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困境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服务? | 案例

出品 | 社工客(ID:shegongke)

作者 | 梁可心

    单位 | 郑州市二七区播美社会服务中心

一、小组理念及目的

(一)小组理念

ABCDE理论认为情绪和行为后果的反应由激发事件所引起,即A引起C,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D辩驳,重新审视B的看法是否正确,从其他角度来看这件事,E形成对事情新的看法,激发新的行为。

家庭教养方式,根据爱和管束程度的不同分为六类模式:娇纵型,父母盲目溺爱、疏于管束。支配型,过分溺爱,严加管束,一方面过度保护,另一方面期望过高。专制型,家长缺乏爱心、耐心,管理粗暴,家庭关系是一种命令与服从关系。放任型,无爱心耐心、缺乏责任感,放任自由,孩子没有指导和政策约束。冲突型,家庭成员关系紧张、不和谐。民主型,家庭成员互相尊重、平等交流、既有约束,又有鼓励。

(二)小组目的

引导家长更好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理解孩子、重塑亲子关系。通过案例示范,引导服务对象学会管理情绪,与孩子沟通的表述方式,教育技巧。

二、小组成员招募

招募对象:二七区辖区内遇到亲子沟通困境的困境未成年人家长12名。

招募方式:线上邀请,社工通过在二七区明灯护航服务对象微信群,发出活动通知招募家长。电话邀请,入户探访过程中遇到家庭教育困难和提出家庭教育需求的家长参与小组,社工电话联系其参与活动。入户探访,向服务对象简介小组情况,说明小组目的的内容,邀请其参与活动。

三、小组成员共同特征分析

小组成员为困境未成年人家长,包括有残疾特殊孩子及家庭贫困低保孩子,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出现过度关注孩子,没有自己的时间,不能很好的和孩子进行沟通等共性问题。

四、小组成员共同需求分析

播美社会工作者通过“微光课堂”系列课程及日常开展服务中,了解到家长全身心的关注孩子,完全没有自己的时间,与孩子沟通不畅,照顾孩子的过程中容易控制不住情绪,家长希望可以通过学习认识自己,改善自己的沟通方式,更好的与孩子进行沟通。

五、小组介入策略

破冰游戏:“我是谁”服务对象介绍自己,其他组员进行“好好好”赞美,引导组员之间相互认识熟悉,认可自己。

专题讲座:语言的力量、曼陀罗静心体验、家长怎么说孩子才爱听、五种类型的父母等讲座。引导家长认识自己,学会调节情绪、认识孩子,学会沟通技巧。

心理辅导:房树人绘画,曼陀罗绘画、心理辅导等引导家长觉察自己,发现自己面临的问题,认识孩子,了解孩子的想法。

案例示范:通过老师讲解案例,家长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案例,学习和锻炼沟通技巧。

互动交流:A、B扮演,小组交流,让服务对象相互倾诉,倾听,减轻压力,互相学习,互相支持。

六、小组过程

(一)小组筹备阶段

筹备阶段主要为招募服务对象,确定小组内容。日常服务中经常与服务对象交流,了解他们的问题和需求。通过微信、电话、探访等多种形式招募服务对象参与小组。邀请专业家庭教育师、心理咨询师协助开展小组,和老师进行沟通,告知服务对象的特点、问题及需求。社工与老师一起设计小组流程、每节课的内容、课件PPT、案例、互动游戏等具体内容,确定小组课堂上由老师主讲,社工辅助。

(二)小组初期阶段

小组初期开展过程中就是小组课程第一节,小组开始通过破冰游戏,让组员之间彼此认识互相赞扬消除陌生感的同时获得同伴的肯定。社工介绍小组主讲老师,小组目的和内容,组织组员共同制定小组规范。主讲老师进行第一次讲座讲解生活中用怎样的方式与孩子沟通,贴近生活的讲解很快吸引了家长注意,双方建立稳定的信任关系。接着引导组员们互换角色一个做孩子一个做家长,体验说话方式,产生的不同效果,引导服务对象发现与孩子沟通间存在的问题。最后让每位学员画了一幅房树人的画,进行一对一的分析,引导服务对象认识自己的内心,觉察自己。鼓励组员进行交流互相倾诉,小组形成轻松真诚的互动氛围。

