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74
7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这条是对五苓散证做个总结,并且提出了水逆证。
太阳中风证原本就有发热,已经过了六七天了,医家使用了汗法进行治疗,但是疾病还没有解除,条文中的“不解”,就暗指经过了治疗,但疾病还存在,同时还有些烦,这时候病家既有表证,又有里证,口渴的特别厉害,想大量饮水,但是水刚喝下去就会呕吐出去,这个情况称为水逆,得用五苓散来治疗。
病家一开始得病就是既有太阳表证,又有体内的水饮证,医家只是使用了解表的发汗法,没有祛湿利水,所以才会“不解”。因为体内水饮的缘故,只用发汗是无法打开肌表的,但是发汗又会促使人体气机升腾外散,所以气机就瘀滞住了,因此郁而化热就出现了心烦,这里的“烦”是体内水饮、体表不开共同导致的,治疗上不用清热,而是利水、开表。
水逆证就是病家口渴,需要大量饮水,但喝进去就接着呕吐出去了。原因在于胃无法受纳消化。
本条最重要的是把五苓散的应用范围明确出来了——“有表里证”——既有体表太阳病,同时还有体内水饮。使用五苓散必须表里都有问题,并且体内的水饮比较重,体表的太阳病比较轻。
关于水逆证:如果病家既有水逆,又有小便不利,还有表证,那就用五苓散;如果只是水逆,没有表证,那考虑使用猪苓散(猪苓、茯苓、苍术)、茯苓泽泻汤(茯苓、桂枝、甘草、生姜、泽泻、苍术)。
这两首处方都是《金匮要略》上的:
“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与之;思水者,猪苓散主之”;
“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
猪苓散证较轻,只是水逆;茯苓泽泻汤证很重,病家的脾胃功能非常差,运化功能虚弱,这是“胃反”一病,属于太阴病的虚证。
最后再强调一下——五苓散是针对“有表里证”的,单纯体内的水饮不适合。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