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意拳12把劲

一把劲意:恨天无把(塌天落)  原文:  凝神意,拽天环;  力碑塌,一瞬间;  手落声,随意领;  雷骤降,躲身难。  注释:此把意劲方向为由上而下故又称落劲。发力意象与苍天争气概,惟恨苍天无法装上把手。若有把手,此力一发定可把偌大的青天拽落于脚下。也可想象头顶有粗大横枝,我单手或双手攀附其上,猛然全身发力将巨枝拽断。发这把力时往往气以雷声相佐,轰然一声意到、气到、力到。鹰捉把、乌牛摆头、一头碎碑、鹞子栽膀等拳架,皆蕴此劲意。训练时,意领气,气催声,周身用力,折腰甩膀,势猛劲足,技击应用中神勇无比,使对手有霹雳击顶天塌而下之感。   二把劲意:恨地无环(地翻天)  原文:  心头燃,发冲冠;  内动随,似箭躜;  力贯筋,梢拨起;  灵心恨,地生环。  注释:此把劲意方向是由下而上为钻把之意,又称起把。它的发力意象是与地心争力,犹昔日楚霸王恨地无环,若有环可将大地一提而起拋于天际。横拳卷地风、提手钻拳、虎扑、冲天炮等势均含此劲意。以上二把为?的力。此把意锻炼拳动钻打时的爆发力,我拳架从低就身,突然长身而起,单拳(双拳)紧握好如同大地有环我已抓紧一般,猛然发力,似要将大地扯起掷向空中。久习之威力非同小可,应敌而用时,使对手有突遭山崩地裂之感。要领为内动外随,气随声发,蹬腿展腰,周身齐运。  三把劲意:火烧身  原文:  交贵意,火烧身;  势崩翻,籍灵根;  意动如,拳似炮;  心合气,力通神。  注释:此把劲意为盘拳练艺时心胸虚灵,内不?力,外不露形,于无形中突然发动,四梢劲起,内动外随,有如肤?火星,梦中惊醒,滚油滴水,硬弓断弦一般,灵动无比,速猛异常。主练人的敏捷反应能力以及增强人应敌的灵敏度,交手时击其不意,趁其不备,全在敌人的意料之外。要以意领气,以气催声,声助拳威,动作在一瞬间完成。  四把劲意:一头碎碑、曲断中节  原文:  抖擞神,两臂伸;  擎碑过,顶千钧;  凌空搠,神功显;  土齐腰,四尺深。  注释:此把劲意曲断中节功法为身体直立,两手高举,意想两手将一块重千斤的石碑举过头顶,竭尽全力将它向地下搠去,把大石碑直插入土中一般。此把劲意主练人的中节劲,腰、胯、膝、肘弯部之劲。该部发力必须脆快而富有弹性,在发力的一瞬间如巨风卷大树,突然树从中折断一般。这一把劲力如压弹簧一样,是折?力,此劲意是在练罩打的整劲与恨天无把有相同之处,不同处在于恨天无把打的是堕意,而曲断中节打的是甩意,两功对中节劲都要求很高。手领头,腰送力向下猛击,十字劲随意气而击,神勇无比。此劲意任何拳式中均有,是心意拳中不可缺少的一把劲意。中节劲如不利则根梢无法贯通,势必出现局部用力而发不出整劲,我派另有曲断中节之内劲练法,另外有一单把名叫一头碎碑。  五把劲意:拉锚断绳  原文:  虎归窝,尾作头;  臂尖打,艺难求;  拉锚断,缆疾意;  前后崩,神鬼愁。  注释:此把劲意之意像是向上拉起沉重的船锚时绳突然中断,我身失去重心,迅速向后跌出,这是一把前后的劲。两力相争,锚绳弓断故又称崩劲。我脉有一单把拉锚断绳,发力时意如身缠数道绳索,我身突然一震将绳全部崩断,拳往前走,背往后挣。此功灵动无比,速猛异常,用于对后偷袭之故,虽向后击打,但不移重心,却根稳势正,力不出尖,意体齐动。  六把劲意:翻弓断弦  原文:  随应变,手足合;  打折弓,死反活;  肚里锤,崩炸意;  秘诀全,背负锅。  注释:此把劲意之意象为力士强拉硬弓,满弓之弦,突然裂断,向两头翻去,弓背弹开伸直,快速异常,疾如闪电。功法要领松腰坐胯,突背凹腹,背部像一张紧弦变弓,发动时腰部突然送力。展腰放背,送拳时肘与足犹被绳索系住突然发力,手身足均向不同方向发力,而使绳索挣断,我之力由下由后向前反出。此把劲意在每拳每式中均有出现,远打穿心箭,近打反弓弦。心意门为短打拳,重在贴身短打,最擅长寸近短打,有打人如亲嘴之说。静如山岳,动则崩翻,拳打三节不见形,如见形影不为能。此功突发性极强,劲短力争,使敌防不胜防。  七把劲意:勒马停风  原文:  勒马停,艺一把;  马跌蹄,落崖剎;  烈马勒,不向前;  不出尖,人已翻。  注释:此把劲意有如一骑手骑一匹烈马冲上悬崖,在烈马要失前蹄落入悬崖的一瞬间,猛然将马勒住。情景壮烈惊险,激昂之态似乎已突破拳架之囿,而上升到精神鼓荡之境界。此意劲有向前撞之力,如同急剎车一般,练时有向前撞、向后向下的复合多方之力。  八把劲意:横开三簧锁  原文:  巨锁悬,视等闲;  强开硬,打意先;  三节并,无遮拦;  陡起神,威破险。  注释:此把劲意犹如面前有一把三簧巨锁(古代一种有三道簧的巨锁,坚固无比),悬于门上,我欲破门而进,凝神聚气,硬打硬进,?踩中门,手足齐到。要求心勇劲猛,倾全身之力合身撞击,用满力将锁一举击碎。有勇猛进击,快速果断,不留余力,全力以赴,无坚不摧,勇不可挡之气势。拳经云:打人如走路,看人如蒿草,静如山岳,动则崩翻,绝不因对手高大而萎缩不前,要有浑身是胆,勇往直前的精神。我脉有一单把名横开三簧锁。  九把劲意:迎面铁臂  原文:  功胆壮,意逍遥;  气充盈,贯四梢;  近体搏,勿畏强;  迎门踩,人难逃。  注释:此把劲意练时如同自己面前有一堵高大的墙壁,我周身力气急运,趋身上步,毫不犹豫和身扑击,意欲破墙而入,如同洪水决堤,浑身齐到,势不可挡。技击时不管对方多幺高大,我视敌为蒿草般不堪一击。我心勇劲猛,无丝毫担懮畏缩,猛虎扑羊,意、气、力相合,七星并用,足踩中门夺人地位,浑身齐到,才为该把之劲意。  十把劲意:百枝上风摇  原文:  顾打难,不露形;  刚柔济,意从容;  拳领化,随来势;  借意纤,枝舞动。  注释:此把劲意为自己如同一棵大树,大风袭来,树枝随风自然摆动。技击中面对敌人的攻势,我心神不惊不慌,身手不乱,顺其来势或手身将敌化去。