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上巨头疼的古文,竟然用这种方式讲出来了,孩子们爱疯了!
朱文君老师
★全国“小古文”课程首创者
★全国著名语文教师
★《小学生小古文100课》《口袋里的小古文》《让课文遇见小古文》编著者
★《中国教育报》“2016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
★《当代教育家》杂志副总编
★上海赫德双语学校小学部中文课程研究院院长
看过她上课的老师纷纷感慨:难怪小古文这么“火”!原来,让孩子们爱上小古文,只需一节课!朱老师是怎么做到的?下面就是各位观课老师总结的上上之法(mi jue)!
见证奇迹的时刻~
朱氏妙读
“什么,还要读?老师,我都读好几遍了。”
学文言,读是逃不掉的。朗读是任何语言学习的基础,可是,当我们要求孩子反复诵读的时候,却经常听到这样的报怨。
其实,这不怪孩子,原地踏步的读相当于机械性的重复,孩子能喜欢吗?
但是,跟着朱老师读小古文,孩子们永远不会腻,一遍两遍三四遍,五遍六遍七八遍……不仅不反感,还读得津津有味!一节课下来,很多小古文都能熟读成诵,你瞧,以小古⽂《芦花》为例:
芦花
水滨多芦荻。秋日开花,一片白色,西风吹来,花飞如雪。
第一遍:呈现内容,学生们自己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第二遍:这次要有感情地朗读;
第三遍:在原来的感情朗读基础上,男女生展示练习成果,分别读一遍,体现各自的风格(这个设计,隐隐有一点PK的味道,气氛开始活跃);
第四遍:在学生已经熟悉内容的基础上,老师范读,请学生仔细听,说出老师朗读的特点。因为有了比较,孩子们很快说出,平声字“花”、“来”等读得很长,“荻”、“色”、“雪”等仄声字读得很短。
于是,只见 PPT 上显示出诵读符号,学生们就可以根据符号来读啦。!—!—!平仄交替,抑扬顿挫的感觉就马上出来了,孩子们感觉超级新鲜!
第五遍:让学生根据平仄,加上手势再诵读⼀遍。那场景,啧啧,学生们简直一个个化身小小指挥家!那么陶醉,那么起劲儿!
第六遍:老师再示范,孩⼦们⼀句⼀句跟唱……
总之,每一遍都有新鲜感,每一遍都有一点难度的提升,而且,在读里还体会了汉语平仄的特点。难怪一节课下来,学⽣们自然就能背出来了。
🔸🔹 再学一点“心法”🔹🔸
不同的文本,朱老师的读法总是随之变化。那些四字句较多的小古文,如《薛谭学讴》《杉苇刚柔》,她会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速度来读,⼀边读,⼀边拍桌子,打拍子,一气呵成地读。
严格地说,她的“读”不仅仅是读,而是有读、有诵、有吟、有唱;讲快慢、重节奏;有感情、有表情、有动作;分个人、分男女、分小组。总之,汉语的语音特点以及文言特点,经过她的带领和点化,总能让孩子们淋漓尽致地感受到!
全身动起来
神马?调动整个身体来学习?这是要使出洪荒之力的节奏吗?
其实,过于重视头脑学习是一个严重误区。因为,这完全不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越年幼的孩子,学习时越需要多种感官参与,也就是透过体验来完成。
所以,在小古文课堂尤其是中低年级的课堂中,老师和孩子都是“手势不够再加脚势”,充满了戏剧化的表达。
瞎说,人家明明很端庄~
在与一年级孩子们共读《龟兔竞走》时,朱老师一手竖起食指和中指,一手五指卷起,掌心向地。就依靠着这样写意的“兔子”和“乌龟”,配合着声情并茂的朗读,两只手在空中倒来倒去,便把孩子们的心牢牢地吸引在故事里。随后孩子们也跟着老师做着动作不断朗读文本,课堂上不时发出欢声笑语。
朱老师手舞足蹈解释“走”最初的意思是“跑”
而在《刺猬和橡斗》中,仅仅是手势模仿都不够用了,朱老师引导孩子们通过情节的推进,做出各种表情,扮演老虎的各种动作:一会儿张牙舞爪、一会儿大吃一惊,一会儿摇头摆尾……一时间,教室里龙腾虎跃,特别热闹。
刺猬与橡斗
有一大虫,欲向野中觅食,见一刺猬仰卧,谓是肉脔,欲衔之。忽被猬卷着鼻,惊走,不知休也,直至山中,困乏而眠。刺猬乃放鼻而走。大虫醒,甚欢喜,走至橡树下,低头见橡斗,乃侧身语云:“旦来遭见贤尊,愿郎君且避道!”
