督有碍复勿助,百会蓄力衍生机。”)

而后,便能领会天地开辟之理,洞悉世间万物造化之功,明见阴阳二气的交化终始,明察圣贤御世的治理机要,这样一来,不出门户,就能够推知各路诸侯的兴衰成败;不望窗外,就可以认识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不现身于市井之间、庙堂之畔,也能让三教九流听从调遣;不亲自参与具体琐务也能让事业有条不紊的发展,这就叫作达到了“实意”之道的最高境界。经常按照本篇的要则以锻炼自己的精神和志气,可以应付万变之机、危难之局,即使处境困厄也可以常出奇计。

【案例分析】

充实头脑,锤炼心境

历代文人墨客在为“实意”一章破题之时,总爱援引儒家之言,说“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然后将“实意”二字简单的与“诚意”划等号,解释为“诚恳的心意”(亦即使其意念发于精诚,笃守仁信之道,不矫饰欺人)。

这不得不说是怠惰因循、不愿深入思考的做法。我们知道,鬼谷子生在“得士则生,失士则崩”的春秋战国,在那个大争时代,“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圣人说:“治世守德信,乱世从权宜”。宋襄公就是因为不通权变,在决机于两阵之间时还死抱着儒者那套不放,才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试问堪称事功学派鼻祖的王诩,怎么可能不鉴察往事,还一味的提倡“尾生”旧风呢?

《史记》有载,其文略曰:“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圣人曰‘诵诗三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又曰‘使乎!使乎!’言其当权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辞,此其所长也。”

由是可见,纵横家的立身之道,就在于“敌以信,我以诚;敌以诈,我以谲”,一切都是相时而动,绝不拘泥于儒家所谓的“诚意”。

本篇当中的“实意”,更多程度上讲的是“充实头脑,锤炼心境”,讲得是自身的修业,并非对外的交际原则。(关于对外交际所应固守的原则,鬼谷子在“纵横十四篇”中着意表述,此处略而不提)

中国的纵横之学与近来迅速兴起的成功学不一样,它高度强调“身与心”、“道与术”、“内圣与外王”的无间配合。一个人如果不能时时调动三魂七魄固守心境,以致外邪入侵,他就不能有效的感知周遭环境,不能有效的感知周遭环境,就无法筹谋定计。(《云笈七签》云人有三魂七魄,所谓三魂者:一曰爽灵,二曰胎元,三曰幽精;所谓七魄者:一曰尸狗,二曰伏矢,三曰雀阴,四曰吞贼,五曰非毒,六曰除秽,七曰臭肺。)

那么如何避免为外邪所惑?先贤的办法是八个字“期于大成,持心有道”。就是给自己订立一个宏远的目标,并时刻以此自激,迫使自己的精神暂时进入一种无欲、无得失、无功利的平静的状态,这样外界事物的一切属性就会展露无遗,无所藏蔽,进而成为自己谋取事功的重要依据。

我们看看明代画家李日华在《紫桃轩杂缀》中怎么说:“乃知点墨落笔,大非细事,必须胸中廓无一物,然后烟云秀色,与天地生生之气,自然凑泊,笔下幻出奇诡。若是营营世念,澡雪未尽,既日对上壑,日摹妙迹,到头只与髹采垢墁之土争巧拙于毫厘也。”主体在进行艺术创作时要进入到虚静状态,这时“烟云秀色”、“天地生生之气”等现实中的种种生动形象,便自动涌入心间,笔下才能幻出“奇诡”妙境。总之,主体只有达到“虚静”的境界,才能深入了解万物内在精神美,才对画理有深刻的体悟。

