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背景的人到底是靠什么上位的?

【材料】《资治通鉴》汉纪 孝宣皇帝 本始三年 前71年
匈奴降者言匈奴中皆闻广汉名,由是入为京兆尹。
广汉遇吏,殷勤甚备,事推功善,归之于下,行之发于至诚,吏咸愿为用,僵仆无所避。
广汉聪明,皆知其能之所宜,尽力与否;其或负者。辄收捕之,无所逃;案之,罪立具,即时伏辜。
尤善为鉤距以得事情,闾里铢两之奸皆知之。
长安少年数人会穷里空舍,谋共劫人;坐语未讫,广汉使吏捕治,具服。其发奸擿伏如神。京兆政清,吏民称之不容口。长老传以为自汉兴,治京兆者莫能及。
【译文】据投降朝廷的匈奴说,他们在匈奴部落时就听过赵广汉的大名,所以赵被调入长安担任京兆尹。
赵广汉对待下属非常的殷切周到,遇到有功劳的奖赏之事,总是归之于部下,且并非故意作做,而是发于至诚,所以属下都愿意为他效死力。
赵广汉聪明过人,下属的特长区别、能力大小以及是否尽心做事,都了解得非常清楚。如果有人蒙骗于他,往往立即就被抓捕,谁也难以逃脱;审讯定案,证据确凿,立即服罪。
赵广汉尤其擅长辗转推问,究得情实,哪怕是市井中一些鸡毛蒜皮的事,他都知道的一清二楚。
曾经有几个长安少年,在一处偏僻的空房里商议抢劫计划,还没商议妥当,就被赵广汉派人抓获了,一个个都供认不讳。(长安少年事件,参考:屡次遭遇欺骗和背叛,其实是这些方面没有做好!
赵广汉担任京兆尹期间,长安政治清明,治安稳定;官吏百姓们赞不绝口。很多老一辈的人都说,自从汉朝建立以来,治理长安地区的官吏,没有一个比得上赵广汉。
【解析】这篇材料,是紧接着上一篇的,详见:匿名举报的六大危害,赵广汉在颍川郡干出了政绩,紧接着就升迁为京兆尹。
从颍川市长升迁为长安市长,从地方到中央,从权力外围到核心层面,赵广汉实现了仕途的大跨步。
赵广汉并非出身名门,没有好爹,没有政治背景,却能够执掌京畿,拿到接触权力核心圈子的入场券,到底靠的是什么?
一、因为名气
战国时,韩非著书立说,因《韩非子》流传到秦国,而被秦王嬴政重视;汉朝时,卜式无私的将财产捐给国家,又一无所求而进入汉武帝视野;唐朝时,李白诗篇名满天下,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看了交口称赞,引荐,因而得到唐玄宗的召见。
庙堂高高在上,江湖山高水远,韩非和嬴政,卜式和刘彻、李白和李隆基,本来是天各一方,永远也不会有深入交流的人,为什么会有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这就是因为名气。
弱者的名气,深藏于肌肤之下,就算近在眼前,也难以散发出来,不能引人注目;强者的名气,在十步之内,人到气场亦到,人走则气场消弭。
霸者的名气,如同蜡烛,烛光常常充满整个房间,房间之外则是漆黑一片,行业专家的知名度大多仅限于业内;演艺明星的知名度,则以诸如年龄或性别等某种特定的属性来划分,都仅限于一个特定的圈子。
王者的名气则如日月当空,无人不识日月,无地不见日月。日光与月光,跨过山河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照耀到每一个人。
其中的最强王者,更是能击穿上千年的时间轴,名气如同日月星辰,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成为永远的丰碑。
写到这里,名气的作用就已经显得很明显了。
名气名气,非常形象,犹如名之气。名之气无孔不入,能够击穿时间的封印,打破空间的阻隔,渗透阶级的壁垒,可以将自己,送到千年以后,千里之外,千丈之巅的任何一个受众眼前,使命必达。
正是由于赵广汉有了名气,连投降的匈奴都知道赵广汉的威名。赵广汉才能够被投降的匈奴提及,才能被皇帝看见。
如果赵广汉没有名气,投降的匈奴又如何能够提起赵广汉?皇帝富有四海,高高在上,又怎么能知道有这么一个人?什么时候才能发现这么一个人?
事机一失应难在,时乎时乎不我待。千金散尽还复来,唯有时光失而不可再得。冯唐有乘龙之才,却历经汉文、景、武三世而不能用,留下冯唐易老的典故,就在于声名不显,无以打破空间的阻隔,更不能渗透阶级的壁垒,以至于一生怀才不遇。
在职场,一个没有背景的人,就算工作干得再好,如果没有名气,也是很难得到重用的。因为真正能够拉你一把的人,是真正想把事情做好的人,是老板,而当企业做到一定程度,老板根本看不到你,能看到的只是交上来的数据。
能看到你的,是那些职业经理人,职业经理人不是权力的最终拥有者,而是被授权人。由于被授权人的个人利益与组织利益往往并不完全一致,当个人利益与组织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往往是排在首位被满足的。
公司干垮了可以换一家,自己的利益受损了可就真没了。由于没有背景,又没有名气,这类人干出来的业绩,往往会被上级领导强抢强占,据为己有。甚至拿来点缀自己的亲信、亲戚、利益相关方、甚至情妇。
至于真正干出成绩的人,往往最多不过是吃点残渣剩饭罢了,升值加薪?很难,把干活的升了,谁干活?把干活的升了。被老板看见,岂不是显示自己的平庸无能?往往就是一点奖金就打发掉了。
就好像赵广汉,为什么要等到皇帝听见投降的匈奴提起他的威名,才升任他为京兆尹,因为皇帝以前根本不知道有这等厉害人物啊。
为什么不知道?其实就是在这之前,赵广汉干的所有政绩,所有功劳,都被上位者据为己有了罢了,赵广汉之前被中间商赚差价了。
对于像赵广汉这种没背景的人来说,种了一年的庄稼,临了临了该收割了,却被告知和自己没有关系;做了几年的项目,临了临了该出业绩了,却被告知这么多年做不出业绩,你该下课了,换李云龙上;谈了几年的女朋友,买房买车,交了彩礼,入洞房的却不是自己。
该TM有多么憋屈?这是人干的事吗?
