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如此可惜!当代创业者应当知道的太平天国的失败

常言说“成功不可复制,失败才可以借鉴!”

太平天国起义之所以百多年来不断有人研究、探索,是因为其的确有让人鼓舞的摧枯拉朽似成功,也有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失败。

我们细察其爆发的节点,就发现,太平天国起义与中国历代农民起义在本质上都有所不同。

如果中国不是处于第一次被打开国门的节点上,是不太可能发生这种宗旨且纲领明确的会教组织。

那从商业的发展角度来看。太平天国前期巨大的成功可以归结为五个方面。

天京城王府1853

一、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愿景和理想!

太平天国几乎为后来所来的新式政权立下了一个标竿。凡欲成就新政权者必须有一个良好与宏大的发展愿景,这样才能吸引众多信仰者追随,以至前仆后继。

洪秀全的“太平”思想,并成功的以“太平”作为奋斗目标。按1843年洪秀全的解释作《原道醒世训 》,为未来的理想社会描绘了一幅蓝图:“天下一家,共享太平,几何乖离浇薄之世,其不一旦变而为公平正直之世也”。篇末附七律一首,末句云:“各自相安享太平”。

在当时生活在底层、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水深火热中的老百姓,“安享太平”那是一件极理想之事。

天王府图模拟

而太平天国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彼处荒则移此丰处,以赈彼荒处。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这在当时贫苦而又痛恨不公的清末社会而言,无疑具有极大的号召力。

所以,可以看到,太平天国在紫金山区时,受众仅数千人,而打下永安城之后,受众已超达2万多人。而一旦跨入湖南,太平军的人数已经破十万。在打下武昌时,太平军已有50万人众,顺流直下,直捣金陵。可见其煽动性之大。

后来,李秀成在《自述》里说自已为何加入太平军,就是因为听到太平军宣传“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的口号,就毫不犹豫的加入到了太平军队伍里。

从现在的角度来看,似乎是一个太相素的口号,但是在当时农民朝不保夕的社会中,这样的口号足以让千万人追随。

李秀成

二、有良好的合伙人制!

天父、天王、天兄的太平天国,在冯云山设计这个制度时。其实在内部已经运行了两年多。相对来说,还是能够同舟共济、携力同心的,虽然其中有许多不愉快。

但必竟团结了不同角色的人。洪秀全以天王名义负责传播教义、保障本教的神秘尊严,杨秀清以天父及东王的权利掌握军政大权,萧朝贵以天兄、西王的名义辅助军政,宣传太平天国的教义,有空时利用天兄下凡的身份抑制一下洪秀全的贪欲。冯云山负责设计理想、制度调整,平衡团队。

而重要的是这个团队,把韦昌辉与石达开也吸引进来。韦昌辉在当地客家人群体前是最富有的家族,在客家人中又有号召力,当时韦昌辉就毁家纾难,二万多两银子捐给了“圣库”。

而石达开则是人才团队,大多数有才干的年青人聚集在石达开身边。这样子,太平天国团队又有钱又有了人才。

可以说,自此太平天国有了严密的架构和发展基础。由洪秀全与冯云山负责神权体系,杨秀清总揽军政、民政,而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则辅助军政。这个良好的体系形成了太平国良好的事业开端。

从组织的庄严神圣性而言,太平天国的拜上帝教可谓是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在入教的兄弟中,凡经过这种洗礼的人,就是死心塌地、粉身碎骨的跟着组织走。

这从后来太平军广西老兄弟的战斗力爆棚就可以看出来。既使老兄弟们被俘,清军剥皮挖眼也是只字不露,从不出卖。

湘军创始人之一胡林翼

直到最后,广西老兄弟部队就从来没有成建制投降的记录,基本都是死战到底。而最后一批大规模的老弟兄,则是陈玉成部的刘玱琳的四千老弟兄精锐。在安庆会战的赤岗岭战役中寡不敌众,全部被歼。这是湘军在整个太平天国战争中,第一次歼灭这么多老兄弟的太平军战役,让曾国藩高兴得给胡林翼写信“此次歼贼,盖军兴以来未有之事”。可见老兄弟的信仰之坚定,以及由此形成的慓悍战力。

