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建党故事是怎么讲的?
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拍摄,黄建新导演、郑大圣联合导演的重大历史题材主旋律影片《1921》自官宣开机以来,引发多方关注。在6月11日晚的金爵盛典上,影片作为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影片,终于揭开了神秘面纱。
可以放宽心的是,影片是实力演员的主场。更加值得惊喜的是,黄建新做到了发布会上所说的,用一种更加“电影艺术化”的方式,来讲述这个已经多次被搬上过银幕的建党故事。
深挖1921
重新定义广度
在历年的主旋律影视作品中,建党的故事已经被讲述过许多次。然而许多时候,侧重点都放在了“为什么”上,而将“中共一大”作为结果来呈现。1991年的巨制《开天辟地》如此,黄建新十年前执导的《建党伟业》亦然。
《建党伟业》由辛亥革命后讲起,以五四运动为高潮,甚至还有一部分战争戏,充分展示出当时中国的政局、思想之混乱,以及知识分子的绝望与幻灭,让观众自然得出,中国需要马克思主义这一信仰、需要建立自己的共产党的结论。
《1921》则是由五四运动后讲起,以“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为引子,以“中共二大”收尾,主体就是“中共一大”的筹备与召开,讲述先辈如何在复杂又凶险的局面下,完成建党这一开天辟地的壮举。换句话说,这次主创将侧重点放在了“如何做”上。
不同的叙事角度,导向了不同的创作思路。相比时间跨度有十年之久、采用线性结构的《建党伟业》,仅聚焦1921年前后的《1921》在故事性上更胜一筹,也更容易利用剧作技巧制造戏剧张力,并且有更多机会对事件与人物进行深入刻画。
二者对于历史时空之广度的拿捏也不一样。《建党伟业》的广度主要体现在纵向的时间跨度,而《1921》的广度,主要体现在横向的国际视野。除了中共建党这一条主线,还讲述了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自欧洲而来,如何过关斩将甩脱追捕,以及日本特高课来人,与在华活动的日本共产党员的对决。三线穿插,互相影响。
如此,一方面体现出当时上海时局之复杂,各方势力暗流涌动。影片还花了相当的笔墨,来描写李达、张国焘各自与马林的会面,从两人对待共产国际代表提议的不同态度,渲染出中共同共产国际之间的微妙关系,更令人联想到之后真实的历史发展:从革命年代到建设时期,中共寻求的一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力求立足本土、独立自主,而非盲目学习、听人支配。
而另一方面,欧洲线、日本线是本片的动作与谍战担当,负责增添悬疑紧张感。田雨饰演的法租界巡捕程子卿,始终在追捕马林二人,甚至与他们有一场深夜追车戏。
这并非主创为了融入类型元素而强加的情节。据悉,从2016年开始剧本创作,到2020年7月开机拍摄的四年间,编剧团队曾前往世界各地档案馆,寻找新鲜的角度和史料。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从日本警视厅档案找到了日本特高课曾计划破坏“一大会议”的资料,以及上海法租界工部局接到过警戒来到上海的共产国际代表的信息等鲜为人知的记载。基于此,影片引入了日本和欧洲视野,在史实基础上,对代表们在一大会议前后化险为夷的过程进行了影视化表达。
凡此种种,真如茨威格所言,“历史作为诗人、作为戏剧家在行事,任何诗人都不应企图超越她”。建党本身就是最惊心动魄的“电影”,其深远意义让我们很容易将其抽象化,如今也到了还原其暗潮汹涌的幕后危机的时候。
该旧的旧、该新的新
细节铸就真实
时间跨度缩短,意味着场景要更加考究、细节要更加丰满。据悉,《1921》勘景足迹遍布全国乃至海外,特别是在上海实地测绘了30余处相关历史旧址,最后在车墩影视基地1比1复刻了一大会址、二大会址、《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和博文女校等实景。
此外,在上海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剧组还拍到了许多从未向影视摄制组开放的20年代建筑,如曾有“远东第一吧”之称的华尔道夫酒店长酒吧。
在置景方面,剧组对空间的真实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在车墩不是搭景,而是造房子”,黄建新曾在采访中透露。他们与华东建筑设计院合作,以建筑标准重建了这些场景。石库门居住区几乎每间房间都可以实拍,厨房按照老上海本地风格进行了复原,炉灶能生火、烟囱能冒烟。
真实的空间,除了增添场景的可信度,也令场面调度有了更多选择。影片进入后半段,代表们白天开会、晚上谈心。不管内容如何,大段大段的对话总是容易拍得枯燥的,而主创通过场景、造型、调度乃至镜头语言,对白天黑夜的戏进行了区分,增加了更多变化。
一大代表们居住在博文女校的上层,每人或每两人一个小间。看似隔离,实际上打开窗户就能彼此看到听到。房间围了一圈,中间是狭小的天井。停电时,代表们扒着窗台、摇着蒲扇聊天,就像围在一张隐形的桌子旁,但视觉上更加宽松闲适,不似白天真的挤在一个狭小的房间里。
另一方面,年代氛围的制造也很重要。这并不简单,因为其中许多建筑在1921年还属于“新建筑”,不能呈现出往常的老房子感觉,最终剧组的要求是“旧而不脏”。在上影厂“老师傅”们的帮助下,最终达到了导演组满意的效果。
