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最贵的演员,专机接送只拍了3分钟戏,观众记了30年

86版西游记在1982年开拍,耗时6年,一路全部实景拍摄,整个剧组只有一台摄影机,采景地几乎走遍了半个中国,大众对于这部剧的反馈也是清一色的好评,这是影视历史上的经典之作。

翻拍之作不计其数,但是再没有86版的写实和真心。

81年杨洁和文艺部门的一次短暂谈话,就定下要将西游记影视化的想法。当年设备缺乏,技术生涩,更重要的是要面对大众对于拍摄这样题材的抵制和反对,民众尚未教化,认为是宣扬迷信。

当年杨洁导演坚定向前,为此要凑齐演员就很不容易。所以经常会有一人分饰多个角色,沙僧还扮过太上老君,千里眼等。

小时候并不觉得出戏,只能佩服他们的演技。西游记不单单是师徒四人的对手戏,还是一个侧面人物众多的群像戏,每一劫难都要找不同的演员。

那个时候为了常常为了一个角色进行全国海选,再从入选的人里选出最优最适合的。

而最令人导演头疼的就是唐僧母亲的扮演者,尽管出场笔墨描写并不多,但是却是一个很重要的形象。

书中描写殷小姐是宰相之女,所以必然是温柔大气,但是她能忍受屈辱和仇人生活18年,说明她又坚韧自强;能够将亲生儿子置于水中,可见她的刚断果决。

尽管经费很紧张,但是为了贴合书中形象,她找来了当时红极一时的黄梅戏演员马兰

当时请她出演也是一波三折。由于马兰档期排不开,为了能让她顺利地拍完戏份,本就不宽裕的经费更是为马兰特地包了一架专机,就为了缩短当时辗转两地的时间。

马兰拍摄的戏份不多,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抛绣球的那一段,女子的羞涩和等待心上人的期盼都被她演绎得活灵活现。

以至于西游记播出三十年后,观众在看到殷小姐时,也忍不住赞一句,杨洁导演没选错人,书中人,怕就是这般模样了。

现在很多人对于马兰印象不深,在当时,她是国家一级演员,是妥妥的大咖。

她对于黄梅戏的造诣很深刻,在出演西游记之前,她在学院专门学习黄梅戏的戏剧表演,毕业后,出演了人生的第一部戏剧《女驸马》。

舞台上的表演,要求唱腔端正,吐字清晰,张弛有度,所以比起电视剧,舞台的要求是更高更严苛。

在戏曲上的表演经验,同时也为后来出演殷小姐这一角色打下良好的基础。台词并不多,但是难在如何让观众入戏。

另外,她还是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的妻子。

二人都是从事文学艺术的工作,比较有共同话题,而今,马兰也息影不再演戏,安心陪伴亲人。

不过一个人一生有一个经典角色被人记得,也是作为演员最大的肯定吧。

西游记是神话传说的题材,孙悟空有七十二变,势必要有很多“特效”镜头,这方面的技术是另外一个大难题。

经费不够,大家还可以厚着脸皮去凑钱,去分饰几角。但是技术不够,就只能通过无数次地摸爬打滚,默默吸取经验而来。像抛绣球之类的场景拍上几条就可以过,若是拍打斗动作戏就会变得很艰难。

吊威亚这种技术在内陆还远不成熟,所以剧组特地到香港取经观摩,为了不能耽误别人的进度,西游记的幕后人员只能就近看港片导演如何拍摄,打斗戏拍完了也就只能回来,不会有第二遍可看。

吊威亚的技术也只学了个半桶水,摸着石头过河,这些腾云驾雾的飞天戏都是演员亲身上阵,更没有现在的替身!

技术人员“学艺不精”,每个打斗片段就只能由演员多次尝试,多次摔倒才磨出来。尤其是承担大部分打斗戏的章金莱先生,更是摔伤多次;若是伤得不严重,为了不耽误拍戏进度,常常会带伤拍摄。

由于设备落后,常常为了拍摄动态场景,需要人拿着摄像机随着动作转。

比如在拍打黄袍怪的时候,摄影师拿着机子拍摄兔子的奔跑,由于手不稳,又是移动的状态,奔跑的兔子就拍成一串模糊的马赛克。

所以说,一部经典能够经久不衰,30年仍被大众喜爱,其中必定凝聚了导演,剧本还有演员,幕后人员的共同努力,演员是服务于剧本形象,而不是为了演员改剧本,本末倒置,如今的影视剧往往雷声大,雨点小,即便特效乱花眼,也吸引不了观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