画理如此,纵横之术亦然!如果才辩之士不能在外交的过程中摒弃种种杂念,轻则所谋不成,重则万劫不复。

《韩非子—解老》一篇当中对有为之士不能固守心境,最终行差踏错的事情痛心疾首:“人有欲,则计会乱;计会乱,而有欲甚;有欲甚,则邪心胜;邪心胜,则事经绝;事经绝,则祸难生。由是观之,祸难生于邪心,邪心诱于可欲。可欲之类,进则教良民为奸,退则令善人有祸。奸起,则上侵弱君;祸至,则民人多伤。然则可欲之类,上侵弱君而下伤人民。夫上侵弱君而下伤人民者,大罪也。故曰‘祸莫大于可欲’。”

单纯的说教显得呆板而苍白,故在此处,我们再列举商业生活中的一个例子。

菲奈斯是一位法籍华裔,也是里昂市索恩河畔丰坦镇的纺织业巨头,还不到四十岁便坐拥九亿美金的资产。在面对Standard Treasury网站采访时,记者曾经抛出了一个很尖锐的问题,就是问他出道以来碰到过的最难缠的对手是谁!

当时,菲奈斯的众多拥趸认为他一定会说出Hiltrude的名字,因为Hiltrude在法国纺织业跟他龙争虎斗了十五年,并且由于Hiltrude的精心设计,菲奈斯甚至一度锒铛入狱、妻离子散。

殊料菲奈斯对此人只字未提,只是淡然一笑,回答说,一直以来,有七位夙敌对我穷追猛打、如影随形。

第一位叫作“无喜”,此人来时,令我嗔怨骤起,杀心炽烈,难以平静。每每思及‘月灯三昧’,才能加以慑服。

第二位叫作“幻惑”,此人来时,令我不辨是非,杂念纷杳,胡思乱想。每每思及‘楞严三昧’,才能加以慑服。

第三位叫作“妄念”,此人来时,令我骄傲自大,极度膨胀,神魂颠倒。每每思及‘梵摩渝经’,才能加以慑服。

第四位叫作“执缚”,此人来时,令我偏激狭隘,急功近利,不择手段。每每思及‘内彻拾虫’,才能加以慑服。

第五位叫作“可意”,此人来时,令我贪得无厌,专行劫剥,广求财物。每每思及‘慧安自足’,才能加以慑服。

第六位叫作‘险伪’,此人来时,令我追求虚荣,刚愎自用,闭目塞听。每每思及‘勤修多闻’,才能加以慑服。

第七位叫作‘断修’,此人来时,令我万念俱灰,精神沮丧,昏昏欲睡。每每思及‘遍见无碍 ’,才能加以慑服。

观之至此,我们不难发现,菲奈斯所说的“夙敌”,实际上就是自己的“心魔”。

自佛学远播以来,越来越多的法国人开始钻研《四禅八定》,追求内心的安详。菲奈斯就是一个代表。

《实意》一篇实际上和《四禅八定》有异曲同工之妙,同为明心见性,消除“五十阴魔”,只不过修习的法门偏于道家一路。

《解老篇》曰:“知治人者,其思虑静;知事天者,其孔窍虚。思虑静,故智不去;孔窍虚,则和气日入。和多而后计得,计得而后能御万物,能御万物则战易胜敌,战易胜敌而论必盖世,论必盖世,故曰‘无不克’。”诚哉斯言!

时下,随着国学热的升温,越来越多的民间学者开始为《鬼谷子》作注,但为了抓人眼球,顾及市场化的需求,他们往往对《阴符经七术》弃如敝履,而后断章取义的对《捭阖十四技》大书特书。这是极为有害的,会导致阅读者“浸淫权谋,罔顾心术”,最终危害社会。

有志于学习纵横之术,并且期于大成的,必须先从“盛神”、“养志”、“实意”篇修炼,有了一定成效之后,才可以循序渐进的探究“分威”、“散势”、“转圆”、“损兑”四章中的要谛。当我们已经对《阴符经七术》务于精熟,并且能够身体力行、朝夕不辍之时,才可以阅读《鬼谷子》一书中的沟通技巧。

(0)

相关推荐

  • 《鬼谷子》实意法腾蛇原文翻译

    实意法腾蛇 [原文] 实意法腾蛇①:实意者,气之虑也②.心欲安静,思欲深远:心安静则神明荣,思深远则计谋成:神明荣则志不可乱,计谋成则功不可间.意虑定则收遂,安则其所行不错③,神者得则凝④.识气寄,一 ...

