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辞典》第五百七十八首《晚春》(韩愈)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六】
晚春
【中唐·韩愈·七言绝句】
拼音版
cǎo mù zhī chūn bù jiǔ guī,bǎi bān hóng zǐ dòu fāng fēi。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yáng huā yú jiá wú cái sī,wéi jiě màn tiān zuò xuě fēi。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作品介绍]
《晚春》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诗作。这是一首写暮春景物的七绝。此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归去,于是各逞姿色,争芳斗艳,欲将春天留住,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好像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全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蕴含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未来之意。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壹/
此诗为《游城南十六首》中的一首。钱仲联《集释》系此诗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此时韩愈已年近半百。
整体赏析
名家点评
晚春是古代诗人常写的题材。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于春夏秋冬之外,特设“晚春”一目与四季并列。历来写晚春不外两种情况,一是有憾于桃飘李谢,满眼游丝飞絮,表现惜春的情绪;二是为莺出谷、燕巢梁、蝶翻飞、蜂熙攘而欢欣,展望夏日,草木更加畅茂,面对大地一派勃勃生机而歌唱。封建社会诗人命途多舛,故以伤春、惜春者为多。韩愈另有一首《晚春》,就借悼惜春残表现政治上的失意零落之感:“谁收春色将归去?慢绿妖红半不存。榆荚只能随柳絮,等闲撩乱走空园。”以榆荚柳絮比喻自己和同类者,可供读本诗时参鉴。
本诗中也用了“杨花榆荚”,究竟比喻什么?历来理解纷歧。清人朱彝尊作了不解之解,最为明达:“此意作何解?然情景却是如此。”(引自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本诗是《游城南十六首》之一,诗中情景当是游城南时即目所见“如此”。春末,万紫千红,争妍斗奇,吐露芬芳,同时白色的柳絮裹挟着榆荚漫天飞舞,濛濛乱扑游人面。这是晚春最常见的景象,敏感的诗人把它捕捉下来,只作了一点巧妙的点染,便构成一个奇趣横生的画面,使读者产生各各不同的感触和理解。效果产生于手法,本诗手法巧在哪里?说起来也并不太巧,不过把物象拟人,从别一角度表现春晚情景。
草树是无情物,诗里却写它知道春天不久就要归去,要抓紧残春时间表现自己。“百般红紫”,是各自争着展示的鲜艳色彩;“斗芬菲”,指吐露自己的馥郁芬芳,“斗”字尤妙,把花木使出浑身解数、各各比艳竞芳、争着装扮晚春的情绪突现出来了。这比直写万卉千叶、花团锦簇,无疑效果要好得多。