三、适应时代的发展战略。

太平天国曾经提出过很强有力的武器,“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自从明太祖朱元璋喊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汉族民族主义的兴起,为集聚江南士大夫人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到了满清统治后期,由于满清统治的二百年时间,其间白莲教等起义也不断号召反清复明。这个隐患一直就潜伏在普通汉族人的心中。

在太平天国初期,杨秀清、肖朝贵等人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号召,无异于是最大的杀手锏。

既使60年之后,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共和,平均地权”的口号,而在实际的革命运动中最有效的动员令则仍是“驱除鞑虏”这个最具有识别性的口号。至于建立共和、平均地权,在底层革命人士中也是没有几个人能够搞得懂的事情。

所以,太平天国的“驱除鞑虏”的政策确实在其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由广西至湖南、再到湖北、江西,太平军的迅速扩张,与这个顺应时代的口号有极大的关系。

此后,曾国藩领导的湘军倡导的“凡读书识字者,焉能袖手安座”之保卫中华文化,团结知识分子的策略。虽然同样巨大,其作用也只能是相互抵消而已。

中国首个留学生,留学教育的创始人容闳

四、有良好的财政能力。

这一点是很值得奇怪的,在历代农民起义中,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没有一次农民起义有良好的财政组织能力的。在农末的李自成起义中,曾经提到过,李自成在北京搜刮官员的财产多达7000多万两银子。史书上也没有涉及的李自成的财政结构。在拿到7000万两银子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李自成起义也灰飞湮灭。

朱元璋的农业起义从农民革命顺利转型为“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传统治理模式,则是因为元末恰好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自已并非是众矢之的。所以有充足的时间实现从抢掠到休养治理的方式。

而秦末的刘邦也恰是群雄并起的原因,使自已在关中站稳了脚跟。

然而太平天国则明显不同。在一路被清廷剿杀的过程中,居然也建立起财政组织。

这大部分缘由是因为太平天国不轻视工商业。

在刚拿下南京城不久,就居然组织起百工坊等资本主义手工业生产的企业,生产出的丝茶产品不断生产并销售出口。

在天京变乱的后期,洪仁玕的《资政新篇》倡导发展资本主义,甚至号召对外开放,李秀成等将领在苏浙地区也发展工商活动。这些创新的经济手段,从而成为长期维持太平天国财政的重要力量。

著名历史学家唐德刚在《从晚清到民国》的著作中考证。在太平天国之前 ,城内有织机五万架,几乎有半城居民靠其为生。太平军入城之后。杨秀清就把它城内的手工业集体化,全城成为一大国有工厂。厂内工匠数万人都加以军事管理,分编为五军,官长俱以本地人充之。这是纯技术性的工作,外行不能领导内行。

杨秀清下令对本厂的两万机匠,免兵役、减税捐,也特别优待。因此该厂亦成为南京富商士绅的避难所,故颇为人知也。

这个工厂从构想、设计到执行,是由一位汉口绸缎商吴复诚一手搞起的。因他是广东人,城破时他在金陵,乃通过一个有免死特权(长毛北窜长江时有“两广人不杀”的默契)的粤人叶秉权,说动丞相钟芳礼来主持实行的。