中生代中国电影摄影领军人物曹郁,在《1921》中担任摄影指导。他凭借《妖猫传》在第17届华表奖和第32届金鸡奖上两获“最佳摄影”殊荣,也参与过其他历史题材大片,如陆川的《南京!南京!》和管虎的《八佰》。在《1921》中,为了突出老上海的繁华,摄影组在建筑上一个一个固定了上万个灯泡,以弥补霓虹灯的不足,最终营造出“夜上海”的效果。
“这是我和摄影师曹郁首次合作,镜头运用更追求动感和韵律,写实与写意结合,让观众感受到人物的温度和精神的力量。”黄建新在今年二月份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自述文章中写道。
影片中,倪妮与王仁君都有街头奔跑的戏份,在他们青春跃动的身影背后,是不断变换的街景,从繁华西式的租界到古旧中式的小巷,背景里还穿梭着各种身份、服饰的行人。总体来说,影片构建了一个足够生动、有说服力的历史时空,能够契合很多人对于20年代旧上海的想象。
此外,经过前期详细的历史考证,本片包含了许多从未被搬上过大银幕的细节,有些被写入情节里,有些融入了制作中。
比方说,在外国语学社被巡捕查抄的情节中,有一场刘少奇、任弼时、萧劲光跟随李启汉在天台“跑酷”的戏。这也并非异想天开,而是主创在多次走访老渔阳里外国语学社旧址时,基于专家讲述的民间传闻加工创作。
尽管《1921》对五四运动着墨不多,主创也没有简单拍摄这场戏,而是让新生代演员们重拍了其中许多场景。
其中,陈定秀、卢隐、王世瑛、程俊英四位来自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的进步学生,特地自己制作了统一着装、高举旗帜行进在队伍最前列,在当时得到了“五四四公子”的美誉。而造型师姬磊特地向专家讨教,并找了许多历史资料参考,还原了这一细节。
大处的悉心制作,小处的历史“彩蛋”,都能让观众感受到主创对于革命历史的尊重,以及作为电影人的匠人精神。
回归人物
从十年前的《建党伟业》到十年后的《1921》,可想而知,黄建新被问到过无数次如何将同样的题材拍出新意。
回归人物,是他的解决之道。“我们回到电影最初的逻辑——把所有注意点集中到人物,从人物的生活习惯、表达方式、情感等一点点展开,形成一个大的背景,使电影建立一个观众与人物形象之间的直接联系。”
《建党伟业》里几乎没有生活细节,都是重大历史事件发生时人物的反应。《1921》里,则能够看到中国共产党人们的衣食住行。比如王会悟为烦躁的丈夫送上一碗上海老字号“乔家栅”小汤圆,湖南人李达亲自下厨宴请毛泽东、却做了一桌没有加辣的菜,因为他长期伏案胃已经被吃坏了。
影片的联合导演郑大圣,出身于文艺世家,外祖父是戏剧家黄佐临,母亲是第四代导演黄蜀芹,父亲郑长符是美工师。他此前的作品中,有讲述诗人王勃经历的电视电影《王勃之死》,有戏曲电影《廉吏于成龙》。看起来,对历史人物的挖掘塑造,是这位青年导演熟悉的领域。
“他们不再是教科书中的一句话、几行字,而是鲜活的人,如何去理解他们的思想,与他们共情,这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郑大圣在采访中表示,在他看来,拍摄《1921》是一次特别难得的学习过程。
而且《1921》中的年轻演员,在影片的实际观感并不突兀,专业的实力派演员更是表现得一如既往地真挚动人。
比方说,影片很有突破性地选择了一个较为“冷门”的历史人物李达,作为重点讲述对象之一,由始终在上海的他,来串联起“外国语学社”、“工人运动”、“中共一大”等事件。演员黄轩也展现出了他在家人面前温柔、在立场面前坚定、在理想面前浪漫的许多个侧面。
中年乍红的宝藏演员张颂文,在本片中饰演长沙代表何叔衡。很多时候,他仅在群戏里出现,但就在这不多的戏份中,他成功塑造出了一个古板而不失可爱的老学究形象。一场独白感人至深,“为了读书人能够真正抬起头来而革命”,既打动了在场的几个热血学生仔,也打动了场外观众。
“1921年,'中共一大’的参会代表平均年龄只有28岁,年龄最小的代表只有19岁。心中有理想,眼里有光芒。我们选择年龄相仿的演员,来饰演这些历史人物,以青年演青年”,黄建新在自述文章中谈到。而为了让演员们深刻理解人物,主创很早就会将人物传记、历史文档等各种资料寄给他们。
而这些年轻演员也带给了黄建新惊喜。许多人主动给自己“加餐”,为短短几句台词苦练外语。也有许多人积极与编剧、导演探讨,深化人物,如胡先煦注意到了自己饰演的包惠僧是记者出身,意味着“他随身会带着本和笔,每天穿西装的一定要是干净的”。
王仁君此前在《古田军号》中饰演过长征期间的36岁毛泽东,被认为演出了毛泽东“有热血、有冲劲、有信仰、有坚守”的一面,符合革命浪漫主义情怀。收到《1921》剧组提供的书单时,其中70%的书目都是已经详细研读过的。
不过,黄建新希望他能重点细看从1893年到1922年之间毛泽东的故事和思想,不要往后看,进入毛泽东二十七八岁时一个青年人的状态。这对王仁君来说,其实是一个新的挑战。
除了减重塑形,他从进组两个月前到整个拍摄期间,每天像毛泽东一样坚持晨跑、夜跑,经常跑到汗水湿透衣服才休息。这一准备工作,除了让他更加贴近青年毛泽东的状态,也在戏里派上了用场。一场毛泽东夜跑,同时穿插他成长经历蒙太奇的重场戏,王仁君一遍遍地重跑,找到人物状态。试想影视剧拍摄之繁琐重复,如果不是提前习惯了长跑,演员怕是很难撑下来,也很难跑出精气神。
总体来说,十年前的《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开启了主旋律的新表达,而作为早期尝试,这两部片子的新意主要体现在群星阵容。而十年后的《1921》站在三部曲的肩膀上,展现出了电影人在大银幕上讲好中国故事、联结历史与当下的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