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实战”定律:您了解几条?

一所学校的治理状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的管理水平。学校管理所涉及的诸多“定律”中,有些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如“短板定律”“酒与污水定律”等;但有些定律,却常常容易被忽视,但它们往往对改善校长管理思维、提升校长管理水平、增强团队凝聚力,具有较强的“实战”意义。

圆规定律:学校发展需坚守不变的“圆心”

无论圆规的两只脚形成的夹角大小如何,总能画出一个标准圆。其根本原因在于“脚在不停行走,初心始终不变”。将其引用到学校管理中,学校的核心办学理念就是学校所有工作的“圆心”。校长要引导全校师生员工明确学校的核心办学理念,特别是要明确学校的育人目标。所有的改革思路与创新举措,皆不能脱离这个“圆心”,即各项工作要保持一致的方向,这样才能促进学校各项工作呈现崭新局面。

比如:我校的核心办学理念是“通文广艺,七彩人生”。这八个字就是学校各项工作的“圆心”。从学校的德育工作、课堂教学、家长教育,到环境氛围创设,都要围绕如何“通文”,怎样“广艺”,如何促进师生实现“七彩人生”进行。

杠杆定律:找准支点,方能收获最佳效益

杠杆定律示意图中主要有三个关键点:杠杆、支点、被撬起的物体。这三者之间必须科学配合,才能实现最大效益。对于学校管理而言,就是能以学校现有的存量,选择最佳的时机,采取恰当的方法,去撬动和发挥所有有助于学校发展的资源,使学校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比如:为改变“千校一面”的现状,各个学校都在努力寻求特色发展之路。但许多校长也为此犯难,不知道“特色发展”该从何处“下手”,也就是还没有找到恰当的“支点”。笔者认为,学校特色发展的“支点”可从以下四方面去探寻:一是学校的历史文化传承,二是学校的传统优势项目,三是学校教师的资源存量,四是学校未来的发展愿景。将上述四方面元素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从中找出关联点,这个关联点往往就是撬动学校特色发展的“支点”。如四川成都草堂小学紧邻唐代大诗人杜甫客居成都的故居,学校基于诗情画意浓厚的地理位置,教师队伍中多诗歌爱好者的现状,便以“诗文化”作为特色发展的“支点”,让学校处处充溢“诗味”,呈现了一个“诗意境界”。

“单位1”定律:拧成“一股绳”,走活学校“一盘棋”

“单位1”又叫“整体1”,指的是将若干元素视为一个整体或一个单位,并赋予自然数“1”的特性。在学校管理实践中,我们要树立“单位1”的思想理念,就是要学会跳出事件来思考,对校内外的一切事物,甚至一些看似不相干、实则关联密切的事物,全部置于学校核心工作的统帅之下,用“任何局部都是整体的缩影”的思维方式,去考察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联性,从而树立整体意识、全局意识。

比如: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共同体建设,就需要运用“单位1”定律,建立“大教育”格局。我校提出了“学校文化引领下的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主张,即将学校的办学理念在家长学校和社区教育机构中广泛宣传,同时,将学校开展的各种重大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向家庭和社会及时通报,并对其提出具体要求和希望,由此“化三为一”,客观上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放置在“一个”更大时空的“学校”中。

避免“灯下黑”定律:堵塞管理漏洞,破解管理盲点

现代社会所说的“灯下黑”,主要指发生在管理者身边的事件由于距离太近,容易被管理者忽视的现象。在学校管理中也是如此,管理者由于习惯性的视线范围,往往会对距离太近的事物视而不见,这就难免会埋下管理隐患。因此,越是发生在身边的事件,管理者在处理时越是需要退后一步,在有效视线范围内,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科学的距离,这样才不至于出现“灯下黑”现象。

比如: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之间因为长期搭档,彼此十分了解、高度信任,并且在长期共事过程中,有了较深厚的感情积淀。在情感机制影响下,通常人们会基于对人的能力的充分了解而产生依赖感和踏实感,于是可能就会因为“熟悉”而忽略了“细察”,发生“灯下黑”现象。在实际管理中,人文化的信任关怀与严肃细致的制度约束同等重要,通过刚性的制度去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事不对人,这是避免“灯下黑”最简单易行的方法。

“彼得提拔”定律:知人善用,让合适的人在合适的位置做合适的事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现代层级组织学的奠基人劳伦斯·彼得博士发现一个现象:在许多组织机构中,某些员工会因为业绩出色,而被一直提拔,直到被提拔到一个他无法称职的位置方才终止。而当其久居其无法称职的位置上时,客观上已经造成人才的浪费和管理的失误。后来有人将这种现象称为“彼得定律”,又叫“彼得高地”。

在学校中层管理干部选聘工作中,这种现象很容易发生。比如:某位教师教学水平较高,教学业绩出色,校长便将其提拔到中层干部岗位上;如果该教师在中层干部岗位上干得出色,校长还会产生进一步提拔其到学校高层管理岗位的想法。其实,中层干部的主要作用体现在管理水平上。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不一定在管理上有过人之处,反之,有些教师尽管教学水平表现一般,但在人际沟通等方面却体现出过人的能力。就像一个班级里的“孩子王”,往往并不是班级里学习成绩特别优异的学生一样。所以,在学校中层干部选聘中,一定要从中层岗位的职能与准备“提拔”对象的能力匹配角度去考虑,这样才能避免走入“彼得提拔”定律的怪圈。

(作者单位: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第七小学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