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在儿女们手里过活,大多没有多少乐趣可言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里》有个这样的故事。
话说以前有个姓祝的老头,活到五十多岁后,有一年,得重病死了。正在家人给他料理后事时,这时,老头子却忽然活了过来。大家又吃惊,又高兴。醒来后的祝老头对祝老太婆说:“我刚去那边,发誓不再回来。但走了几里路以后,转念一想,把你这副老骨头扔在儿女们手里,一切都得仰仗他们,也没有多少乐趣,不如你跟我一起走。所以,我又返回来了,想带你一起走。”大家都以为他是刚刚苏醒过来说胡话并没当真。老头劝老太太和他一起并排躺在床上。过了一会儿,老太婆果然脸上忽然没了笑容,两眼也慢慢闭上了。众人发现老太婆的皮肤冰冷,真的去世了。再看看老头,他的身体也僵硬了。家人对这突如其来的双重打击,又惊异又悲伤。
这个故事里,老头死了还不放心,还要特意活过来把老太婆带走,只是因为担心老太婆一个人在人世间受苦。如果这个老太婆无儿无女还好理解,但偏偏儿女双全,而且活的很不错。但这个老头子却异常偏执的要将老太婆带走,一方面是心疼,放不下自己的爱人,另一方面其实更多的是对自己的孩子不放心。所以蒲松龄其实是想用这个故事来讽刺现实社会里不敬老不孝顺的现象。
都说百善孝为先,孝道在中华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现实社会里却偏偏会有许多对父母不够好的不肖子孙。不管是在蒲松龄的时代,还是在现在的社会,其实都差不多。好的方面是,现在有福利院,老人过不下去还可以接受社会救济。许多年过去了,社会还是有点进步的。
不过说真的,老人在儿女们手里过活,大多没有多少乐趣可言。所以很多老人才会自嘲是“老不死”。就是觉得自己老了,不中用了,活着没价值,反而碍了旁人的眼,偏偏又死不了。“老不死”是一种自嘲,也透露着无奈。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