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教师个性化专业成长难题
从被动参训到主动追求个性化的专业成长,是近年来教师发展的趋势。湖北省长阳县在国培项目实施的过程中,针对老中青教师、山村教师与乡镇教师的不同状况,激发教师主动研修的内驱力,加强校本研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满足了教师的个性化成长需求。
一人一故事:老中青教师各显其能
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磨市镇中心学校54岁的杜选苗老师,已有35年教龄。今年一开学,他买了一部新款手机,并申请增加了移动数据流量。他说,自己不是为了看视频、刷微信,而是为了推广微课。近年来,在教师培训中,他对微课从入门到入迷,制作微课的兴趣越来越大,而且找到了与教学越来越多的结合点。在讲授九年级人教版语文课文《杨修之死》时,为让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人物,他将饰演关羽的演员陆树铭的歌曲《一壶老酒》制成微课。在讲授戴望舒的诗歌《我用残损的手掌》时,又将《雨巷》制成微课,与学生同读。杜选苗的语文课堂,因为电子白板、PPT课件等的合理运用,一改往昔面貌。
龙舟坪镇津洋口小学田蔚是从英语学科转教语文的转岗教师,近年来她一直试图突破识字教学、成语教学等教学难点。她说,自己班级这些来自大山深处的孩子,课外书读得少,以往的识字教学方法单一,人教版教材中“管中窥豹”“一叶障目”之类的成语,学生觉得难读、难写又不好理解。过去三个多月的国培,给她的教学带来了很大变化。她利用课下间隙与休息时间,观看了许多网上的优秀课例和专家讲座视频,还参加了多个语文工作坊的在线交流。她将优秀的教学案例与自己的教学进行比较,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现在她的成语教学课上,一片欢声笑语:有的学生从竹管里看电子白板上的豹子(多媒体课件),有的学生将书本卷成一个卷朝前看……她巧妙地将三色卡片拆字法、游戏学成语、故事学成语等多种方法科学整合起来,学生的读写难题迎刃而解。在县级“一师一优课”评比中,田蔚还获得了优秀教学成果奖。
上面三位老中青教师只是长阳教师的一个缩影。作为当地选定的培训机构,中国教师研修网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近年来,他们在国培中发现,教师培训的需求与教师成长成正比,很多教师都经历了从被动参与远程培训与混合式研修,再到主动追求个性化专业成长的过程。长阳县的国培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注重增进教师主动研修的内驱力,注重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愿景,加强校本研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将信息技术与校本研修有机整合起来,所以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校一“景”:对症下药解决地方难题
前不久,长阳教育局局长李钦在教育部举办的2017年“国培计划”管理者高级研修班上介绍了长阳国培项目经验。他说,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以下简称“长阳县”)位于鄂西南山区,集老少边穷于一身,学校校点分散,办学规模较小,办学水平差异较大,专任教师结构性缺编,且普遍老龄化,教师专业发展面临许多困难。近年来,长阳县进一步完善全县中小学教师研修机制,依托国培,与中国教师研修网合作,整合网络研修与校本培训,逐渐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县教师专业发展特点的有效研修之路。目前全县47所中小学校,一校一“景”,各有特色。
津洋口小学吴春霞副校长介绍说,学校将转岗教师列为重点培训对象,通过外出观摩、校内学科组观课、教师自主性学习等途径,为转岗教师提供多种学习平台。同时强化新老教师结对子、同学段教师帮扶、同学科教师帮扶等具体措施,有效促进了转岗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贺家坪镇中心学校校长胡士平介绍说,贺家坪山大人稀,各学校发展极不均衡。结合国培项目,该镇摸索出发挥中心学校优势、开展有效“联片研修”的方式。全镇以中心学校为圆心,向外辐射各校。成立了初中语文、初中数学等9个学科工作坊,各科每个月分别进行一次联片集中研修。校内教师每周进行一次由坊主组织的网络教学研修,有效促进了薄弱学校教师能力的提升。
榔坪镇中心学校近两年将以老带新的“青蓝工程”作为教师培训策略,将国培计划与青年教师素养大赛等活动整合起来,以教学比赛促进教师研修,目前一大批青年教师已成为学校的中坚力量。同时,他们还将国培计划和“一师一优课”活动有机整合起来,在去年的相关评选中,榔坪镇21节(次)课被推选为宜昌市市级优质课,3节课被推选为省级优质课。榔坪镇中心学校青年教师秦艳红的初中体育“前滚翻”一课还被评为部级优质课。
一地一样板:打造教师培训的“升级版”
长阳县是湖北省国培项目示范县之一。近年来,湖北省试图通过优秀项目“样板”县的打造,实现“以点带面”。目前已初步形成一批富有本土特色的成功经验,比如,罗田县的送教下乡经验、谷城县的培训机构整合经验、长阳县的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经验,等等。
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介绍说,2015年,国家启动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湖北积极响应,在全国率先出台地方实施办法,将教师培训作为力推的十大改革举措之一,提出以“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的建设”为着力点,以县域整体规划为推进方式实施“国培计划”教师培训项目,在统筹规划、资金支持、制度保障、资源共享、质量评估等方面形成了一些本省特色。
其一,通过教育“精准扶贫”,整合教师培训资源。全省国培项目县从2015年的15个,目前已增加到26个,其中精准扶贫县市22个。把教育“精准扶贫”有关政策与项目县建设工作相结合,整合县域教师培训资源,助力项目县建设。如项目县在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同时,用教育“精准扶贫”的资金,率先在项目县建设“三通两平台”,从硬件上保证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全覆盖。
其二,通过逐县“问诊”,为项目县进行科学规划。在项目开展过程中,省厅组织省内外培训专家,调研县域教师专业发展状况,根据县域特色为项目县逐一推敲、打磨整体规划方案。在项目县工作实践中研制完善项目县工作的“质量标准”,夯实项目县工作的细节。
其三,通过系列培训培养县级培训“明白人”。2015年、2016年,针对项目县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和实际困难,分别组织各项目县分管教师培训的教育局副局长、教师科科长、教师发展中心主任、五类项目的实际负责人开展了系列培训。
其四,通过培训研究和现场指导的“组合拳”打通项目县“关节”。细化乡村教师培训团队置换脱产的“人员遴选”“课程设置”“跟岗培训”等方面的流程管理,从而保障培训取得实效。同时在项目县实施过程中和结束后开展对项目县“五类项目”的质量调研和绩效考评,确保各培训机构为项目县提供优质的培训服务。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