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写作|”不锈钢”是如何炼成的
平淡、快乐、平安的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屈指算来,我在简书上码文写字,静静地享受着这样的日子,一转眼就已四载有余。
说来惭愧,在这无拘无束,无忧无虑的四年闲暇的写作日子里,我至今未能在简书上写出一篇令自己满意,让读者愉悦的原创文章来。
虽然在这四年中,前前后后,断断续续写了近百篇文章,近二十余万滥竽充数的文字,但并没有形成独具特色系列,只不过是随心所欲,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我时时刻刻警醒自己,鞭策自己,不能满足于现状而裹足不前,要像浴火重生的凤凰,展翅飞向美好的未来。于是,我就忍痛割爱,将自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不知耗去多少心血积累下来的大部分文章(自认为对读者毫无价值)彻底删除了。
不过,为了不辜负简书中像我一样喜欢在简书上写作的三万粉丝的期望和厚爱,我暂且将部分与谈写作有关的文章保留了下来。毕竟,简书官方为了支持和鼓励我能一如继往地写些与谈写作方面有关的文章,三年前,就一路绿灯,帮助我开通了有连载功能的《读读、写写、谈谈》个人文集。我想,那些粉丝们,大概是通过阅读这个文集关注了我罢。
我在反反复复地问自己:为什么苦心孤诣写了这几年,却还在原地踏步呢?当今天看到谈写作主编徒步独行老师发布的谈写作征文中第一句,引用了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名言:”一切文章的初稿都是臭狗屎!”我顿时醒悟:原来自己的文章是一坨臭狗屎。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写作有一个不好的习惯,一气呵成写完文章后,就再没有二稿三稿去认真修改,如修改文章中的错别字,主谓搭配不当,或逻辑不通等司空见惯的毛病。
其实,古人就告诉我们写作真谛:文章不厌百回改,反复推敲佳句来。像唐代苦吟诗人贾岛就因”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句,到底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并边走边用手做”推”和”敲”的动作,这时,恰巧碰上当时的大诗人韩愈,韩愈了解原委后,就建议用”敲”更贴切,这一”推敲”被传为中国写作史上的佳话。
还有后来的北宋诗人王安石,在写”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时,就揣摩了很久,据说王安石先后用了”到”、”入”、”吹”、”进”等十多个动词,最后才确定用”绿”字,这个毫不起眼的”绿”字,竟然让这首诗鲜活起来,让我们闭目想想,整个江南岸边的草地,经过春风的吹拂,顿时变成绿一片片绿茵茵的,这该是多美的景象啊!
中国古今写作大家们对写作充满认真和敬意,他们为了写好自己的文章,不断地修改和润色,像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作者呕心沥血”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又经过后人的续写,才成了现在的样子。其实,不光中国人对写作不厌百回改,外国大文豪亦如此。如德国作家歌德,终其一生,才完成鸿篇巨著《浮士德》,他在六十年的写作生涯中,是不断地写作,不断地修改,才成就了他在世界文学史上无人撼动的崇高地位。
所以我们要想写好一篇文章,就要向那些古今中外的大文豪们学习,学习他们”文章不厌百回改”的精神。只要踏踏实实地写作,认认真真地修改,相信总有一天,会写出”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好文章来。
最后,我认为海明威那句写作名言,虽然很形象生动,但出自名人笔下,显得不够文雅。我觉得,如果把这些大文豪的初稿比作一块丢弃在路边,无人问津的”锈铁”,那么,他们最后完稿的作品,不就是经过千锤百炼(反复修改)而变成了永不生锈(千古流传)的”钢”(经典)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