钟芳礼把城阳中素业机织者均令入衙工作,并立营伍,有前、后、左、中、右各营集体织造,通过一系列的办法,使得生产量大增。

这所国有工厂是太平朝国库的主要收入。大大地刺激了当时中国丝茶的生产与出口。

给太平天国带来巨量财富。

所以当年湘淮军中都知道太平军有钱而缺粮。看看天王东王的大兴土木、讨姨太、摆场面,处处皆是暴发户的作风,钱哪儿来的呢?正是绸缎大王吴复诚搞出的工商业和外贸的结果。

既使天京内乱,四王相杀,但是接手的玕王

安庆保卫战

也同样是鼓励工商业。

这时其后虎踞苏州的忠王李秀成,坐镇浙江的侍王,都利用外贸通商之便利,大搞经济、发展工商业。同样起效甚快,常常用丝茶产品与洋商交易换取洋枪洋炮。

所以忠王们的黄金白银也多得挥之不去。当淮军打下苏州,进入忠王府时,只见府内后花园中竟堆了几座银山,“高与屋齐”。

李鸿章也曾亲自进入忠王府视察,惊叹其华丽,直如仙境。至于这几座银山后来哪儿去了,他就三缄其口了。

那有人会说,长毛即然如此有钱,但为什么失败呢。答案就是在湘军淮军水陆封锁之下被活活饿垮的。

在打安庆之时,曾国藩采用的就是扎硬寨、打呆仗的笨办法。通过高壕深沟围困上两年,不怕你饿不死。

叶芸来部被围困达一年之久,后约洋船运粮经过,叶芸来竞然高价买得一船粮。而一旁的湘军水师竟然耐何不得。这一下把曾国藩气得,只有哀叹:"经年之困境,竟毁之于此?"

后来,每有洋船运粮,湘军水师只能半路截住,再花大价钱把粮食买去。这正说明太平军有钱只是粮草被湘军断绝而已。

象这种特殊历史阶段的工商业,只有可能在国门被打开之后的近代才有产生。也只有太平天国这种不受中国传统文化束缚的政权才可能放的来做这样的事情。

这种千年未有的局面又大力的支持了太平天国。

这一点是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所无法比拟的。历代大型农民起义,如黄巢、李自成等最后都不可避免的成为的流寇式起义。就在于无法在攻占土地上产生财政,只能打一城裹胁一城,又打一城又裹胁一城。但只要有一场大败,就可能导致全军覆没,全局崩溃。

曾氏三杰画像

所以,太平天国之强悍,能够在清廷的王朝腹地定鼎立国十四年之久,不算奇迹又是什么!这中间,强大的财政能力又是其能够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这也是太平天国应运近代以来的时代机遇所创造出的强大发展动因。

五、大力争取知识分子阶层。

在太平天国的统治时期,有一件事是令统治阶层一直耿耿于怀的。

太平天国曾经次无数把要知识分子的拉进队伍。但由于自身的素质与政策阻碍,使得真正优秀的知识分子都走向了清廷,而更准确的说是走向了湘军。

在军兴之初,拿下武汉、南京等地时,洪秀全、杨秀清都曾经举行过科举考试,甚至出现过中国历史上首个女妆元傅善祥等人才。东王杨秀清在东王府曾经聘请数百名的读书人为自已草拟军政、民政等各项大小事务,而东王杨秀清对这些读书人也是礼遇有加。要了解东王杨秀清脾气的人就知道,这是很难能可贵的事情。

即使天京变乱之后,洪仁玕主政时,中国第一个美国耶鲁大学留学毕业生容闳也是首选到天京投奔。

然而,太平天国那近乎偏执的教义、混乱的官制、以及领导层对于知识分子的态度差异。让容闳等知识分子看出,这个体制无法施展自已的抱负,而毅然离开。

太平天国的教义是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为了取得宗教上的绝对清净。佛庙、关公、岳飞庙、土地庙、菩萨庙、道教等,尤其是许多名山古寺都是与中国传统书籍相关的,全在毁坏之内。而且许多书院典籍与教义不符的,又采取的是烧毁政策。

