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除受害者模式,成为人生掌控者?
印第安有一个关于两只狼的智慧故事,长老会告诉成长中的孩子们:“我经常感觉,好像有两只狼在我的内心打架,一只既小气又贪心,另一只则是好礼而慷慨……”
“哪一只会赢呢?”孩子们问。
01.
“受害者心态是什么”
02.
“有受害者模式的人,
拥有悲剧与自毁个性”
抱怨是一种无意识的自我防御机制。这是一种将一切不快乐不幸福归咎于外人的模式,起初的交往也许可以使自己短暂地获得了同情、安慰甚至照顾,长期会使人厌烦甚至抛弃。
我们都遇到过这样的人:
抱怨孩子不懂事,不省心;抱怨婆媳关系不好,婆婆不如自己妈;跟老公争吵,觉得跟他在一起不幸福...
其实她有幸福的家庭,体贴的老公,刀子嘴豆腐心的婆婆,聪明活泼的孩子,但是只要遇到生活中的一点小问题,首先想到的不是解决,而且抱怨,抱怨为什么要发生这样的事,抱怨生活为何如此难过。
TA不是走不出悲惨生活,只是悲惨是TA的选择。
04.
“受害者心态暗含着
对人生的全盘放弃”
受害意味着无需负责。一个带有受害者心态的人会相信他的人生已经不能被自己的努力改变,他会责怪任何一个人或者“一群人”,只有他自己完全免于责难。
一个人一旦相信自己是受害者,可能一辈子都陷入这种情绪的泥淖中:不负责、不行动,也因此错失任何让自己更好的改变。
这种看起来能够使人获得更多情感关注的心态,实际上隐含着对人生的全盘放弃。
没有人天生就拥有受害者模式,事实上,我们的受害者模式是后天生活经历所造就的。这意味着在早期生活当中,你无意识复制了周围亲人的隐性心理控制模式,或在过去曾有过一段受伤很深的依恋型关系。
05.
“为什么有人深陷受害者模式,
无法自拔?”
从还没有习得语言的时候开始,每个孩子就知道如何通过自己受到的伤害来获取养育者的关注和补偿。
长大以后,我们甚至会替自己创造这种被伤害到想哭的感觉来寻求他人对我们额外的情感付出、获得他人的注意力和关心、获取被爱的感受、逃避面对潜藏的真实感受、获得始终“我是对的”的感受.....
受害者模式像一个保护壳,将自己的问题错误隔绝在外,推卸给他人。任何糟糕的事情,都是别人的问题,我没有错!
在这种“我没有错”想法的暗示下,认为其他人都是罪人,“都来找我道歉吧!”“都应该让着我。”而“加害者”也被可怜的面具所欺骗,选择心软和原谅。
我们渴望获得他人的注意力和关心,让自己不必为人生的失败承担风险,不必背负心灵成长的重责。这些暂时看起来,仿佛真的是好事。但是,时间一久,你会发现,你的生活也许会越来越糟。
06.
“受害者模式的危害”
受害者模式会让一段关系中的另一方感觉很累,想逃离。
“为什么分手?你当初说过一辈子对我好!”
“你有男朋友了,就对我不好了,不陪我逛街看电影了。”
“是你把我变成今天这个样子的,你现在想离开,不可能!”
以上对话都是来源于现实。
我有一个男性朋友,和女朋友在一起两年,他们分手了。他们是未婚同居,男方很拼命地赚钱,每个月几乎没有什么休息日,而女方不找工作,不赚钱,每天在家里玩游戏,网购。男方赚的钱用来养女生,给她买衣服买口红,维持两个人的日常开销。
看到这,很多读者会想,这不是正常的吗?也许吧。但是分手的原因是基于以上的生活状态下:
男方下班回家要买菜做饭,刷碗洗衣服。男方对女方没什么要求,只希望她能帮着把衣服扔到全自动洗衣机里清洗,其他家务都不用做,男方回来晾衣服就行了。女方不同意,男方积攒了很久的不满爆发了,争吵时,女方说:“不要把你工作中的情绪带到家里来!”
当男方向我们这些发小倾诉时,我们也替他感到委屈,然后呢?
男方说:“我很累,我们分手吧。”女方惊呆了,她没想到一直对她宠爱有加的男朋友会提出分手,她苦苦哀求,男方态度很坚决,她哭着说:“你凭什么跟我分手?”“我对你不好吗?为什么要跟我分手?”
