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信笃敬行天下——《论语》悟读【375】
忠信笃敬行乎蛮貊,易书诗礼备在春秋。
《论语》第十五篇第六章:
【原文】
子张问行(行得通,通达之意),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mò,南蛮北狄)之邦,行(可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显现)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车辕前面的横木)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贵族系在腰间的大带)。
【译文】
子张问怎样才能处处行得通。孔子说:“言语忠实诚信,行为笃厚恭敬,即使到了蛮貊地区,也能行得通。言语不忠实诚信,行为不笃厚恭敬,即使是在本乡本土,能行得通吗?站立时,就好像看见'忠信、笃敬’的字样直立在面前;在车上时,就好像看见这几个字靠在车前横木上,这样才能处处行得通。”子张把这些话写在衣服腰带上。
【悟读】
忠信笃敬,真善美仁。
在中国的许许多多的乡村,皆以上句作为一个重要的族规,代代相承。
传统文化中有“金木水火土”五行文化。“行”是象形字,甲骨文像十字路口的形状,金篆大致相同,隶变后写作“行”。《说文·行部》:“行,人之步趋也。”“行”的本义是道路,读作hánɡ。其实,传统文化中“行”代表的是一种能量运行的趋势。
“子张问行”,这个“行”,指的是“人行于世,如何立世”,这可以说是处世为人之方向性问题。
在孔门弟子中,各有特色,各具所长,有善政事者,有善文学者……七十二贤中,子张以善于“忠信”著称。
“忠信”“笃敬”,行世之本,品德之显。《晏子春秋》:忠信笃敬,上下同之,天之道也,虽蛮貊之邦,行矣。
古时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本章之“州里”是指本乡本土。本土不行,焉能行远?忠信笃敬,方行天下。
“参与倚”,如德傍身。“参于前”“倚于衡”,是指将良好德行,要求于外,内化于心,依此而行,遵此而为。
夫子一贯重视“修己治人”,对人之言行,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之具体要求。其中,“言忠信,行笃敬”,要求说话忠实诚信,行为笃厚恭敬。
言行一致,方为君子。对君子而言,必须做到,言行表里如一,切忌言不由衷。“言忠信”,其实也要求行为之忠信;“行笃敬”,实际上也要求言语之笃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