  • 《鬼谷子》陶弘景注本经阴符七篇3实意法腾蛇:心正虑定情真意实

    <鬼谷子>陶弘景注本经阴符七篇3实意法腾蛇:心正虑定情真意实 题文诗: 实意也者,气之思虑.心欲安静,虑欲深远; 心安静则,神明乃荣,虑深远则,计谋以成; 神明荣则,志不可乱,计谋成则,功 ...

  • 心安静则神明荣,虑深远则计谋成「鬼谷子|实意法螣蛇」

    只有意志.思虑安定,才能使心境保持安详:心境安详则精神愉快,精神愉快则精力集中,这样就可避免差错的出现."心安静则神明荣,虑深远则计谋成".安心是静心的前提,只有静心,才能使人体五 ...

  •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原文及翻译

    ■ 使精神旺盛充沛,必须效法五龙. ■ 心培养志向要效法灵龟 ■ 使思想充实,必须效法螣蛇. ■ 发挥威力,要效法伏在地上准备出击的熊. ■ 散发威势.即利用权威和有利形势采取行动,要效法鸷鸟. ■  ...

  • 鬼谷子阴符七术:实意法螣蛇,充实意念,锤炼心术的开始;

    [鬼谷子阴符七术:原文] 实意法螣蛇.实意者,气之虑也.心欲安静,虑欲深远. 心安静则神策生,虑深远则计谋成. 神策生则志不可乱,计谋成则功不可间.意虑定则心遂安,心遂安则所得不错,神自得矣. 得则凝 ...

  • 鬼谷奇术:散势法鸷鸟!

    [导读] 本篇是<阴符经七术>的第五章,讲的是如何将敌人的强大威势散去.时人段金雪曾在题下作注:"鸷鸟轻灵机巧,其应敌也,飞舞柳间,高低左右,回转如意,而走兽擒之不得,徒为所诱, ...

  • 鬼谷奇术:分威法伏熊!

    [导读] 本篇是鬼谷心法中的第四篇,前面盛神.养志.实意三篇,旨在说明如何充实意志,涵养精神,而<分威法伏熊>则更倾重于叙述如何将内在的心神用于处理外在的事物. 虞翻在为本篇破题时,曾经援 ...

  • 鬼谷奇术:养志法灵龟!

    [导读] 孟子说:"人无志,非人也"又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古往今来的智达之士,鲜有不励志自强者. 本篇旨在培养人的意志力,并提出了"暗室逢 ...

  • 鬼谷奇术:防范自己的漏洞,利用别人的漏洞!

    [导读] "抵巇"之术是纵横一十四技当中威力最大的一篇.其行之于"阴",可令兄弟阋墙,党派倾轧,国家相斗:用之于"阳",可令邻里修睦,敌我言 ...

  • 鬼谷奇术:保养身心的四大妙诀!

    古人云:"计谋者,存亡之枢机也!"而想要缔造出卓越的计谋,就必须拥有旺盛的精力.唯其如此,才能够应变设谋.临事制宜.花样百出.我们纵观历史,那些个能够笑到最后的人,往往都是精神状态 ...

  • 鬼谷奇术:把握好人生的十字路口!

    [导读] 本篇为"忤合"篇,相离为"忤",相结为"合".忤合即背反与亲附之术. 全篇结构上由三个部分所组成:首先讲忤合之原理,即" ...

  • 鬼谷奇术:顺时应势,可保不败!

    [导读] 本篇名为持枢.所谓"枢",就是枢纽,指重要的部分,事物相互联系的中心环节,也指重要的地点或事物关键之处.持枢,比喻人君莅位,一定要把握治国理政的本源. <持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