练时要求内意高度集中,两眼向前看要有神,静不见其动,相机而动,随高打高,随低打低,灵活多变,顾打不分,能体现出自己的反应能力及身之化劲之巧。  十一把劲意:?抱顽石  原文:  动静明,来望高;  升起落,势如涛;  扑勇似,攫食虎;  敛?灵,窥鼠猫。  注释:此把劲意意如我两手从地下抱起重千斤的巨石,闸住丹田,犹如弯弓到极点,弓弦将断未断之时,然后猛力外扔,意将巨石推出数丈开外,旋即飞身上前,复将石捧起扔出。此把劲意为锻炼内劲之法,而起劲路则?重于抖动,劲在左足,后撤于右足,并拢时足跖须出劲,惊地后收。同时抖身而起,肩、腰、胯、膝齐向左拧劲,才能抖动心劲,此为该把劲意之真传。常练此把劲意,能练出上下肢的配合,动作快速协调,力整劲足,下盘稳固有力,步伐轻灵疾快,两臂力大无比。技击时虽离敌丈远,忽然而至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身形迅疾灵动,出手猛烈似火炮,令敌无所防备。要领为打要远、气要催、疾如风、快如箭、打倒人还嫌慢。  十二把劲意:雷声  原文:  蛰龙起,迅电鸣;  虎啸林,百兽惊;  气意疾,雷贯耳;  先声慑,胆助成。  注释:其要领为声随手发,手随声落,气自丹田生,以意领气,以气催声,随发噫声,声如速雷,响亮短粗,令敌有霹雳击顶之感。拳经云:肺动阵雷声,四梢要齐才内内劲出,敌无不摧,敌未中拳心已惊,其意已乱手足无措,斗志全无与惊慌之中我疾步进身击敌。久习此功能锻炼丹田内劲,气足宏亮,脏腑坚实,声助拳威,配合拳式发招时速猛有力,即可使拳技突增,又可练肺脏,调和气血,使心安息静,身体爽快,为我河南一脉所独有。需要说明,以上这些发力的意象均不是单一存在的,它们是相互渗透或同时共存,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态势。练时自己要以心神灵勇,劲整力猛、攻防有效、进退有法为宗,揣其理,度其情,融汇贯通,加之勤学苦练,勇于实战,持之以恒,自然能够体会到其中的精华,得之无穷韵味编辑同志:  您好!  我们师兄弟三人跟 桂亭老师学习形意拳术有年,特别是朱凤礼师兄(78岁),他跟 师学形意是在1935年,在南京国府东街92号。我和陈云从二人是在1947年,在南京城隍庙内学的。尔后,我们经常往返上海,追随 师在上海人民公园内继续学至多年。而今,我们将大师兄在 师家所抄本(年久破碎,整理很有难度)整理出来,这些资料对后学形意拳的朋友大有裨益。现代人不知形意拳术中有炼丹术,故将以往老前辈难得的好资料奉献给后学,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吴澹、朱凤礼、陈云从  2003年6月16日  郭云深(1855~1932年),河北深县马庄人,河北派形意拳高手,尤善崩拳,以“半步崩拳打天下”之美誉名震海内,其原因即功力深厚,技艺精纯。形意拳学引用道、释、儒诸家观念于一体。郭云深先生形意拳大要有:“三理”、“三功”、“三法”的理法大要如下:  一、三层道理:1.练精化气;2.练气化神;3.练神还虚(练之以变化人的气质,复其本然之真,即返本复初)。  二、三步功夫:1.易骨:练之以筑其基,以壮其体,骨坚如铁石,而威严状似泰山。2.易筋:练之以腾其膜,以长其筋(俗云:筋长力大),其内劲纵横联络,生长而无穷。3.洗髓:练之以清虚其内,以轻松其体。内中清虚之象。神气运用,圆活无滞。身体动转,其轻如羽(拳经云“三回九转是一式”即为此意)。  三、三种练法:1.明劲:练之以规矩不可易。身体动转要和顺,而不可乖戾。手足起落要整齐,而不可散乱。拳经云“方者以正其中”即此意也。2.暗劲:练之神气要舒展而不可拘,运用圆通活泼而不可滞(拳经云“圆者,以应其外”即为此意)。3.化劲:练之周身四肢动转,起落进退,皆不可着力,专以神意运用。虽是神意运用,惟形式规矩仍如前二种,不可更改。虽然周身动转不着力,也不能完全不着力,总在神意贯通(拳经云“三回九转是一式”也即是此意义)。下面说劲:  第一,明劲:明劲即拳中的刚劲。易骨即炼精化气之道。因人身中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不合,体质不坚,故发明其道。大凡人之初生,性无不善,体无不健,根无不固,纯是先天。以后知识一开,灵窍一闭,先后天不合,阴阳不交,皆是后天血气用事。故血气盛行,正气衰弱,以致身体筋骨不能健壮。故昔日达摩大师传下易筋、洗髓二经,习之以强壮人之身体,还其人之初生本来面目。后宋岳武穆扩充二经之义,作为三经:易骨、易筋、洗髓。将三经又制成拳术,发明此经道理之用。拳经云:“静为本体,动为作用。”与古之五禽戏、八段锦练法有体而无用不同。因拳术有无穷之妙用,故先有易骨、易筋,洗髓,阴阳混成,刚柔悉化,所以有其虚空灵通之全体,方有神化不测之妙用。故因此拳是内外一气,动静一源,体用一道,所以静为本体,动为作用。因人为一小天地,无不与天地之理相合。人之一身既与天地道理相合,身体虚弱、刚戾之气岂能不易?故更易之道,弱者易之强,柔者易之刚,悖者易之和。所以三经皆是变化人之气质,以复其初。易骨是拳中之明劲,练精化气之道,将人身中散乱之气,收纳于下丹田之内,不偏不倚,和而不流。用“九要”之规模锻炼,至六阳纯全,刚健之至,即拳中上下相连,手足相顾,内外如一。至此拳中明劲之功尽,易骨之劲全,练精化气之功亦毕。  第二,暗劲:暗劲为拳中之柔劲(柔劲与软不同,软无力,柔非无力也。),即练气化神、易筋之道。先练明劲,而后练暗劲,即丹道小周天止火,再用大周天功夫之意。明劲停手,即指小周天沐浴,暗劲手足停而未停,即大周天四正沐浴。拳中所用之劲,是将形气神(神即意)合住,两手往后用力拉回(内含缩力),其意如拔钢丝,两手前后用劲,左手往前推、右手往回拉,或右手往前推、左手往回拉,其意如撕丝棉,又如两手拉硬弓,有用力徐徐拉开之意。两手或右手往外翻横,左手往里裹劲;或左手往外翻横,右手往里裹劲,如同练鼍形的两手,或如练连环掌的包裹拳。