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基层宣讲员

我是基层宣讲员

文/施国标

退休后,并非闲着,因为我当了基层宣讲员。

在“四史”教育与今年红色百年“学党史”过程中,我上党课频率更高了。我的宣讲听众是基层党员,他们非常纯朴,文化程度虽不高,年龄又偏大,但他们的那种听讲的热惰是值得赞扬的。每每我去上课,他们早已到了课堂。有的支部很小,只有十几个人,有的支部大,人数有一百五十多人。接待我的支部书记说:“今天人数到得还不算全,年青人是要上班的,只是些年老的同志。”我说:“人多人少不要紧,这都不会影响到我的上课质量。” 我上课的时间是在一小时左右,他们总是牢牢地盯着我,没有开“小组会”,也没有人随便进进出出。一堂课上好了,他们还报以热烈的掌声。就凭这一点,我爱着这批老党员听众,也有责任为他们传递好党的最新声音,讲好生动的故事。

我上班时,是有机会发言的,但面对的是有一定文化的年青党员,发言的内容自然理论性要强一些。但现在不同了,面对的是最基层的一批老党员,这就要用他们听得懂的话与他们交流,不能一味地去念稿子,没有趣味性。于是,一上台我就对他们说,我与大家一起“聊”,不说 “讲”,因为“讲”,对于基层老党员来说,会过于拘禁,而说了“聊”,他们的心就宽松了,人也坐得住了。但“聊”不是开“无轨电车”,是紧紧围绕主题的,让语言生话化,也用本土方言来讲述,让理论转换成生活上的事,这样他们也就听得懂了。学“四史”,我就讲了家乡的变化、老百姓的生话变化,用身边头的事融入到讲课的主题,因为讲今昔社会的变化、生活的变化,这是大家都有切身体会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一讲就懂,一看就明了。我习惯于用“乡愁”的东西来作前后对比,譬如一条路、一座桥、一幢房,甚至是一棵树、一碗水、一粒米。这些话题虽小,但能够说明大主题。我从小生长在农村,也从未离开过农村这片土地,不仅对土地有感情,对身边的老百姓也有感情,也了解他们的心理,只要接近了他们,他们就愿意听。乡村的事例举不胜举:新农村建设、美丽庭院、垃圾分类、美丽乡村,甚至是乡村振兴建设,这里边都有活生生的故事,关键是如何去“挖”的问题。

“讲”改“聊”,不是把课堂随意化,而是要让主题通俗化,传递好党的声音,心中是掌握的,所以不论什么课题,我都悉心地备着课,高度的提练出哪几个方面的内容,然后慢慢地切入下去,层次仍是十分清楚的。在上课时,我手头准备了一叠稿子,但我基本是脱开稿子的讲的,眼晴对着他们,与他们作有心的心理互动。“聊”需要细节,需要有人的故事,这才吸引人。好在农村的事我经历过,大都是亲自做过的,这样让他们听起来更加亲切了。譬如,家乡曾有“蘑菇之乡”的称号,几乎户户种菇,在改革开放中,让老百姓走上了勤苈致富的道路。老百姓过去的庭院是怎样的,今天的庭院是怎样的。通过小小庭院的变化,来折射老百姓在党的领导下,一步步过上了美好的生活。

我又上过“庭院党课”,这是一种新的传播途径。因为是“微党课”,时间只有二十分钟左右,还有其它文艺节目安排着。我上的是红色英烈故事,讲了本镇李雪舟地下革命活动的事迹。但李雪舟一生的故事有许许多多,现要在二十分钟内讲完是有难度的。但为了生动地展示这位英烈的事迹,我曾多次来到李雪舟故居,向烈士家属采访,挖掘生动细节,从而来合成一段生动故事,较为全面地来表述李雪舟以行医为掩护,最后为国捐躯的一生。

庭院党课,是在“庭院”内进行的,轻装上阵,没有讲台,只有一只耳脉挂在嘴边,多少有些不适应。但让我感动的是,二十多名老党员早已来到了场角,有的是柱着拐仗来的,我不能辜负他们的听众热情,不能萆草了事,哪怕再简陋的环境也要讲好故事。于是就二十分钟的“微党课”也认真地备了课,一只药包、一幢小楼、一支诗笔、一腔热血的隐秘战线故事深深地打动了在场每位党员的心,他们目不转晴,沉浸在我表述的情景之中。我想,只有这样才对得起这些老年党员听众。因为:我是基层宣讲员。

2021年6月6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