以上只展示了晚春景象中有色有香、艳丽缤纷的一面,它还有素朴单纯的一面,柳絮榆荚如大片小片的雪花,星星点点,纷纷扬扬,缺色少香,却照样装点大千世界,成为构成应时景观不可缺少的部分。试想,抹掉了杨花,还成什么晚春。上述两方面象两种照片,一种彩色,一种黑白,叠印在一起,整体效果大于各组成部分之和。巧妙的结构造成了特别的艺术审美场,提高了诗歌意境的涵盖功能。最妙的是“无才思”三字,逗起读者作这样那样的猜测。说劝人惜阴,以免白首无成也好,说揶揄人无才情,文无巧思华采也好,人们有不同理解和体会,正是审美天地广阔的表现。笔者认为,诗中景物都是拟人,可以理解为两种性格,一种是趋时趁势,赶热闹,追时髦,可以叫奔竞派。一种无声无色,无法吐艳争芳,但依然不卑不亢地漫天飞舞,可以称任真自得派。两者都在自我表现。“诗人似有所讽,但不知究何所指”(刘永济《唐代绝句精华》)。前人多认为对“杨花榆荚”有贬意,今又有人认为可把“无才思”理解为不善钻营,偏能别辟蹊径,另展所长,也许是对卑贱者创造力的称扬,反过来对钻营趋势者可能“有所讽”。其实,不管作什么解释都无可无不可。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韩愈用简洁的语言、叠合的画面构成两组形象,没有确定的褒贬,留给读者以褒贬的极大余地,似乎无解而又可以作多种解释。——浑茫性与多指性的统一,正是本诗的奇妙之处。
韩愈在文学史上震铄古今、沾溉后世的是他奇崛雄豪风格的诗篇。这种风格,在他用以写景写人的古体诗中体现得最为充分。然而他的五七言绝句也常为人们所称道。五七言绝句是吟咏性情,风致缠绵的诗体,本不是韩愈所长,而他却常用这种小诗来写景,将景色写得清丽优美,情韵绵绵。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昌黎的五言绝句与众唐人、与少陵以及本朝的王荆公等不同。与其说韩愈的五绝有特点,不如说他的七绝更具有艺术个性。七绝在韩集中有七十五首,不仅数量上仅次于他的五言古,而且多精品,这首《晚春》即是一例。
七绝《晚春》是韩愈《游城南》诗十六首之一,写郊外暮春景象。首二句,作者不说暮春时节繁花似锦,却说树木花草如人一般有知觉,以万紫千红的花朵来争奇斗艳,表示对春光的珍惜,写得巧。后二句一转,说杨花(柳絮)和榆荚,象“无才思”——写不出华美文章的人那样,不能以“芳菲”显示自己的存在,只会“作雪飞”。这两句,既是对前两句的映衬,又是对暮春特定景象的贴切生动描摹,写得奇。四句诗以奇巧的构思,将暮春景象写得活龙活现,并极富情致。
韩愈以春为题材的七绝还有多首,前人甚至觉得他对春天有某种偏爱,“韩愈以一年好处在草色有无间。”(李日华《紫桃轩杂辍》)韩愈对春的态度是否如李日华所说,这里且不说它,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那些以春为题材的诗“捕逐出八荒”的奇思幻想却多有相同之处。例如《春雪》:“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将白雪拟人,飞舞于庭树是“嫌春色晚”,并以白雪“作飞花”作结,与《晚春》的构想如出一辙。这种构想的相似,除了一般的原因,即所谓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的细致入微地体察物情之外,更为主要的是因为韩愈的创作思想即力戒平显习熟所决定。特别值得指出的是,韩愈描绘春色的七绝,首首语精思淡,既写景又不止于写景。如他另一首著名的《晚春》:“谁收春色将归去?慢绿妖红半不存。榆荚只能随柳絮,等闲撩乱走空园。”前人认为有所寓托,即是例证。这首《晚春》也有人说不仅是写景,如今人刘永济先生说:“玩三四两句,诗人似有所讽,但不知究何所指。”清人王闿运竟指实说:“盖刺当时执政之臣叔文、伾、谊之属,其红紫芳菲则刘、柳之俦也。”其实这正是韩诗奇诡之处。刘熙载评韩诗奇时说:“奇者即所谓时有感激怨怼奇怪之辞。”韩愈不过用虚实顺逆、离合伸缩之法,穿插以诗的奇、正,使诗的章法结构变化,不落俗套,而寓托之辞或在其中而已。
《晚春》鲜明的色彩,增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在扑鼻清香的葱绿大地上,“红” “紫”交呈,而云空中飘荡着漫天飞“雪”,构制出清淡雅致的氛围。这极鲜明强烈的对比色,将一个色彩纷呈、浓淡相兼、气氛和谐、情趣盎然的美的世界呈现于读者面前。
《晚春》是韩诗颇富奇趣的小品,然而,对诗意的理解却诸说不一。
题一作“游城南晚春”,可知诗中所描写的乃郊游即目所见。乍看来,只是一幅百卉千花争奇斗妍的“群芳谱”:春将归去,似乎所有草本与木本植物都探得了这个消息而想要留住她,各自使出浑身招数,吐艳争芳,一刹时万紫千红,繁花似锦。可笑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柳絮、榆荚也不甘寂寞,来凑热闹,因风起舞,化作雪飞(“杨花榆荚”偏义于“杨花”)。寥寥数笔,就给读者以满眼风光的印象。