所以,既使是杨秀清、石达开等曾下令不得烧孔庙、不得毁文庙。洪秀全后期也没有执着于与传统文化对立。但是与传统文化的和解始终不可得

这也是太平天国一直只能吸引低级的知识分子,其能力与曾国藩的幕府人才可谓是差之十万八千里的原因。

这一点可以看出,太平天国在创业成功一半时,对于自已政策的调整能力不足,未能把知识分子这个要素整合到发展规划之中来,就是一大遗憾。

曾国藩

命门所在

众所周知,太平天国的失败转折点在“天京事变”,这是毫无质疑的一个问题,其中最说明问题的就是,天京事变前的石达开几乎是百战名将,尤其是湖口大战把曾国藩湘军打得奄奄一息。而天京事变之后的石达开几乎是每战必败,以至到大渡桥边身死众离。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良好的合伙人制度设计,在今天也仍然避免不了兄弟离散如雷士照明,夫妻反目如当当网的结果。但也有小米的雷军等成功的股份设计制度。

其实,在清军全国围剿的巨大压力下,通常的创业者是能够携手渡过难关。然而,洪杨的冲突却最终发生在这个天国命运生死关头,这就有点令人不可思议。     

天京事变杀杨

现代创业的启示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太平天国这个差一点就推翻清帝国统治的政权。他的力量来源,政策衍生,发展的策略等。对于现代创业的的启示作用是巨大的。

第一个是合伙体制的优越性

从创业的角度而言,股份合伙制是最容易爆发团队的能量,因为股份合作制能够充分结合各位创始人的能力与特征,形成强大的突破力,一举打破创业初期的高门槛。否则以太平天国这些人组织的团队,怎么可能在短短一年之间就打到了他们梦想中的小天堂——南京。而一据就是十二年。

从世界著名的大公司来看,著名的大公司大多都是合伙制的方式,这样利于整合技术、资金、市场多方面的优势突破初期的市场瓶颈。如英特尔公司、GOOGLE就是很典型的合伙制。

第二,理想与企业文化的发展韧性

理想的坚持与企业文化的韧性。在创业初期提出“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理想主义。

而在创业中期,进行适当调整,如杨秀清计划将天国的体制逐渐转换为儒家体制,而在实际上也在许多方面实行了,如石达开等在占领区就抛弃了《天朝田亩制度》,停止圣库制度,照旧完粮纳税。逐步与传统治理方式接轨。

第三、结合时代的特色政策。

如利用近代资本主义进入的机会,取得了良好的财政基础。利用汉人二百多年一直压抑的反满情绪提出“驱除鞑虏”的口号。

所以,现代的创业者们,如果说要迅速发展一个良好的事业,股份合伙制无疑是一种最好的最有效的模式。而树立崇高的理想是创业者必须考虑的企业文化问题。而在创业之时,总得有几招呼应时代的象“驱除鞑虏”,建立新型财政等的杀手锏。

就以小米集团为例。

小米集团把自已定义为以手机、智能家居等为平台的互联网科技企业。“让每个人都能享受科技的乐趣”为企业发展理想。

正因为这个理想,小米的聚集了众多的互联网发烧友。

其二,小米的股份合伙制使得小米能够迅速抢占市场,几乎堪称业界奇迹。的确,小米的股份合伙制的科学设计,也确实迅速将领导层的架构理得很顺。基本没有发生领导层的大矛盾。

其三、在2015年小米集团陷入低谷之时。曾经把自已定义为线上服务商的小米,及时改弦更张,以线下线上同时发力的策略,又将自已带出了激烈竞争的低谷。这又体现了小米的发展韧性,而并不是一味死守最初的那个信条。

其实从这些角度来看,太平天国实在是太具备成功的要素,也真正太接近企业成功的边缘。

只是在股份合作制上,由于设计的不合理,导致了内部的火拼。其实只要当初能够在股份设置上能够有良好的退出机制。也不至于有天京变乱之自残,自此走火入魔。

这一条,这也是现代创业者需要注意的重要因素。

你想想,如果真的是这样。那就真的不会有曾国藩什么事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