拳经云:“裹者,如包裹之不露。”两手往前推劲,如同推有轮之重物,有往前推不动之意,又似有推动而不动之意。两足用力,前足落地时,足跟先着地,不可有声,然后再全脚掌着地。所用之劲,如同手往前、往下按物一般。后足用力蹬劲,如同迈大步过水沟之意。拳经云:“脚打采意不落空(指前足),消息全凭后脚蹬(指后足)。”“马有蹄之功。”皆是言两足之意。两足进退、明劲、暗劲两段步法相同,惟是明劲则有声,暗劲则无声。  第三,化劲:化劲即练神还虚,亦指洗髓之功夫,是将暗劲练到至柔至顺,即暗劲之终。丹经云:“阴阳混成,刚柔悉化,谓之丹熟。”柔劲之终,是化劲之始。所以再加向上功夫,用练神还虚,至形神俱杳,与道合真。以至于无声无息,谓之脱丹。拳经谓之:“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是谓之化劲。练神还虚,洗髓之工完毕。化劲与练划劲不同。明劲、暗劲,亦皆有划劲。划劲是两手出入起落俱短,亦谓之短劲,如同手往墙上抓去往下一划,手仍回到自己身上来,故谓之划劲。化劲与前两步功夫之形式无异,惟所用之劲不同。拳经云“三回九转是一式”即是此意。三回,即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即明劲、暗劲、化劲。三回者,明暗化劲是一式。九转者,九转纯阳也,化至虚无,还于纯阳,即是此理。所练之时,将手足动作,顺其前两步之形式,皆不要用力。但并非顽空不用力,周身内外,全用真意运用。手足动作所用之劲,有而若无,实而若虚,腹内之气,所用亦不着意。亦非不着意,意在积蓄虚灵之神。呼吸似有似无。与丹道工夫,阳生至足,采取归炉,封固停息。沐浴之时。呼吸相同,因此,似有而无,皆是真息,是一神之妙用。庄子云“真人之呼吸以踵”即是此意,而非闭气。用心修炼不要间断,练到至虚,身无其身,心无其心。方是形神俱妙,与道合真之境。以后练虚合道,能至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无入而不自得,无往而不得其道。拳经云:“固灵根而动心者,武艺也;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所以形意拳术可与丹道合而为一。形意拳三体式单重与双重之说  郭云深先生说:形意拳起点三体式,两足要单重,不可双重。单重者,非一足着地、一足悬起,不过前足可虚可实,着重在于后足。以后练各形式亦有双重之式。虽然是双重之式,也不离单重之重心,以至极高、极俯、极矮、极仰之形式,也总不离三体式单重之中心。故三体式为万形基础。三体式单重者,得其中和之起点,动作灵活,形式一气,无有间断。双重三体式者,形式沉重,力气极大。只是阴阳不分,乾坤不辨,奇偶不显,刚柔不判,虚实不明,内开外合不清,进退起落动作不灵活,所以形意拳三体式不得其单重之中和。先后天亦不交,刚多柔少,失却中和,道理亦不明,变化亦不通。自被血气所拘,拙劲所捆,此皆是被三体式双重所拘。若得单重三体式中和之道理,以后行之,无论单重、双重,各形之式,无可无不可。  形意拳术之道,练之极易亦极难(好学难精)。易者,是拳术之形式至易至简,而不繁乱。其拳术之始终动作运用,皆人之所不虑而知,不学而能。周身动作运用,亦皆平常之理。惟人之未学时,手足动作运用无有规矩,而不能整齐。所教授者,不过将人之不虑而知、不学而能、平常所运用之形式入于规矩之中,四肢动作而不散乱。果练之有恒,而不间断,可以至于至善。若到至善处,诸形之运用无不合道,以他人观之,有一动一静、一言一默之运用,奥妙不测之神气。然而自己并不知其善于拳术。因动作运用,皆是平常道理,无强人之所难,所以拳术练之极易。中庸云:“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难者,是练者厌其拳之形式简单,而不良于观,以致半途而废者有之;或是练者恶其道理平常,而无有奇妙之法则,自己专好刚劲之气,身外又务奇异之形,故终身练之而不能得着形意拳术中和之道。因此好高骛远,看理偏僻,所以拳术之道理得之甚难。中庸云“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即此意义。  形意拳丹道大概  形意拳术之道无他,神气二者而已。丹道始终全仗呼吸,起初大小周天以及还虚之功者,皆是呼吸之变化。拳术之道亦然,惟有锻炼形体与筋骨之功。丹道是静中求动,动极而复静;拳术是动中求静,静极而复动。其初练之似异,以至还虚则同。形意拳经云:“固灵根而动心者,敌将也;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注:灵根即为丹田)。”所以形意拳之道,即丹道之学。丹道有三易: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拳术亦有三易:易骨、易筋、洗髓。三易即拳中明劲、暗劲、化劲,练至“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亦与丹道炼虚合道相合。丹道有最初还虚之功,以至虚极静笃之时,下元真阳发动,即速回光返照,“凝神入气穴 ”,息息归根。神气未交之时,存神用息,绵绵若存,念兹在兹,此武火之谓。至神气已交,又当忘息,以致采取归炉、封固、停息、沐浴、起火、进退、升降归根。俟动而复炼,炼至不动,为限数,足满,止火,谓之“坎离交媾”,此为小周天。以至大周天之工,无非自无而生有,由微而至著,由小而至大,由虚而积累,皆呼吸火候之变化。文武刚柔,随时消息,此皆是顺中用逆,逆中行顺,用其无过无不及,中和之道也。此不过略言丹道之概。丹道与拳术并行不悖,故形意拳术非粗率之武艺。余恐后来练形意拳术之人只用其后天血气之力,不知有先天真阳之气,故说明形意拳术之道,只此神气二者而已。故此略言此丹道之大概也。