此诗生动的效果与拟人化的手法大有关系。“草树”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尤其是彼此竟有“才思”高下之分,着想之奇是前此诗中罕见的。最奇的还在于“无才思”三字造成末二句费人咀嚼,若可解若不可解,引起见仁见智之说。有人认为那是劝人珍惜光阴,抓紧勤学,以免如“杨花榆荚”白首无成;有的从中看到谐趣,以为是故意嘲弄“杨花榆荚”没有红紫美艳的花,一如人之无才华,写不出有文采的篇章;还有人干脆存疑:“玩三四两句,诗人似有所讽,但不知究何所指。”姑不论诸说各得诗意几分,仅就其解会之歧异,就可看出此诗确乎奇之又奇。
清人朱彝尊说:“此意作何解?然情景只是如此。”此言虽未破的,却不乏地。作者写诗的灵感是由晚春风光直接触发的,因而“情景只是如此”。不过,他不仅看到这“情景”之美,而且若有所悟,方才做入“无才思”的奇语,当有所寄寓。
“杨花榆荚”,固少色泽香味,比“百般红紫”大为逊色。笑它“惟解漫天作雪飞”,确带几分揶揄的意味。然而,若就此从这幅晚春图中抹去这星星点点的白色,你不觉得小有缺憾么?即使作为“红紫”的陪衬,那“雪”点也似是不可少的。再说,谢道韫咏雪以“柳絮因风”,自古称美;作者亦有句云:“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春雪》)雪如杨花很美,杨花如雪又何尝不美?更何况这如雪的杨花,乃是晚春具有特征性景物之一,没有它,也就失却晚春之所以为晚春了。可见诗人拈出“杨花榆荚”未必只是揶揄,其中应有怜惜之意的。尤当看到,“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避虚用长,争鸣争放,为“晚春”添色。正是“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红楼梦》黛玉葬花词),这勇气岂不可爱?
如果说诗有寓意,就应当是其中所含的一种生活哲理。从韩愈生平为人来说,他既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师,又是力矫元和轻熟诗风的奇险诗派的开派人物,颇具胆力。他能欣赏“杨花榆荚”的勇气不为无因。他除了自己在群芳斗艳的元和诗坛独树一帜外,还极力称扬当时不为人重视的孟郊、贾岛,这二人的奇僻瘦硬的诗风也是当时诗坛的别调,不也属于“杨花榆荚”之列?由此可见,韩愈对他所创造的“杨花榆荚”形象,未必不带同情,未必是一味挖苦。甚而可以说,诗人是以此鼓励“无才思”者敢于创造。诗人对“杨花榆荚”是爱而知其丑,所以嘲戏半假半真、亦庄亦谐。他并非存心托讽,而是观杨花飞舞而忽有所触,随寄一点幽默的情趣罢。
韩愈的《晚春》没有艰深难解的字句,意思很明白:草木怜 惜春天快要逝去了,所以花儿争相表现出千般艳丽、万般娇 媚。而杨花榆荚没有花儿们万紫千红的颜色,随风飘洒,好像 漫天雪花飞舞。如果直白地解释,这首诗也就到此为止了。
这首诗一直为人们所喜爱,首先在于它写得通俗易 懂。它采用拟人化的手法,使草木有情,杨柳知意,把一段阑 珊春光写得有了生动的内容。花儿仿佛知道春天不久了,就 要逝去了,使出浑身解数,争芳斗妍。用“斗”字给花儿们陡 然注入了一种互不相让、争先恐后的精神。而杨花、榆荚却 具有一种不愿为人知晓的浑厚和质朴,不去和姹紫嫣红的 花朵攀比,只自由自在地在旖旎春光中如雪翻飞。有人认为 韩愈这首诗含有讥讽之意,如果拘泥于“无才思”三个字,认 为韩愈一定是嘲笑某些人,这样理解未免显得有刻薄,也就 很难从诗本身出发,对诗味进行品评、领略。
这首诗的精彩之处,还在于它选用了表现色彩的字。诗 的第一层意思写百花争艳,用了红、紫二字,前面冠以“百 般”,红与紫就不是单一的大红、大紫,显示出各种层次的深 深浅浅、浓浓淡淡,加上“斗芳菲”,不仅春色秾丽,且芬芳馥 郁,一派热闹的晚春景象如在目前。第二层意思说杨花榆荚 迎风如雪。“雪”不是色彩的字,但着一“雪”字,自然而然使 入联想到白色。白居易有“白雪花繁空扑地”句,也是写杨花 柳絮的。那杨花榆荚,扑扑簌簌,漫天遍地,似晴空飘雪,氤 氲的春光中,又增一种花,又添一样色,又现一派奇景。红白 相衬,春光分外明丽、动人。如果满眼只有大朵红紫,少了这 斜穿庭树的似雪飞花,春色岂不教人觉得有点单调,有点微 微的缺憾了吗?
