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冰窨”为何集中在葑门外?

《苏州日报》2021年06月05日 B01版

  臧寿源

  天然冰业原是苏州商业中一个自然行业,曾经十分兴旺,这与吴地习俗喜食“冰鲜”密切相关。明清时,苏城“冰窨”集中在葑门外,清顾震涛《吴门表隐》载:“冰窨,在葑门外竹墩南,有二十四处,按二十四气。”清顾禄(1793-1843)《清嘉录》引《元和县志》:“冰窨在葑门外,设窨二十四座,以按二十四气。每遇严寒,戽水于荡田,冰既坚,取贮于窨。”

  “冰窨”也称“冰荫”,是储藏天然冰的半地窖式“冰库”,一半在地下深如井,一半筑在地面上,上面覆盖“金字塔”式草棚屋脊,“冰窨”的四周有“冰田”。清康熙年间,尤侗(1618-1704)之弟尤倬《冰窨歌》描写了采冰场面:“君不见,葑溪门外二十四,年年特为海鲜置。潭深如井屋如山,潴水四面环冰田。孟冬寒至水生骨,一片玻璃照澄月。窨户重裘气扬扬,指挥打冰众如狂。穷人爱钱不惜命,赤脚踏冰寒割胫。千筐万筥纷周遭,须臾堆作冰山高。堆冰成山心始快,来岁鲜多十倍卖。”

  “凉冰”是夏日消暑佳品。《清嘉录》“六月”载:“土人置窖冰,街坊担卖,谓之凉冰。或杂以杨梅、桃子、花红之属,俗称冰杨梅、冰桃子。鲜鱼肆以之护鱼,谓之冰鲜。”但民间“凉冰”解暑消费,仅占“冰窨”藏冰一小部分,鲜鱼店“冰鲜”用冰,也算不上销冰大户。

  清袁学澜(1804-1879)《吴郡岁华纪丽》载“海鲜市”:“吴郡滨海,海物充牣。葑门外海鲜行,为海舶渔商群集之所,长樯铁鹿,篷索牵风,青雀黄龙,舳舻蔽水。”苏州饮食讲究“时鲜”,海鲜则以“冰鲜”为尚,“海鲜多与冰同置,则耐久不馁,名曰冰鲜。[鱼孚]溪有冰荫十二所,俱供海鲜用”。明清时“冰窨”之所以集中在葑门外,因为这里有苏州最大的海鲜市场,辐射江南地区。

  每年农历四月五月是葑门“海鲜市”最旺时节,鱼鲜中“品贵者为鲥鱼。初网第一头,名头鲥,必献抚军以邀赏,其余以次递及诸宦家富族”,上市量“最多者为鱑鱼(黄鱼,又称石首鱼)”。清沈朝初(1649-1702)《忆江南》咏四时食物有:“苏州好,夏月食冰鲜。石首带黄荷叶裹,鲥鱼似雪柳条穿。到处接鲜船。”黄鱼渔汛在“小满”与“夏至”之间,其间适逢五月初五“端午节”,苏州有吃“五黄”习俗,其中必备黄鱼。人们对黄鱼有一种偏爱,“吴人以楝花时为候。谚曰:'楝子开花石首来,笥中被絮舞三台。’言典卖冬具以买鱼也”,宁可把家里的棉被典当了,也要品尝时鲜黄鱼!

  明郑若曾(1503-1570)《江南经略》(成书于明隆庆二年,1568年)载“黄鱼船议”:黄鱼渔汛地点在洋山西“淡水门”,“洋山,在金山东南大小七(大七、小七为小海岛)之外,其至刘家河(今太仓浏河)也,顺帆不过一潮而已”。江浙渔民都在此捕捞黄鱼,“浙江则有浙江之利,在苏州则有苏州之利,何言乎利也。每年四月船出洋时,宁、绍、温大小以万计,苏州沙船以二三百计。小满前后放船,凡三度谓之三水,黄鱼过夏至即散回矣。浃旬之间,浙人曝鱼成鲞,苏人冰鱼鬻鲜,其获利不啻几万金也”。浙江渔船做“鱼鲞”,苏州渔船做“冰鲜”,“盖渔船先至苏之娄葑二门伐冰,而后采捕”。苏州捕鱼用方头、方梢、平底、能防沙滩搁浅的“沙船”,一般载重量在四千石到六千石,约合500吨到800吨;小的“沙船”载重量也有250吨到400吨。二三百条大小“沙船”出海之前都到“娄葑二门伐冰”——“冰窨”买冰装冰。“三水放船者,潮大则出捕,水小则归鬻也,此利素为沙船所占,宁、台、温莫之敢争,其所以不鬻鲜者,冰荫在苏。”苏州渔船依靠“冰窨”以“冰鲜”占据市场优势,“头水”黄鱼捕获后,立即将“冰鲜”运到葑门“海鲜市”,然后“伐冰”出海赶“二水”,“三水”则再次“伐冰”,近千船次“伐冰”用冰量之大可想而知,这才是葑门外“冰窨”销冰的真正大户。清钱载描述:“海舶鱼鲜户户称,街头处处卖新冰。”

  明《江南经略》称,黄鱼也有“三水之分,头水者鱼多而味全,二水次之,三水又次之”。苏州渔船“捕鱼有多寡,多者或至二三万尾”,当时黄鱼售价:“大者每千价银二十两,次者十四五两,又次者十两以下。”据记载,明初至明中叶,江南米价基本稳定在一两银买两石米(明制衡器略大,两石约合今天140公斤)。“冰鲜”黄鱼获利丰厚,渔汛期间苏州一些富商、鱼贩便租船雇工,也从“冰窨”装“冰”,带着银两,向浙江渔船(都不带冰)倒买鲜鱼,他们的“冰鲜”往往“得先还苏,其价倍”。

  葑门外“冰窨”实际上是“海鲜市”中“冰鲜”产业链的重要部分,“海鲜市”兴则“冰窨”兴。清咸丰十年(1860)“庚申之役”,葑门“海鲜市”和枫桥“米豆市”(时称全国最大)一样遭受毁灭性打击,从此一蹶不起,葑门外“冰窨”随之衰落。清同治《苏州府志》载:“石首鱼,俗名黄鱼……二十年来,沿海人家始藏冰,悉以冰养鱼,遂不败。”而且浙江渔船也已从事“冰鲜”了,数百条“沙船”结集在葑门外,从“冰窨”里“伐冰”的场面成了历史记忆。

  清末民初,苏城从事天然冰的“冰厂”大多开设在胥门、阊门外,如1907年开办的公兴冰厂(10座冰库)、1920年开办的天互冰厂(4座冰库)都在胥门外。冰库多建在靠近河岸的地方,便于船运,每座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左右,竹木构架,泥打墙,草屋顶。“冰厂”主要供给菜馆酒楼、鲜鱼行等,此外也供给医院、蚕种场等。天然冰业依附在饮食行业,冰厂加入苏州饮食业同业公会。1937年“北极冰厂”开办,为苏州首家机制冰厂,随后有多家小“棒冰厂”相继开办,但天然冰厂仍有一定市场。1956年,两家天然冰厂——公兴盛冰厂(胥门外虎哨桥)、公兴晋冰厂(钱万里桥冰厂街)参加公私合营,后并入苏州冷饮棒冰厂(苏州糖果冷饮厂前身)。因为天然冰生产涉及农田、农业,且与气候变化有关系,至1968年苏州全部停止生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