五行拳被称作形意拳的母拳,如果把它喻作形意拳入门的一道门槛,对研习者来说,这个门槛是很高的。学不好五行拳,再往下描摹多少东西终究事倍功半。为此,初学形意拳的朋友需要打好这个基础,就是已经入了门的人也要重视不断加强这个基础训练,温故知新。本文本着练形意拳要做到眼前“有人似无人,无人似有人”,的理念,讲技击原理和用法在所难免,不是教人如何打架,而是体现学形意拳要“诚于内而形于外”的要求。由于师承不同,动作姿势有差异。所以这里不注重讲求套路姿势,主要说说动作“形与意”的关系。

一、概念

什么是五行拳?老谱上说:

第一曰劈 其形似斧 五行属金 五脏健肺

第二曰崩 其形似箭 五行属木 五脏舒肝

第三曰钻 其形似闪 五行属水 五脏补肾

第四曰礮 其形似炮 五行属火 五脏养心

第五曰横 其形似弹 五行属土 五脏壮脾

以上寥寥数语道明了五行拳是什么,并从体用结合中阐明“诚于内,形于外”,内、外五行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二、注释

1.劈拳 斧子由斧头和柄组成,斧头较沉重,刃部锋利,柄可单手或双手掌握,在抬举和下抡过程中,斧头迅速划过肢体和柄形成一个近似弧形的半径,用来劈砍东西。劈拳就要比做斧子做工情形的功法,既可加强肺部锻炼,又是形意拳主要招法。用斧子砍东西,要集中全力于手中的斧头,而不是单靠手臂的动作。所以练劈拳全身要一动无不动,从腿后蹬、脚前趟、肩、胯与腰的束展融成一股劲,把自己扔出去(脚要过人)。感觉全身像一把飞扬的斧子,砸在对方身上(身要欺人),前手与肘尖之间当做斧子刃部,视双方体位和距离,选用手、前臂、肘用力劈斫(劲要打透),才能神形兼备。

主要动作说明:

(1) 三体式:动作要领大家都知道,但一摆姿势就五花八门。这里既有传承风格问题,也有流传中的谬误。主要体现在一些腿的痼癖动作。一是开步过大或偏小,一般要求在站立姿势基础上,跪后腿,两脚距离正好是小腿长度 为宜。过大过小都不利于技击需要。二是敞裆。毛病是后腿膝盖外撇,后脚横的厉害。正确姿势后脚与前脚夹角不能超过45度,后腿膝盖内合下沉。前腿胯弯处要内敛不能挺,膝一定有前顶内掩之意。这是破对方用腿攻击的形与意。三是两脚编花,失去稳定性。正确姿势是沿后脚与前脚内侧画一条线,两脚不过此线。还有一个问题也挺普遍,形意两腿担负身体的重量有三七、四六之说,但有的人身体重心主要放到后腿后,上身随之也偏向后腿,上身不周正,从正面看身体是向左或右歪的。老辈子穿对襟衣服,练形意也好,练八卦掌也好,讲究纽扣中线落于两脚之间的连线上,不失重心,所以三体式的重心应落两脚内侧间的连线上。

(2)前手抓捋回落。这个动作的意念也不在一只手的动作上,而是在全身,前手在后手的助力下,形成钩杆之状,身体微妙的向下向后松沉,整体力量通过搭在对手身上的两只手臂(强调手臂的摩擦力)传递过去,对手会感到一抖,尤其头会瞬间失去颈的支撑,这一抖很危险,轻者头晕,重者颈椎、腰椎受损。多数人出手后都禁不住这一挂,身体前扑,正中劈拳第二动陷阱。也有的直接倒下去,是形意拳的出手不见形。这个动作的力量来自于身体的弹抖而不是手臂,这是要认真体会的。常见一些人做这个动作时,上身挺得死死的,一只手在哪里抓,难以用到操手中去。

(3)前手抓捋至胸腹前起钻。这个动作是上个动作的分解连续动作,身体一沉就如弹簧又舒展开来,前脚外掰趋出一小步,以后腿不直能蹬上力为限,身体成小弓步。前脚视与对方距离,可跺踩,也可闯入中门或边门,内含多种腿法膝法脚法。同时,前臂贴胸从口送出,沉肩坠肘,臂外旋,小指拳眼向上,拳向对手咽喉而去。这是形意拳的经典动作。把自己的意念集中到前臂两侧,产生防就是打,打就是防的外门或内门进攻的招法,起钻落翻,出横不见横,对方来手被我高速旋转的前臂化开的同时,拳已打到对手头颈部,是攻防一体的“惊取”手法。

(4)打劈拳。蹬后腿,迅速前进至前腿内侧处稍停顿,为全身射出寻找方向,并使身体重心移过前脚,然后趟出。这是形成整劲的重要环节。与此同时后手沿前臂上钻,要领同上,至两手交叠时以肩关节为轴,把前臂和手劈出,另一手落翻。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是腿下无活干,后腿蹬地时不注意掌握身体重心度过前脚的时机,身体无前冲劲,不是趟出而是迈出,而且步子太小,不知腿膝之坚、践的作用。蹬后腿时膝盖应有意沉降,把驱动身体前进动力引向前方,否则容易产生向上蹬力,被身体重量消减掉,身法就慢了。手上主要问题是只注重劈出之手,回挂之手无力,甚至只用一只手前推,无劈拳韵味。

(5)跟后腿,重新调整成动作相同,姿势相反的三体式。定式劈拳就不跟后腿了。

打劈拳当然追求速度,但形意拳作为短拳主要靠在有效距离内的发力,看起来有时身体动作速度、幅度都不大,但确有打人如薅草,打人必打倒的效果。

2.崩拳 崩拳被前辈喻为离弦之箭簇。强弓硬弩放出的箭(弩放出去的矢),瞄直线、走捷径,既有速度,又锐利,以极强的侵彻力洞穿目标。当然,真正的箭射出之后会依抛物线飞行,而且在侧风的作用下,尾翼会使箭枝产生“迎风偏”,在崩拳概念上不考虑这些因素。就讲全身如箭,直出直入,要有速度,锐不可当。否则,就没了崩拳的神韵。这与劈拳从口出,上钻、落翻,走弧形轨迹就不一样了。

动作要点:

(1)单练时以三体式起始。要领同前文“劈拳”中所讲。下文有出现三体式均如此,不再累述。

(2)半步崩拳,即后脚蹬,前脚进,后脚跟。或前脚蹬,后脚退,前脚再退。总之在外形上都是两只腿相互追逐,后脚不超过前脚,归原来三体式姿势,只是两脚间距适当变小了。最常用的是把这两种步法结合起来,如:对方攻来,我稍退后腿,撤前脚,但马上又蹬后腿进前脚,打半步崩拳。保持这种只动半步的步伐,就是要取得“一寸为先”优势(比对手动的晚,却能早到、早撤一点点的距离优势)。前脚离对手最近,无论进、退(老话叫顾、打),以最快的速度移动前脚,形成走“半步”是最佳方案。走整步的也有用,此处不多讲。

(3)腿脚、腰身、手臂的配合。

关于腿脚,讲究“消息全凭后腿蹬”,打崩拳时后腿是主发动机,关于这一点,听师父讲过孙禄堂和尚云祥在天津时的一些情况,二人个头都不算高,但后腿一蹬,“前腿如犁地,后腿如推车”,催动身体前进的距离是超过常人想象的,这是产生箭之洞穿力的基础。所以,老人们特别重视要求弟子们在这一步上下功夫。因此,练崩拳容易出现的第一个问题是步伐小,身体缺乏前冲力。