她闹,耍,作,各种手段都用过以后,还是没能挽留这段感情。
许多善良的人会尽力帮助一个他们爱着的受害者。但这近乎于一种病态的依赖感,让对方感到压迫、束缚、没有自由。
但是这种帮助与关心,往往不会持续很久,受害者心态会导致你所需要的关怀是一个无底洞,会消磨掉心底的爱,人们最终会感到厌倦,慢慢地离开。
还有一种“受害者”心态是与照顾者的合谋产生。
这样的“受害者”在早期成长过程中,会有一个特别控制、本质上没有安全感的照顾者,父母并不在意孩子心理生理发展需求,孩子只是其成为“好爸爸、好妈妈”的实现者,是证明自己重要性的延伸品。
于是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在其控制指导下完成,“无微不至”把孩子照顾成身心无能的依赖者、讨好者,父母变成了不可或缺的父母。
这样以“爱之名”的施虐,与以“听话之名”的受虐模式,也是最后转化成“受害者”心态的一种主要类型。
成年之后,不再有照顾者的出手相助,自身又没有对自己寻求特别保护的自怜情绪有所觉察、管理,就会演变成:世事难料,唯我受伤的“受害者”心态,来防御自己不能适应事实的无能感。
而那些“加害”的照顾者,说起30岁依然不能自立、谈不到女朋友的儿子还会说:我孩子很单纯的,都是现在社会太复杂,姑娘太势力。
07.
“如何转变成自我掌控者?”
生命的本质是需要适应的,没有必须的体谅,甚至没有必须的道歉。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每一件事负起责任,就算错在他人也要对自己负责。
负责真正的意思是,并不是要我们逆来顺受,而是修整好你自己,向前进,继续生活。除了我们自己,没人该对我们心里被伤害的感觉负责。
帮助自己的方法:
1.找到自己的最受害、最无力的情景,你最容易抱怨什么人?在什么时候?
2.很多受害者喜欢一次次的重复受害经历,留意到这个倾向,并停止它。
3.好奇一下自己从什么时候开始觉得这件事情完全不受您控制的?
4.在生活中间尝试留意一下:有没有和你一样境况的人,却有不同的反馈模式?
5.积极寻找下一步你可以做的事情,而不是关注那些你不能做的事情。
6.找到一个安全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情绪,锻炼、做点喜欢的事都是好的方式。
用这些方法尝试着自爱,而不是自怜。
所以,即使你曾经是受害者,而今后,你需要成长,不要让自己永远受制于等着别人改变来关照自己的“受害者心态”。
08.
“超越对错,
你值得拥有无条件的爱”
只要在行为层面设定对与错的概念,就会出现两种情况:
第1种情况自己做到了就会去评判别人;第2种情况,自己做不到,就会自责内疚,来排斥自己。
所以我们真正要修的是心法。我们所有人共同的课题就是“我们值得拥有无条件的爱。”
受害者的模式就是把错交给别人,认为错不在自己的身上。演这场受害者的戏就是为了推脱自己没错,这就障碍了自己去体验爱,就是让别人知道我没有错,这样我才值得被爱,但是往往这种方式无效。
当你认为自己即使犯错,即使自己不够那么优秀也是值得被爱的,你就不会那么害怕犯错了。也就不容易再继续扮演受害者了。
我们越是把自己扮演成受害者,越会吸引很多人陪你来演加害者的这个角色。
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有受害者情节,有的人是通过原生家庭来演受害者,有的是通过情感来扮演受害者,有的是通过和自己的关系来演自己的这个受害者。只要我们的潜意识拥有好坏对错的概念,就会不断地扮演受害者的角色。
然而,现在你我都已经是成年人了,我们应当重新拿起自我成长的责任感,将快乐的权利收回自己心中;跳脱受害者情节,打破关系的僵局,不再隔离自己的智慧。
你是否具有受害者情结呢?
你容易抱怨周围的人事物,并常常因此感到难受和痛苦。 你觉得生活总是在对抗你,为此内心常常保持斗争状态。 对于未来,你容易感觉希望渺茫,不知所措。 你感觉自己面临的问题就是巨大的灾难,对此常常很悲观。 你感觉总有人故意要伤害你。 你觉得自己是唯一那个遭受不公平对待的人。 你脑中经常重演过去的伤痛记忆。 哪怕事情没什么问题,你也总会鸡蛋里挑骨头,抱怨指责否定。 你常常容易自我否定,并否定他人。 当别人给你建设性的意见时,你感觉自己被攻击了。 你感觉周围的人都“比你好“。 如果不能在竞争中出彩,你很容易贬低自己。 你觉得生命中发生的问题都是别人的错,不是你的错。 你感觉世界对你来说很可怕,而你却又没有办法改变。 你会吸引跟你一样的爱抱怨,指责,感觉生活伤害了自己的人。 你拒绝自我反省,不怎么愿意追求进步和改善自己的生活。 你容易感觉自己很无力,哪怕是面对生活中一些最小的事情也很容易受挫。 你常常跟别人分享自己的不幸和悲伤,想要博得别人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