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看看鲁迅的遗言,确实是个“狠人”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一个人在临终前说的话被称为遗言,临终前留下的遗嘱被称为遗嘱。它人生之曲的最后一个音符,价值极大,似乎真理也诞生于终结的痛苦之中。在多数人的印象中,这些话都是充满善意的,可也有不按套路出牌的“高人”。
1936年10月27日,鲁迅先生旧病复发气喘不止,于当月29日离世。回顾他的一生,先生愤然崛起,将自身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维系,全身心地投入民主革命。虽然用笔在战斗,可心直口快、言辞犀利的他,用一针见血的文字唤醒无数国人,让许多能人志士努力投身革命。
品史君在最初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一点也不意外,为何这样讲?只要提起“鲁迅”这两个字,脑海中总会浮现出他严肃的一面。如此傲骨的文人,留下一番与众不同的遗言,又有什么值得意外的地方?划开大时代裂缝的他,会给这个世界留下什么样的话?
第一条:不得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钱。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
你在第一次看到这句遗嘱的时候,是“骂”还是“笑”?骂他所谓的“贪心”,又笑他的“可爱”。作为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先生一生最痛恨的就是“欠人情”,特别是在钱财方面。如果利用自己的丧事处理赚取慰问金,心中会感到不安。对后半句,恰恰凸显了先生的价值观。
先生一生痛心疾首,但又爱憎分明,对于那些泛泛之辈,大可不必接受这些慰钱。如果二者是真朋友的话,这点东西又不算什么,毕竟我们是交过真心的。在他眼中,人心有远近之分,交往到什么份上,那就把事做到什么份上。
第二条:赶快收殓,埋掉,拉倒
在第一条的基础上,先生又补充了第二句。在过去那个封建社会,风水学极大程度上左右了人们的生活,比如守灵三天。可先生是时代新思想的主要倡导人,又怎会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一方面是自己平静地面对死亡,另一方面是对封建制度的痛恨。
第三条、第四条: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
人在离去之后,一般都讲究风风光光的埋葬。在鲁迅眼中,这都是封建礼仪的糟粕,希望自己的子孙可以把这些事情看开一点,不要在乎这些繁琐的礼仪;对于“忘记我”这三个字,他是留给许广平的。先生感觉自己配不上许广平,希望他可以“忘了自己”,开始新的生活。
第五条: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大多数人在看到这句遗嘱的时候会非常疑惑,难道这两个行业真的很难走?细细看一下,先生在这两个字的前面加上了“空头”两个字。自己这样有名声,他怕孩子借由自己的名声去当一个让很多人敬仰信赖的文学家美术家,这是讲究真才实学的,怎么能做空头的?
第六条: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
中国人讲究“诚信为本”,不管时代如何发展,这两个字都神圣不可玷污。对于先生个人来讲,他一生的经历十分丰富,有许多这样不诚信的经历。被朋友骗钱、被母亲叫回去骗婚等等,这两个字在他身上汇集了太多太多。所以留下这句话:告诫子孙不可轻易相信别人。
第七条: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如此有成就的一个人,难道格局这样小?为何要记别人的仇?我们从他的经历出发,其实不难理解。对于先生来讲,他一生都在用“笔”战斗。除了唤醒国人之外,少不了和个人的恩恩怨怨,比如郭沫若等等。毕竟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
品史君说
说到这里,品史君想到这样一句话:“活着,就振臂高呼,摇旗呐喊,当个英勇的战士;死了,就安然闭眼,不改初衷,有着硬气的灵魂”。先生一生都在践行着这句话,记得他曾经说过:
平生所作事,决不能如来世之誉,但自问数十年来,于自己保存之外,也时时想到中国,想到将来,愿为大家出一点微力,却可以自白地。
鲁迅真的做到了。
我是品史君,感谢您的阅读。如果您也对文化感兴趣,不妨为我留个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