关于腰身,要形象化思维一下。端盆水,由于水的晃动,在盆子外形没有变化的情况下,端盆的手会感到一股力量的冲腾,这是对内劲的肤浅和粗俗的类比。上身配合腿的动作,从颈椎、腰椎到骨盆的肌肉群有一束一展的动作,此时从前后看,是命门吸丹田、又顶丹田的动作,一收缩、一放纵,产生了一盆水通过晃动蓄能的效果,感到自己的头、胸、腹、腿一起在瞬间射向前方,崩拳的感觉就有了。否则,上身没蓄劲的意识,只会成为腿的负荷,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增加劲力,有人使劲侧身把拳送出去,是长拳的身法,用于形意拳则谬矣。

至于手臂就好说了,只要肩、肘、手放松,不要较劲,尤其是拳在没接触对方时,不要握紧,一握紧,整个胳膊都会紧张,出手动作就慢了,然后等全身发力的瞬间将手臂推出去,确切的说是丹田力弹出去的,肘下垂,臂忌直(直,则力绝),拳面微垂(平,则腕、肘部受反作用力易损),成点穴拳状。有的人打拳时有向后引臂动作,出拳暴露了意图,劲也不脆,应克服。拳打一阴反一阳,另一只手同样有钩杆之意配合。发完力马上放松,不能绷劲,授人以柄。

(4) 关于狸猫上树。崩拳里的狸猫上树是形意拳少有的明腿之一,叫起脚望膝,起膝望怀,意思是此动作膝脚并用。根据情况,比如用脚时,脚的攻击目标是在膝的周围,用膝时,膝的攻击目标是腹部周围(含裆和胯弯)。由于注重表演的因素,现在狸猫上树的动作越做越夸张,有的快赶上长拳的起高腿了,是形意拳的异化,我们还是保持原汁原味吧。狸猫上树使用的诀窍是自己手脚齐出,手上云挂、截击、锁拿……脚下跺、踩、蹬、踹、顶……,最忌在较远距离(手够不着对方)单起腿。练时叫狸猫倒上树,一是作为回身式。二是蕴藏无限杀机,一扣步,转到对手身侧或身后起腿,都是实战妙招。

在说崩拳时,在这里斗胆质疑一个流传非常广泛的说法,即打形意拳时,是身体追手,节节相随(《逝去的武林》中也有此说),这是不科学的。手在前虚置,再给手补劲,武术中的寸劲等发力方法大体如此,但这不是追,是催,就是常讲的腿摧胯、胯催腰、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手只要动就得给劲,无力之手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靠后追上来的劲,拳理不通。打崩拳是弓背和弓弦赋予箭簇的原始能量,靠追着给劲不现实。太极拳推手有长、短劲,长劲也不是追。况且形意拳是快拳,讲究像茶壶碰茶碗,讲究干巴利落脆呢。

3.钻拳 “天一生水”,钻拳在五行中就属水。水本无形,不可捉摸。自古以来汉字中“水”的写法笔画勾曲,蕴涵着水的特性。有许多文人墨客写水,最著名的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写水的温柔美丽;“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水的委婉迷离;“天门中断楚门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则写水的奔流不息;“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朝天”则写水如脱缰野马,放纵不羁。所以钻拳打起来既有婀娜多姿之态,又寓堤垮岸崩之患。尤其先辈的一句“钻拳其形似闪”,实乃点睛之笔,把钻拳的“变”形容得淋漓尽致。

钻拳的动作很简练,如何体现水的特点呢?形意拳不属象形拳,不同于象形拳要求学什么要惟妙惟肖。形意拳是象形取意,“形”,即来自于形象化的思维,也依赖于逻辑化的思维。所以形意拳的“意”很深刻,是提炼了自然界事物的精义,才形成“诚于内,而形于外”的独特拳理,以及与其他拳种的不同风格。五行拳就是依据这个原理,参照阴阳五行学说,通过意识修养指导武艺训练,使天、地、人三才合一 。

说动作要点前,还是强调钻拳是全身整体动作,即全身是“水”,不要认为“水相”只体现在手臂的动作上,一般手臂只是波峰浪底,实际全身各处都可成为风口浪尖。

(1)从动作上讲,钻拳的形体动作除手臂以外,腰身与腿脚与劈拳相像。分解动作是:在三体式基础上,前手在肘、肩、及全身微妙的后收、下沉的合力带动下,贴肋外旋回收,动作不能太大,最多肘到脐之侧,拳心(我们学的是变成掌心)向上,小指朝上,手指尖与鼻尖、脚尖齐,形成沉肩坠肘的姿势。此时后手和双脚未动。接着,蹬后腿(蹬到弯曲状),前脚外摆向前跨一小步,身体略前倾,成小弓步。与此同时,回收的前臂又随全身合力穿出,但臂不能伸直,保持沉肩墜肘,小指上翻之形,此时穿出之手可是拳亦可是掌。李存义传给我们这支是掌,取八卦掌里的“白蛇吐信”势。前手钻出发力后,后腿蹬地即向前趟,靠近前脚内侧稍停(不落地),待全身重心过前脚,前脚再蹬地,停于前脚内侧的腿脚借全身冲劲迅速趟出,越远越好,一落地,落到后面的脚跟步调整前后脚距离,成双脚换位后新的三体式。随后腿趟出落地前的瞬间,原钻出之手臂内翻,在肩的压力下,如钩杆收回胸腹前,同时,后臂外翻,经心口处弧线向上前方钻出,臂不能伸直,拳高不过眉。手到脚到,全身上下戛然而止。前手回挂与后手钻出之时,腰身有舒展动作,形成双臂的内劲。全身虽无明显起伏,但意念要如潮起潮落,惊涛骇浪。更如闪电,自天而降,霹雳击地。

