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业主的自白:后悔没炒房 15年仅获5万贷款

21世纪网讯“一晃我来上海都快20年了。”已经年届五旬的老杨声音中透出时间的沧桑。
  过去的20年,是中国社会发生剧变的20年。无数财富神话诞生,上海房价上涨十倍有余。但老杨的20年,是失落的20年。全心经营20年的针织厂,如今仍然只是一个小微企业。
  而且,让老杨始终无法释怀的是,随便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就能通过买一套房而从银行轻松获得动辄上百万元的贷款,但最多时曾解决上百人就业的他,近20年来只从银行拿到过5万元贷款。
  “还不如当初买了房,都比做实业强。”失落背后,是深深的无奈。在上海打拼20年,留下的只是一个小微企业,不断折旧和需要更新换代的机器——没有厂房,也没有住房。
  早在1996年,老杨从安徽老家来到上海松江的一个小镇办起一家小加工厂,主营业务是针织加工。老杨满心期待通过它来编织自己美好的未来。
  来上海以前,老杨原本在老家开了一个家庭作坊,专门加工毛衣。开始的几年生意出奇的好,门面房很快发展成为厂房,并且雇了20多名工人专门负责加工产品。
  那个时候给老杨印象最深的就是,一群推着小车在马路上卖毛衣毛裤的小贩,天天把家门口堵得严严实实,衣服刚刚从机器上拿下来,还没有缝合,就被他们一抢而空。
  但是慢慢地,随着技术和设备的改进,开始有质量更好、价钱更低、更为轻软的“羊毛衫”、“羊毛裤”出现了。老杨也遭遇到了他创业史上的第一次危机。
  随后工厂被迫转产,老杨则从曾经的老板变成了“教练”,专门招收学员,教会操作手工针织横机后送到上海、常熟等地的小型加工厂。
  满怀梦想的老杨并不满足于仅仅做一个为他人做嫁衣裳的“教练”,1996年,老杨毅然带着所有的积蓄到了松江,开始了另一段创业生涯。
  最初时,老杨只是从一些大的企业拿订单来加工,工厂使用的人工手拉的横机最初只要两千块钱一台,后来逐渐有了一万到两三万的半自动和电动横机出现。
  让老杨颇为自豪的是,他的手下最多时曾有60多名横机操作工人,还有少量缝合工人,平均每人每月能拿到1500元的收入。虽然车间和宿舍都比较简陋,但是房租不贵,一年7000块钱就能搞定。
  “我这也算是一个小微企业了吧?”老杨对曾经的小有规模颇感自豪。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