而且,热闹以外,知识量一点儿也不少噢:老虎在古代叫“大虫”、肉脔是指碎肉,以及对其他一些文言词汇的认识被纳入了课堂中,孩子们一边演一边理解这些词语,惊讶、满足写在脸上,我们也产生了更多的思考。
最精彩的是最后一步。孩子们一路“演”下来,一会儿变刺猬,一会儿变老虎,已经充分投入到小古文的剧情中了。这时候,一觉醒来却被橡斗拦住去路的老虎会对橡斗说什么呢?朱老师没有出示原文,而是出示了白话文:“今天早上我出门已经碰见你爹,求公子给我让个道吧。”朱老师要求孩子们,自己用文言表达这句话。
孩子们已经演得刹不住车了,装着老虎害怕的样子,五花八门的答案顺口就出来了:“早觅食时,已碰你爹”,“求君给我让个道吧”,“须求公子让个道”。
这样的场面,我们看的人都笑到肚子痛,别说孩子们了。但就是这样,第一次接触古文的孩子已经开始尝试说古文了!还试得特别开心!虽然他们现在文言词汇还不足,但你能看到,他们的语感已经在慢慢建立了。假以时日,孩子们的词汇量提升了,更熟悉文言的表达方式之后,写出一篇文从字顺的“仿古文”,料非难事。
🔸🔹 再学一点“心法”🔹🔸
小古文的戏剧化教学,不是按照课文依样画葫芦地演,而是用整个身体来学习,让孩子们全身心地投入进去!不知不觉,玩也玩到了,学也学到了。
互助猜猜猜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可是,在朱老师的课堂上,不仅“鱼”要学生自己去捕,连怎么去“渔”也要学生自己摸索。越遇到难题,她越要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哪怕孩子们互相给对方做小老师,也比她这个老师一言堂的强。
当然,她一定会做好引导工作。
比如给三年级的学⽣上过 9 篇小古⽂后,她把彭端淑的《蜀鄙⼆僧》作为第 10 节小古⽂课呈现给学⽣。这篇文章比较长,道理也比较深刻,颇有难度。
蜀鄙二僧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可是,她依然不着急解释内容,就让学生先读,告诉他们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之后,让学生说出这篇古文中不懂的字。于是,黑板上开始出现⼀个又⼀个的“不懂的字”——钵、蜀、鄙、哉、语、惭、南海、恃。
有意思的是,这些难字刚被朱老师写到⿊板上,就被⼀些同学解释出来了。这样,在整个班级学生的参与下,不能理解的字越来越少,最后就聚焦在仅有的几个字上,再经朱老师⼀点拨,就全明白了。
富有童心的朱老师,让孩子们特别乐于亲近~
因为意思都是学生自己猜出来的,他们不仅成就感强,而且记得牢。聚焦难点的做法还能帮助孩子学会把整篇小古文的难度分解,聚焦到个别字词上;也让学生停下⼀切小动作,调集全身心的注意力集中到老师的课堂上。
🔸🔹 再学一点“心法”🔹🔸
逐字逐句解释古文的教学模式,在朱老师的课上是看不到的。如何调动学生的上课兴趣,并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去,发挥他们的最大潜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才是朱老师最看重的。纯粹教知识点的授课模式无以让学生应对未来不断变化的世界。学习能力的培养才是她⼀再强调的。而只有面对挑战,孩子们才能增长能力。
说书给你听
朱老师喜欢孩⼦,也懂孩⼦。她知道小学低龄段的孩⼦们爱听故事,所以常常以讲故事的⽅式切⼊课堂。比如刘禹锡的《陋室铭》,她的开场就让我耳目⼀新。
“有一位京城大官,因为给皇帝提意见,皇帝一生气就降了他的官职。把他贬成了州官,按照州官的待遇,他带着家眷住在了一个小庭院里。贬官就贬官,他在自家门口还贴了⼀副对联: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皇帝知道他还在想争辩,又贬了他的官。这次把他贬成了县官,这次给他住的房子就简陋多了,只有几间瓦房。可是他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皇帝更生气了,最后直接革去官职,让他住到更简陋的房子里。心想,我看你再写啥?谁知这位仁兄干脆写了一篇《陋室铭》,,写这么长,还写得千古流传!你们看——”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朱老师讲的其实是刘禹锡三次遭贬的故事。她的PPT上图文并茂,上面竟然有刘禹锡每次贬官后住所的图片,很直观;而且每一张讲述时都会留下悬念,孩子们就像看连环画一样,期待着后面的故事发展,充满了“阅读欲”。
我听她⼀路讲下来,感觉真像听说书那样享受。
🔸🔹 再学一点“心法”🔹🔸
朱老师上每⼀节课前虽然都有备课内容,却从来不愿按照固定流程来限制自己的教学。而是基于学生的反应随机调整,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她常常对青年老师这么说:“站在课堂上,把你自己忘掉,把你的教案忘掉,张开你的每⼀根触角去接收来自孩⼦的细微的情绪和感受,和孩⼦想到⼀处去,教学方法自然就有了,而教学之妙、教学之乐也都在其中了。”
同理,文中所列的四种上课策略,好学好用。但是即便都学会了,还不能让你成为她。因为要把这 “道法”用活,靠的是⼀颗真正懂得学生,并与之共鸣、共情的心。
看到这里,小编不得不表示:
这哪里需要一堂课,或许在某个课堂瞬间,
孩子们就喜欢上小古文了!
八过!
这平仄手势到底怎么打?这节奏应该怎么拍?
还有这戏剧化的体验,全班协作的学习方式,
到底是啥感觉呀?
小编真的很抱歉,但有些东西就是:
不可言传吧……
但是!
现在有一个亲身参与“小古文”魔法课堂的机会,
让你亲眼去看,亲耳去听,亲自去上课!
听说老师和学生都可以报名噢,
就问你,要,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