这个时候,知名度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知名度能够有效的防止业绩被心怀不轨的人窃取,由于赵广汉具有广泛的知名度,别有用心者棋差一着,他们能够蒙蔽皇帝,蒙蔽内部人员,却忘记了屏蔽竞争对手。
机缘巧合之下,皇帝和竞争对手相遇,才偶然得知,自己公司竟然有位这么牛逼的员工,而自己竟然一直浑然不觉。
赵广汉的才能才得以被汉宣帝发现。相比于冯唐,赵广汉是幸运的,幸运之处在于,拨云见日之时,来得这么早,这么突然。
二、因为能力
韩非虽集法家之大成,著有《韩非子》传世,流传于秦,名气西入函谷关,从韩国抵达秦国咸阳,征服了秦始皇。
七国最强的王是自己的迷弟,自己的政治构想眼看就得以施展,这本来是好事,可福祸相依,最后韩非却因福得祸,为什么,其实就是因为韩非能力不足,自身的政治历练过于浅薄,低估了权力的险恶,最后死于李斯之手。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李白的才气名动天下,诗剑双绝,天潢贵胄为之折腰。一生立志从政安民,匡扶天下。
李白始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推荐,唐玄宗的赏识;却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黯然而离去,最终因为站队错误,卷入永王叛乱,流放夜郎,一生潦倒,在当涂县溺水身亡。
韩非和李白在政治上的失败,在于政治能力不足,缺乏经验,却贸然参与最高级别的政治角力,低估了权力的凶险。
以诗书谋求仕途是一种侥幸心理,就好像企业家觉得自己同样能够炒好股票一样,这是种非常冒险的做法。
在一个领域取得成功,不代表在另一个领域也能取得成功。企业做得好,炒股不一定行;书写得好,不代表能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诗写得好,也不代表能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以仁求仁,以富求富,仁富可得。以仁求富,以富求仁,未必可得。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东西。
自古良将发于卒伍,良相起于州部,没有经过基层历练而骤然参与高层角力,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就好比学会了骑自行车就认为自己会开小汽车一样,人性是想通的,不都是轮子在转嘛?
是的,人性是相通的,但各行如隔山啊,每个行业的运行,必有其独特的规律,必有其实际的形势情况,非沉下心来花时间了解不能发现,这就需要一个过程,如果忽视了这个过程而直奔结果,往往会由于系统不兼容而产生系统崩溃。
这就是赵广汉和韩非、李白二人的不同之处。赵广汉是以仁求仁,以富求富;而不是以仁求富,以富求仁。正是因为赵广汉本身能力够强,具有本行业基层经验,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到了当下的位置,才使得赵广汉具有在进一步的驱动力。
如果赵广汉只是沽名钓誉,徒有虚名,实际上能力欠缺,就会犯韩非、李白式的错误,以书求仕,以诗求仕。
导致难以短时间适应新形势,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缺乏相应能力。那么,名气不仅不会帮到自己,反而会害了自己。只会形同捧杀,一开始把自己越捧越高,最后突然从云端重重的甩在地上,粉身碎骨。
三、因为运气
这个时候的长安,权臣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皇帝刚刚上位,意图励精图治;皇后莫名其妙的死掉;大臣们心里的小算盘打得噼里啪啦的响,各有各的算计,各方势力处在于一个微妙的政治均衡之中,谁也不敢首先打破这种胶着。详见:大肆封赏背后的权力逻辑
京兆尹,长安市长,掌管着京畿的行政权,不管在哪个朝代,京兆尹这个官的不好当,一来行政难,长安遍地都是权贵,无论哪一个都得罪不起。
白居易就曾经在诗中感叹道:“请君屈指数,十年十五人。”意思就是说,在他那个时代,长安的京兆尹十年之间竟然换了十五个,比换手机都勤快,我到现在为止都没有换够十个手机。
这个时候,长安局势胶着,京兆尹这个位置,虽然是各方势力争抢的对象,但谁也不敢安排自己的人上,一旦安排了,必然遭到联合反对,因此扶持一个没有背景,没有派系,又有能力的人上位,就成为了各方势力达成的共识。
一旦这个人上位,必将成为各方势力拉拢的对象,后期赵广汉的失败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一个有能力的干吏,却因为被裹挟到政治斗争旋涡中心,最终难以脱身而惨遭腰斩:
《资治通鉴》汉纪 元康元年 前65年(注:一年前,地节四年,前66年霍氏覆灭。颇有点狡兔狗烹的味道。)
赵广汉好用世吏子孙新进年少者,专厉强壮蜂气,见事风生,无所回避,率多果敢之计,莫为持难,终以此败。
广汉以私怨论杀男子荣畜,人上书言之,事下丞相、御史按验。
广汉疑丞相夫人杀侍婢,欲以此胁丞相,丞相按之愈急。广汉乃将吏卒入丞相府,召其夫人跪庭下受辞,收奴婢十馀人去。
丞相上书自陈,事下廷尉治,实丞相自以过谴笞傅婢,出至外第乃死,不如广汉言。
帝恶之,下广汉廷尉狱。吏民守阙号泣者数万人,或言:“臣生无益县官,愿代赵京兆死,使牧养小民!”广汉竟坐要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