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真传
无心之“感”——《周易》的丹法要诀,竟然是道家真传!
普罗旺斯夏天
大图模式一、感与咸,有心与无心《周易》的作者将下经第一卦命名为“咸”,用意极深。因为“咸”和“感”字本通,原本也可以用“感”字作为卦名。易传《彖》就说:“《咸》,感也”但是,将“感”字去掉了底下的“心”,那就大有不同了。“感”的本义,就是“动人心”。感,动人心也。——《说文》如果没有了人心,哪来的动呢?恰恰是此心不动,才能够“感而遂通”。所以,易传《系辞》里便说:“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这句话说的就是《咸》卦里的无心之心法。二、感——心与物的交感有心,才能够有感。心之所感,是受到了外物的干扰。思孟学派所编的《礼记.乐记》里有一段话,深刻地阐明了人心与外物之感的关系。。凡音之起, 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 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 故形于声。声相应, 故生变, 变成方, 谓之音。比音而乐之, 及干戚羽旄, 谓之乐。乐者, 音之所由生也, 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 其声噍以杀; 其乐心感者, 其声口单以缓;其喜心感者, 其声发以散; 其怒心感者, 其声粗以厉; 其敬心感者, 其声直以廉; 其爱心感者, 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 感于物而后动。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按照《乐记》的说法,人的天性是静如止水的,但心之所以有感,是受了外物的干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这一段话,完完全全就是思孟学派的心性学说。在近年出土的郭店楚简中,也有一篇名为《性自命出》的思孟学派作品,里面同样记载着一段与《乐记》几乎完全相同的心物理论:
大图模式人虽有性,心无定志,待物而后作,待悦而后行,待习而后定。喜怒哀悲之气,性也。及其见于外,则物取之也。性自命出,命自天降。道始于情,情生于性。这一段话中,出现了一句“道始于情”的话。巧的是,同是思孟学派所作的易传《彖》在解读《咸》卦时,也提到了“情”字: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三、“咸”的夫妇之道我们看到《系辞》里的“易无思也,无为也”这句话,很容易误以为这是道家的口吻。诚然,“无为”是老子提倡的。“道始于情”这种说法,同样也和庄子的口吻非常相似。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庄子.大宗师》
大图模式但是,《系辞》和《周易》的作者,都不是道家,而是属于思孟学派。这个学派的特征,就是儒道兼修——其代表人物子思,一方面是儒圣孔子的嫡孙,另一方面又谙熟老子的丹道修习之法。另一个代表人物孟子,一方面是儒家的亚圣,一方面也是善养浩然之气的修士。我们还说过,《周易》便是出自子思之手。(大量证据参看本号系列文章)
大图模式子思将《咸》卦摆在下经第一卦,其地位堪比上经的乾坤二卦。如果说乾坤讲的是天地之道,那么《咸》卦讲的就是人道。人道,始于夫妇。所以,历来解读《周易》的人,都认为《咸》卦体现的是夫妇之道。荀子便说:“易之《咸》,见夫妇。”然而,夫妇只是一个比喻。在丹法中,夫妇从来不是真夫妇。丹经《周易参同契》便说:“呼吸相含育,贮思为夫妇”。如何“贮思为夫妇”?就是《系辞》所说的“无思也,无为也”。庄子也说:“无思无虑始知道”。唯有无心,方能无思无为,这才是《咸》卦真正的夫妇之道。
大图模式本文为抱雪斋读易笔记“也说《周易参同契》系列”不知道第N回,欲知前事后事如何,且看上下回分解。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抱雪斋读易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