(2)各支派的钻拳动作不太一样,我上面讲的实际是双钻拳,而打一个钻拳较普遍。双钻拳即两脚换一次位打两个钻拳。第一个叫白蛇吐信,可以是拳,也可是掌,我们取掌法。李存义先师是董海川的入室弟子,与程廷华是亲密兄弟,程廷华之子程海亭与我师爷辈的李星阶、王子翙又是亲密兄弟,所以钻拳有了八卦掌的特点。不仅加了一个八卦掌的白蛇吐信,回身式也与众不同,是八卦掌的“乌龙摆尾”。白蛇吐信的用法不是简单理解成用掌穿对手的头颈部。穿掌时,自己的手指是脆弱的,搞不好会使自己手指受伤。打篮球常造成手指挫伤,何况作用到一个人的身上呢!所以穿掌时,手指是并拢,掌稍弯曲成可掬水状。不仅可用力穿喉、穿鼻、穿眼,更可弹、掸鼻子、眼睛。鼻子、眼睛一酸痛,虽不致重伤,但呼吸、视线就受影响了,既是惊上之法,又可点到为止。穿出之手内翻,可成颈部的拿穴手法,如“黄莺掐嗉”。从颈部一侧传出速变回勾手,拉他头颈入自己之怀,碰我另一只钻出之手……正所谓“水无常形,兵无常势”。至于乌龙摆尾,是摔法。

(3)水的弹性很小,受到压力必然向其他方向转移,压力小了就回流。这在钻拳学习中是身法训练的重点,无论全身或局部的发力也好,避让也好,应动员肌肉群驱使骨骼运动,配合呼吸,在束展、进退、收放中,形成一种弹抖劲,即攻防一体的整劲,就上层次了。有的管这叫“抖绝”(山东一带),有的叫“摩挲”(东北一带),有的叫“机灵颤”(山西一带),也有的叫“浑元抖”(京津冀一带)。不管叫什么,都标志明劲、暗劲、化劲全上身了。打钻拳时,钻出之手臂(身体其他部位也可),与敌攻来的手臂(或身体其他部位)接触的刹那,一抖,化解的同时早打到目标部位了,这是体现钻拳不见形的高层次用法。

4、炮拳 老谱云:炮拳属火,在内属心,在拳则为炮, “是一气之开合”。就像炮弹突然射出、爆炸。在形意拳中“其性最烈,其形最猛。”

炮拳是沿着“之”字形折线,身法忽左忽右呈半斜面向前进的独特拳法,两腿随身形的扭转,依照以下分解动作前进:1.前脚向同侧方向廻旋垫步,2.后脚提步贴于前脚内侧不落地,3.提步之腿随身体旋转向相反方向,略呈斜式迅速趟出进步,4.原垫步之腿已成后腿,再以最大动力后蹬,催身体前进后,做跟步,成三体式。手的动作则是1.双手随垫步向前平伸,掌心向下,高与心齐,2.至提步时,做拉物势,收回腰际。3.至进步时,两拳呈拗步式一冲一架。冲拳之臂拳从口出,臂微曲,拳面微垂(同崩拳,成点穴锤),上架之手由腰部上钻,外翻,拳停于额际,拳心向前,肘下垂。4.跟步时两臂不动。手、脚左右反复轮换即可成连续动作。

要领:

(1)要细心领会一气之开合的含义。炸弹碎片之所以伤人,是爆炸气浪所致。炮拳打人之所以猛烈,是在心中虚灵,身体顺畅的前提下,全身一束一展,从整劲生成了炸劲儿。

(2)“之”字步,奥妙无穷,不仅包含了站位、暗腿等用法,更随身体忽左忽右的扭旋,增加了炸劲的复杂力偶。所以双臂一冲一架,是否有炸劲,这一动很关键。有人等身体转过后才出拳,则不如随身体旋转的劲儿把臂扔出去。

(3)炮拳用于对付对手的摆拳、勾拳是很有效的,炮拳“防就是打,打就是防”攻防一体,充分体现了形意拳“硬打硬进无遮拦的”的特色。比起一些防了再打,光防不打的架势高明得多,这是很少在拳击以及散打中见到一种“迎风穿袖”,迎敌而上的技法。有些人用不好炮拳,诀窍是用不好脚下动作3中所要求的“进步”,这一进,就钻到了对手的怀里,把他威力很大、难以招架的摆拳、勾拳置之自己脑后侧,自己上架之手臂形成一炸劲防对手之中节以上无攻击强度的部位,化去了对手的锋芒,与此同时,冲拳之手贴自己前胸上钻,整个身体如爆炸之气浪,随胸、腹乃至全身的鼓荡,前手臂击打对方正面、侧面软弱、要害处,打倒还嫌慢。一冲一架之手不分前后,决不能架后再冲,把脚下“一进”与双臂“架打”融为一体,乃炮拳要诀。

(4)炮拳在使用中有一些变化,如山西一带总结的“防上反击用'冲天炮’,防下用'掘地炮’,防左右用'括身炮’,防前用'斩手炮’、'追风炮’,快打'连珠炮’”等等。

(5)炮拳以猛烈著称,但绝不是犟劲、僵劲,而是讲究随势打势,善用灵活而有弹性的冷劲、刚劲。如自己前伸抓物之手,一搭到对手臂上,一沉一翻,能把对方之手臂粘在自己手臂之上,对方原来在下之手臂被掀翻到高处,把软肋暴露在我的手前……,

形意形意,真是妙用存乎于心!