(三)小组转折阶段

小组第二节的主题为曼陀罗绘画静心体验。社工先放了一个短视频让组员们观看了解曼陀罗绘画的来源和意义,心理咨询师进行专业引导,围绕绘画主题静和花草,利用音乐、语言、冥想等手法老师带领组员在一个美好幽静的环境中进行绘画。绘画涂色结束后组织组员就绘画的颜色、绘画时的想法进行分享,社工和心理咨询师进行回应和引导。之后社工组织大家分享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情绪状态,讲述自己印象深刻的生活事件,鼓励遇到相同问题的家长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方法。心理咨询师进行回应、澄清和示范。小组组员静心体验后觉察了需要给自己一点时间思考做自己,通过互助引导认识到组员间可以互帮互助,发现了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四)小组成熟阶段

第三节小组开始,社工和心理咨询师组织组员玩游戏“捉蜜蜂”,抓到的是幸福,逃过的困难,以此来活跃小组氛围。然后进行课程讲解,从注意力的方向、破坏性/建设性问句、直面身份的超级话语等四个方面引导家长重新认识自己与孩子,学习跟孩子的沟通技巧。同时,动员家长进行角色扮演,联系课程内容进行自由交流,重新认识自己的孩子,关注孩子的优点,反思自己和孩子的交流过程。通过三节小组的开展组员之间更加熟悉,自主交流的情况增加,组员之间的互相分享,彼此相互理解,缓解组员的心理压力,让组员更好的融入到小组中。

(五)小组结束阶段

最后一节小组活动开始,心理咨询师开始讲解五种类型的家长,通过鼓励组员分享自己的情况,从中发现自己属于哪个类型的家长。接着,引导组员5人一组分组进行角色扮演,从扮演的过程中感同身受孩子的感受,分析自己应该怎样和孩子沟通。同时,心理咨询师在一旁进行引导和澄清。在交流结束后社工告知组员本次小组即将结束,组员回顾本次小组的四节内容,巩固组员的学习效果,邀请组员分享自己听课感受,学习后自己的状况和孩子的交流状况,社工对组员、组员与组员之间相互鼓励肯定,共同成长与进步。

七、小组成效与反馈

1、组员的参与度

本次小组共12人参加,其中6人参与率100%,4人因外出请假一次参与率75%,2人参与率50%。

2、组员的改善

小组前后测结果,组员的自我评价平均分由2.55分提升到了4.3分、自我认知平均分由3.9分提升到了4.7分、自我改变平均分由2.5分提升到了4.6分,效果明显。回访结果,6位家长表示,通过学习自己掌握了和孩子沟通交流的技巧,现在和孩子关系更加融洽,4位组员学会了如何调节控制情绪,和孩子沟通过程中发脾气的次数减少,孩子和自己的沟通次数增加。1位家长第二节小组后,每天会留20分钟的时间给自己,和自己和解,焦虑状况减轻。1位家长参与小组活动后,和家人沟通状况好转,自行报名学习绘画心理学,已取得结业证书。

八、小组总结与反思

(一)小组总结

社工在开展微光课堂服务时发现,孩子过度依赖家长的现象比较突出,而家长不知道如何做去减轻孩子的依赖。于是,社工和各位家长进行了解,联系专业的家庭教育师和心理咨询师设计了家庭教育小组,缓解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沟通问题。此次小组共四节,通过破冰游戏、专题讲座、绘画心理学辅导、案例示范、互动交流等方式,引导组员认识自我、改善自我、调节情绪,提升与孩子沟通交流的能力。四节小组结束后,社工通过回访组员和组员的孩子了解到小组成效明显,组员认为学习家庭教育知识也很实用,详实的案例分享,系统的沟通知识学习,看待孩子的角度转变。组员的孩子感受到家长的批评自己的次数减少,现在更愿意和爸爸妈妈一起分享,小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反思

1、恰当的工作分工会事半功倍

社工了解到服务对象的需求后,链接到相关家庭教育老师、心理咨询师李老师担任小组志愿者李老师。社工与志愿者老师分工合作,在讲专业的相关的知识时由志愿者李老师担任,社工担任主持人和辅助者以及其他配合的角色,共同推动小组整体的专业性、连续性、参与性,从而更有利于小组的成效的显现。

2、组员的需求是小组开展的方向

本次小组在招募时,首先考虑到的是微光课堂的家长与相关服务对象,当社工通过微信群招募服务对象的时候,会存在部分家长从众报名的现象,于是社工对报名的小组组员进行筛选,对他们的需求进行重新的梳理,将小组成员的需要进行归类,从而开展服务,推动小组的进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