吴融有一首咏杨花的诗: “不斗秾花不占红,自飞晴野 雪蒙蒙。百花长恨风吹落,惟有杨花独爱风。”歌颂杨花虽不 及桃李之繁茂、红艳,但独异群花,自占一分春光。如果和韩 愈这首诗对照起来看,韩诗把晚春的景色刻画得更为传神, 它通过对花的轻轻点写,传递出诗人内心对晚春景物的独 特感受。
诗题一作《游城南晚春》,可知是诗人长安郊游时即景遣兴之作。
诗歌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晚春花卉大写意:花草树木们不知从何处探知春天不久即要离去,便千方百计,迫不急待地开花绽朵,争妍斗艳。这一方面是为了挽留住春天流逝的脚步,另方面是为了在这时日不多的机会里尽情地施展自己的奇才巧思。而最为有趣的是漫无才情的柳絮榆荚,虽不甘寂寞,却难捧出红紫美艳的花卉,而只能漫天飞舞,如同纷纷扬扬的雪花一样。
无疑,是拟人的艺术手法化景物为主体,使草树变得有生命有情感有灵性了。常人看来如此清爽静幽的草木花卉在这里充满生命的喧闹,它们能“知”能“解”且能“斗”,并有“才思”高下有无之分,真真饶有奇趣。亏诗人想得出来。
但此诗的奇趣还在于结构上颇为奇特的交错叠加。历来人们对此诗题旨难以索解之谜亦在这里。
初看,此诗是一、二句与三、四句作比较式的对称结构。芳菲相斗的百般红紫与惟作雪飞的柳絮榆荚无论从颜色、香味、形态、动静诸方面都构成鲜明的对照。从这一结构入手,一般人认为后二句意有所刺,是嘲弄柳絮榆荚无法开出美艳之花,一如人无高才杰思,写不出美妙的篇章。顺着这个思路,不难悟出全诗寄寓的生活哲理:劝人及早努力,练就本领,以免如柳絮榆荚那样白首无成。
如果换个角度再看,又会发现首句与后三句构成了前因后果的领属关系。因为知道春天不久归去,花草树木才纷纷开放。而柳榆自然属于草树之列的。柳絮榆荚不因色香逊人一筹而藏拙,面对千娇百艳的花卉也敢施展浑身解数为晚春添色增光,其勇气确是难能可贵的。倘再想想它们浑如飞雪也自有美丽迷人之处,便不难理解诗人对其爱而知其丑的别出心裁的歌赞了。沿着这一理解,自能悟出诗人赞许才华卓异者的同时,重在鼓励无才思者敢于创造。
应该说这两解是都能成立的。它们看似对立实属互渗互补。逻辑思维一般呈单线条前进,而形象思维则往往是复调式的组合,诗歌尤其如此。正因为此诗结构上的弹性,使得人们从不同角度悟出多层次的意蕴来。这也许就是历来人们对此说不清楚,却又交口称赞,而且历代选本很少漏选它的重要原因吧。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