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医生告诉你:这两个秘密,你一定想知道
今天开始跟团队一起温习糖尿病相关的指南和共识,老板说大家都要写作业。
我想我要么不写,要写就写点有意思的。
糖友批评过我的科普文章写的云山雾罩、华而不实,今天就来一把实在的了。
切入主题,一共是2个秘密,秘密大小没有排序。
秘密一、二甲双胍也会增加体重
二甲双胍是个神奇的药物,虽然现在有很多新的药物出现,但自1957年问世的久经考验的它,仍然是2型糖尿病人的 “一线首选用药”(专家共识语),因为它直击2型糖尿病的众多发病机制,包括减轻胰岛素抵抗、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升高GLP-1、抑制糖异生、促进糖利用等。
很多不胖的糖友对二甲双胍有担忧,害怕吃了这个药物体重会减轻,觉得胖人才会吃这个药。他们不希望自己更瘦了,甚至还希望胖一点。
我觉得用数据说话才有说服力,所以我给大家找了吃二甲双胍也可以长胖的证据。
这篇文章是纪立农教授亲笔撰写的,发表在2013年的PLOS ONE英文杂志上,本来是讨论不同体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吃二甲双胍的降糖效果是否不同的,通俗来讲就是:会不会胖的人糖化血红蛋白降的多,瘦的人降的少。
答案是:一样有效。
那么我们关心的问题呢?吃了二甲双胍一定会变瘦吗?瘦人一定会更瘦吗?
这个研究里面也有一些BMI 20.5~23.5 (这个意思是体重正常)的患者吃二甲双胍,经过大概4个月,这些人的BMI有的增加了,有些下降了,波动的范围是-1.38~+0.3。
这些数值是什么意思呢?打个比方来说糖友可能就会懂了。
一个身高180厘米、体重66.4公斤的糖友,目测是有点瘦的类型,如果吃了二甲双胍,体重有可能降低4.5公斤,也有可能增加1公斤,也有可能介于两者之间。
下表是根据这个可能计算的一些数据,糖友可以对号入座。
但请糖友注意,上面的数据也只是可能而已。
大千世界,人各不同。
研究只观察了111个体重正常的患者,而您,有很大可能跟这寥寥111人不一样。
那怎么办呢?谁也不能一开始就告诉您,体重会增加还是降低。
不想变瘦的解决方法有两个:
如果您的情况确实需要吃二甲双胍,就吃吃看,吃了才知道;
跟医生探讨长胖的方法,比如是否您需要多吃一些食物,把要转变成脂肪的分量吃出来。至于血糖高了怎么办,就另外想办法解决(这里面讲究很多)。
秘密二、血糖如何降,掌握在您和医生手里
下面这张图,常常令2型糖友感觉忧伤。
很多糖友很认真地学习医生们学习的资料,有时医护人员也会拿这张图教育自己和糖友。
这张图传递的信息是:看吧,血糖终归还是会上升的;胰岛功能终归还是会下降的。
忧伤吗?
我想告诉大家:这张图片的背后也藏着一些秘密,需要用知识和数据来破解。
首先,这张图片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就是在不到1年的时间内,糖化血红蛋白就从9%降低到7%以下了。
如果您不明白什么是“糖化血红蛋白”,把它脑补成“平均血糖”这个词就行了。
很多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做的研究都有类似的曲线图,血糖在最开始的几个月,都会有充分的下降。
所以,好消息是:您不用担心自己的血糖降不下来。
但是对于那些每天胰岛素用量已经超过100的糖友来说,会有点例外,他们降血糖通常都会有些困难,因为除了胰岛素抵抗以外,他们可能还有其他复杂情况存在。
2012年发表的一项国外研究,分析了来自7万8千多2型糖尿病患者的数据。对这些庞大数据的分析发现:糖化血红蛋白能降低多少,跟年龄、性别都没有关系,跟使用1个还是2个药物也没有关系,跟有没有使用胰岛素也没有关系。
跟什么有关系呢?
跟您被医疗团队关注时候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有关系。
您被关注时候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越高,到最后降的就越多,只是,降低到控制目标的时间会延长。
如何理解?还是需要打比方:
如果您当时的糖化血红蛋白是9%,降低到7%可能需要6个月,如果您当时的糖化血红蛋白是8%,降低到7%可能只需要3个月。
糖化从9%到7%,降低了2个,用了6个月;从8%到7%,降低了1个,用了3个月。
您明白了吗?
这种下降的速度和幅度,取决于您的医疗团队跟您协商的结果,这种协商,包括药物的选择,饮食的管理,运动的进行,等等。
大多数的降糖药物,都能把糖化血红蛋白降低0.5%~2%,胰岛素则可以降低3%以上。而哪一类药物适合您,需要您的医疗团队决策。
不用任何药物,单纯控制饮食和规律运动,很多糖友也能获得血糖的显著下降。但是评估和权衡,您是否觉得还是不要自己来处理,应该交给医疗团队?
糖化血红蛋白在10%以上的,如果不用胰岛素治疗,血糖降低的效果就不那么好了。如果治疗不当,还会有发生酮症的风险。其他风险和后果,我今天就不多说了。
糖友们或许还是忧伤后面血糖的上升。
我想让大家知道,现在的医学进展跟当年比,已经前进了快20年了,医学界对于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有了更多神奇的药物。
不过,药物之外,您还得坚定自己帮自己的信念。
有几个糖友,我建议了一种神奇的药物给他们,他们的血糖漂亮了好一段时间,最近又都不那么好了。
我不用问也能知道原因。
有一个糖友跟我讲过,他有时会需要应酬跟领导表忠心;另一个跟我讲过,哥们在一起,不吃点喝点不够意思;还有一个,是因为常常加班熬夜。
饮食、运动、焦虑、悲伤、兴奋、压力、女性的生理期,很多因素都能让血糖波动。在忧虑未来血糖的高涨之前,糖友们先要管好眼前的血糖才好。
当然,偶尔的波动,不需要让自己不开心,了解原因,避免长期剧烈波动和持续高企就好。
我认识很多糖友,他们持续多年维持良好的血糖控制,并不存在血糖控制不了而上升的情况。
人生有起伏,血糖亦如是。
跟您的医疗团队一起来面对吧。
分享一下安医生之前写的一篇文章:长期高血糖,是否降得越快越好?
欢迎参与互动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