5、横拳 老谱云:“第五曰横,其形似弹,五行属土,五脏健脾”。还讲,此拳“在理则为信,在人则为脾,在拳则为横”。

五行在相生相克的关系中,任何一“行”都有生我(母)和我生(子)两方面的关系,在相克关系中,任何一“行”又有我克(所胜)和克我(所不胜)的关系。但《易经》的五行说中,称土为万物之母,有生化、长养万物之特性,协助金、木、水、火的平衡,所以,土处于五行八卦方位中的“中”,故有“四象五行皆籍土”和“土载四行”之说。这一点在中医学中也有体现,中医讲脾,不单指一种脏器,而是多种内脏功能的组合。所以在五行拳中,横拳的训练很重要。学到横拳,不仅是掌握了一个新的拳法,还将有助于从整体上加强对五行拳的融会贯通。尤其从人们讲的“太极划圈,八卦走边,形意站中间”来看,直来直去的形意拳,由于有了“起横不见横”的劲道,拳法就奇妙了。下面,就横拳练法简单作一探讨:

1.横拳动作:在三体式基础上,先走右横拳。动作是,两掌变拳,左脚向左前方趟一步,右脚紧跟落地后,重心还放在右腿上。同时,右拳从胸腹处宁钻前冲,经左肘下至对手口鼻同高处停,拳心向上,但右臂的肘不要打直,保持适当弧度,眼睛注视右拳出击方向。此时,随右拳冲出,上身自然左转,左臂随身体左转之际贴肋回撤,左拳停至右肘下,拳心向下。下接左横拳。左脚向前方垫一小步(视与对方的距离),右脚迅即贴左脚里侧(不能停留)向右前方趟出一大步,左脚随之跟进落地,下身调整为三体式姿势,同时,左拳从胸腹处拧钻前冲,经右肘下至对手口鼻处停,拳心向上,但左臂的肘也不要打直,保持弧形。右手臂随身体右转贴肋回撤,右拳停于左肘下方,眼注视左臂出拳方向。如此左右互换,连续练习。回身时,哪个手臂在前,就以同侧的脚为轴向同侧方向回身,另一条腿向为轴的脚扣步回身即可。

2.横拳似弹,这个“弹”如何理解?答案绝对不是指炮弹的弹。一般应从“横拳属土”去解释“弹”。土,代表着内聚、厚重的机能精神,是“一气之团聚也”。许多著名形意拳家的著述中都有横拳这种“性实、气顺、形圆、劲和”的阐述。除此之外,也有另一种说法,对理解“弹”的含义有所启发。讲古代有种武器叫弹弓,是用射箭的弓发射弹丸。拉满弓后,随拉弦的后手一松,子弹从装弹丸的小兜子里飞出,顺着握弓的前手方向射向目标。如果弓足够大,可以发射石块等更大的弹丸。试想:拉弓时,瞄准的眼睛、弓背与弦,三者处在一个平面上,弹丸为什么碰不到弓背,打不到握弓的前手?现在想来,前后手有一个看不见的横劲,使弹丸略偏离弓背是个诀窍。这一点,需要在打横拳时体味一下。也就是在起横不见横的要求下,拳打出以后,既要有向前冲的力量,又要有横拨的力量,劲法含蓄,挺微妙的,形意拳的冷、弹、脆、炸这些明面上的东西,往往是依靠这种“起横不见横”的暗劲、化劲形成的。由此可见,横拳训练的重要地位。但是,有的人打横拳时,手臂明显拨出去,这与横拳的拳理相悖,可谓差之分毫,谬之千里。

3.许多人走横拳时下身动作与炮拳一样,是不正确的。虽然横拳和炮拳都走蛇形路线,但炮拳是“之”形步,连续起来就成了其他拳种、如绵张拳称之为的“之玄步”。而横拳是“波纹步”形步,也就是说横拳的步法要求双脚呈弧形踏进,两只脚都是走“S”形的曲线。这种“S”形步法的轨迹如同滑雪比赛中两只滑雪板不断绕过障碍,做回环动作留下的痕迹。不能简单地把炮拳的“之”形步、八卦掌的扣摆步移植到横拳的“波纹步”上来。炮拳的“之”形步内外腿在磨膝擦胫时两脚都走“之”字形,八卦步内外腿在磨膝擦胫时外脚走弧线、内脚走直线,所谓外圆内方。而横拳内外腿在磨膝擦胫时,双脚都走弧线,形成波纹步。尤其要注意,走波纹步时,后脚经过前脚内侧时不要停留,顺畅地走出去,体现横拳的“一气之团聚”及“气顺、形圆”似弹的要求。而炮拳步、八卦步中后脚过前脚时都可以停留。炮拳在转折中体现“一气之开合”的炸劲,八卦在转折中体现脱身化影之虚实。

4.横拳行走路线是沿着波纹型路线斜向前进的,而拳是向前冲的,这就使整个身体既有向前的冲力,又蕴含着向侧方的“横”劲,由于形意拳速度快,发劲整,身体任何部位接触到对手,都会产生使对方在旋转中被拔根的劲,这既是一种训练方法,更是一种很实用的招法,可模仿太极推手形式,用慢动作仔细体会一下,甚至自己双脚不动,只要暗中做到“消息全凭后腿蹬”,做个横拳动作,在对手的眼里可能看不出身动膀摇,但横拳的这个劲,体现的会很充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