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清江浦区基础教育项目
文件格式:jpg
文件大小:434.67KB
项目名称:淮安清江浦区基础教育项目
位置:淮安
设计公司: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现代化教学模式也日趋成熟,它不断推动滞后的建筑设计理论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催生出更加贴合现代化教学模式的现代小学校园设计。本项目聚焦老城区重生的重要地段,面临城市用地紧张、邻里生活流失、自然互动消亡等问题,我们提出“童年在校园中穿行”的构想,以适应现代化教育的时代背景,通过创新的操作手法,回应项目用地高度集约的规划条件,为儿童创造更多的活动空间。2016年,淮安市老城规划更新,中心两区合并成立清江浦区,并于钵池山公园北侧设立水渡口中心商务区及淮安高端住宅板块。区域空间密度加剧、人口膨胀迅速、学位需求扩增,本项目应运而生。根据业主要求,校园设定9轨54个班级,配建63个普通教室(含机动教室)、若干专业教室、行政办公用房、图书馆、500座餐厅,500座报告厅、300m田径场、两片篮球场、地下车库等,总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容积率约为1.2,远高于江苏省规定的合理小学容积率0.8的要求。综合不规则地形的约束、高容积率的用地条件、校园设计规范的限制,我们设计出布局更高效的校园综合体。
300m操场只能南北向布置于场地东侧,建筑功能空间则以围合之势集中于场地西侧:首先布置行政楼与科学实验楼平行于南侧支六路,通过两层连廊限定校园主入口,普通教室分三块布置于场地北侧,并旋转一定角度,使得庭院以开敞的姿态面向操场东侧的城市。其次,年级组办公则作为服务功能,结合交通,以南北走向链接行政楼、科学实验楼与普通教室。最后体育馆嵌入科学实验楼东端起头,餐厅厨房压住普通教室东北角收尾,利用水平连廊和垂直楼梯作为骨架,设计将所有教学空间复合为一个全天候的校园综合体,呈现流体的建筑形态。原本边界分明的功能空间编织交错,屋顶、平台、走廊、室内的界限逐渐模糊,儿童学习和游戏的空间多出了无限可能。顺应链接之势,主立面以木纹铝板勾勒出水平窗洞,通高的室外平台打断水平窗洞,营造长长短短的韵律和节奏;连续的敞廊栏板设计多个15m长的花坛以及6m长的栏杆,打破过长的交通空间带来的压抑感受,也为校园增添了生动活泼的氛围。建筑的创新往往得益于科技的进步,垂直交通的介入助力建筑高度不断突破,一如地块周边密布的百米高层。然而城市用地紧张导致建筑的过度垂直生长,最终疏远了人们与地面的距离。
通过归纳和梳理,笔者将小学主要的功能空间分为两类,一类是日常使用的单元式功能空间——普通教室、专业教室、行政办公等;另一类是特定使用的集中式功能空间——图书馆、合班教室、音乐教室、体育馆、报告厅、餐厅等。在本项目设计中,由于用地有限,集中式功能无法获得足够的空间独立布置,因此我们倒置校园两大功能类型,将集中式功能与地面结合,图书馆、音乐教室、报告厅、餐厅等功能分散布置于底层,支撑起单元式功能整合的完整教学体量,营造悬浮之态。校园以米白色质感涂料作为整体基调,底层辅助功能采用深灰色质感涂料达到消隐的效果,来强调上部体量的漂浮感;底层集中功能利用大虚大实的设计语言跳脱出来,报告厅和音乐教室饰以木纹铝板,以近人尺度与儿童互动,餐厅的东立面设计通长落地窗,视线越过柱廊限定的檐下空间,跟随操场上的小伙伴一起奔跑。倒置功能空间,一方面回应了高密度地块的设计难点,提高了多样功能空间之间的易达性,另一方面为儿童释放了大量的地面活动空间,把在地奔跑的权利还给儿童,让他们可以仰望星空,拥抱大地。
西方传统绘画讲究透视和视点,画作仅表现一个空间;二十世纪初,立体主义艺术流派的兴起打破了绘画手法的定式,追求碎裂、解构、重组,顺应人们在连续时间和空间里认知事物的习惯,并推动了建筑学理论的发展。柯林罗和罗伯特斯拉茨基于1964年发表《透明性》,提出了“物理透明性”与“现象透明性”的概念。物理透明性表现在材质的透明度,视线可以穿越;而现象透明性正是来源于立体主义,指一系列空间相互遮挡相互渗透,却又能被完整感知的现象。基于《透明性》,本项目设计出电影长镜头式的空间体验路线:驻足合班教室旁的通道,眼前是去往报告厅舞台表演的敞廊,敞廊前是做课间操的开阔广场,抬头可见踢毽子比赛的报告厅屋顶平台;穿越广场,是报告厅入口逐级升起的下沉小剧场,可以围绕多排圆柱捉迷藏的架空层,和架空层外水池边写生的景观水院;水院尽头布置了田径场和篮球场,还有跑向室内篮球馆的大台阶;沿着田径场的楼梯走上二层的看台,视线穿过餐厅采光天窗的架空平台,又见踢毽子比赛。如同电影的长镜头一样,脚步不断前进,故事不停发生,空间无限流动。
校门上方连廊的木色格栅和彩色玻璃借景城市;山墙面的“思”“学”“知”“行”四个大字,都在阳光的投射下,呈现出丰富的光影效果;饮水处不同暖色的洞口则是看到了多彩的未来。得益于倒置的功能布局,营造出多样的近地活动空间;细节的设计,材料的选择,又强化了多重空间的互相渗透。在定格画面里,这些空间以一面或一角客观存在,但在儿童奔跑的连续时间里,空间却主观介入,解构重组,展现全貌,叙述着空间的透明性。本项目设计利用高效集约的总体布局来应对狭小异形的用地,在各类条件及规范的限制下获取高容积率的建设规模,并由此触发了“归还儿童在地奔跑的权利”的设计初衷,通过倒置使用功能,释放大量近地活动场地;利用服务功能链接主要体量,将校园正空间复合为校园综合体,将校园负空间拓展为流动的交往流线,完成了童年在校园中自由穿行的构想。
淮安清江浦区基础教育项目外部实景图
淮安清江浦区基础教育项目外部实景图
淮安清江浦区基础教育项目外部实景图
淮安清江浦区基础教育项目外部实景图
淮安清江浦区基础教育项目外部实景图
淮安清江浦区基础教育项目外部实景图
淮安清江浦区基础教育项目外部实景图
淮安清江浦区基础教育项目外部实景图
淮安清江浦区基础教育项目外部实景图
淮安清江浦区基础教育项目外部实景图
淮安清江浦区基础教育项目内部实景图
淮安清江浦区基础教育项目平面图
淮安清江浦区基础教育项目平面图
淮安清江浦区基础教育项目平面图
淮安清江浦区基础教育项目平面图
淮安清江浦区基础教育项目平面图
淮安清江浦区基础教育项目剖面图
淮安清江浦区基础教育项目剖面图
淮安清江浦区基础教育项目立面图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