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刘同福
去贵阳,吃罢了老凯里的酸汤鱼,虽已醉意朦胧,却还记得要去看看夜晚的甲秀楼。那是一处著名的历史文化景观,位于贵阳南明区翠微巷8号。从老凯里打车,不消一刻钟,就到了甲秀楼。甲秀楼地处南明河上,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当时的贵州巡抚江东之,以河中的一块形状像鳌的巨石作为基础,修建一座桥连接两岸,并筑一座楼用以培育风水,取名“甲秀楼”。建楼的用意深远,不但刻意点明贵阳山水甲秀黔中,而且激励人们努力学习,使贵阳“科甲竞秀”、人才辈出。自此以后,贵阳真的出了许多著名人物,如明末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的杨世友,清代的文状元赵以炯和武状元曹维城。甲秀楼成了贵阳人杰地灵的象征,是贵阳历史的见证,贵阳山水与文化的精华。
甲秀楼历代屡加修葺,现存建筑为清宣统元年(1909年)重建遗存。这座楼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飞甍翘角,层层收进,四个角上刻有珍禽异兽的图案,低层有12根石柱托檐,四周护以雕花汉白玉栏杆。楼侧由石拱“浮玉桥”连接两岸,桥上有涵碧亭,桥下有涵碧潭、水月台,桥南有古建筑群“翠微园”。这样一处楼、台、桥、亭、潭、园的集合体,尽显中国古建筑和园林艺术的美感。自明清以来,甲秀楼就是贵阳人的游宴之所。登楼眺望,众山环抱,近者为观风台,林木茂蔚;远者为黔灵山,青翠一抹。栖霞、扶风、相宝、南岳诸峰,罗列左右,大好风光尽览眼底,山城气象,历历在目。清乾隆进士,曾任云贵总督的吴达善题寄《壬午仲春登甲秀楼》:“为寻胜地一登楼,四面云山尽入眸。多少春光题不出,栁烟轻宕小桥头。”夜晚的甲秀楼,别是一番景致。在迷蒙的夜色中,以金黄为主调的灯饰,把甲秀楼装扮得金碧辉煌,南明河两岸也是灯火闪烁,远处高耸的现代建筑,衬托得这片历史文化遗迹更显幽静典雅。从浮玉桥头刻有“城南胜迹”的石木牌坊走进去,便置身于一种宁静舒缓的环境中。游人不多,缓步慢行中,都在仔细观赏着这座历经四百多年岁月沧桑的精美建筑,都在迷幻的夜色中寻找着历史文化的光芒。甲秀楼正面顶层悬挂匾额“甲秀楼”,这三个字是清宣统年间学者谢石琴所书,十年动乱中散失,后来找到了刻有“秀”、“楼”二字的两块,便根据遗存的照片,配刻了“甲”字,按原式样悬挂起来。甲秀楼曾在明天启元年(1621年)失火焚毁,云贵总督朱燮元重修并改名“来凤阁”,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贵州巡抚田雯重建并复名甲秀楼。一座古建筑,光是它的名字,就隐藏着不少故事。走在脚下的浮玉桥,桥面起伏,像一条浮在水上的玉带,这种别具匠心的建造,增加了桥梁的造型美。浮玉桥原先有九个桥孔,桥下的涵碧潭在此回旋荡漾,形成“长江水倒流,九眼照沙洲”的奇观,解放后临河修公路填埋了两孔,现在只能见到七孔。夜晚的灯光从七孔桥洞里透出,也有“金光穿洞”之美。从远处观望,桥、亭、楼倒映在平静的涵碧潭中,呈现出“镜中景,水中楼”的优美画面。有诗人曾据此写成了一副楹联,用“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青莲瓣里行”的佳句,盛赞此处美景的神韵。甲秀楼为贵阳主要名胜,素有“小西湖”之称,历代文人墨客往来于此,留下很多墨宝,其中尤以清人刘玉山所撰174字的长联最为著名,长联开头便写到:“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让我一层更上,眼界开拓。”凝结着贵阳历史文化的甲秀楼,是闹市中一处不可多得的清幽之地,夜览甲秀楼,更是别有意蕴。 【作者简介】
刘同福(北风轻轻吹),年少从军至退休,曾任某集团军政治部副主任、某部政委。山大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喜爱摄影、写作,作品常见于军内外报刊杂志及网络平台。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和青岛市摄影家协会会员、青岛旅游摄影协会理事、青岛图片库签约摄影师。
苡子,浙江杭州人,浙江省朗诵协会、杭州市朗诵协会会员,杭州之声朗诵团、杭州图书馆朗诵团团员。学业职业都浸润着文学,希望诵读的声音能带着文字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