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最可爱的人!艺术家笔下难忘的30个历史瞬间
2020年8月1日,建军节从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开始一支铁的军队在中国诞生至今已经93年
烽火时期他们冲锋陷阵,和平时期他们默默守护家园。他们在每一个艰难时刻出现,创造了一个个震撼人心的瞬间。美术家们用手中的画笔记下了他们光辉时刻。让我们一起通过这些令人心潮澎湃的作品,回首那段峥嵘岁月,致敬中国军人!1927年8月1日 南昌起义
《南昌起义》 200×260cm 油画 1959年 黎冰鸿1927年8月1日凌晨,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及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率领北伐军两万多人在南昌举行起义,占领了南昌城。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笔。在黎冰鸿于1959年创作的《南昌起义》中,艺术家通过画面的冷色调和人物凝重的表情,着重强调的是一种起义开始前紧张肃穆的气氛。黎冰鸿曾三次创作《南昌起义》,其中有一幅表现的则是起义胜利军队归来的场面。1927年9月9日 秋收起义
《秋收起义 》 1973年作 何孔德、高泉、纪晓秋、陈玉先秋收起义是在南昌起义之后的9月9号爆发。1927年9月29日,毛泽东率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进行著名的三湾改编,标志着人民军队建设的开端。由何孔德、高泉、纪晓秋、陈玉先创作的《秋收起义》,用写实与象征相结合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这个伟大的历史事件。画面充分突出了毛泽东的领袖风采,行军的战士、民兵环绕在毛泽东周围,他们充满信心的表情,表达出他们对领袖的信赖。1935年1月15日至17日 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 184cmX504cm 油画 1994-1997年 沈尧伊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沈尧伊这幅《遵义会议》选取了遵义会议开场前的场景,描绘了参加会议的二十多位参加者,人物形象和神态各异;画面选用了灰暗的色调,表现了当时政治气氛和革命形势的严峻。沈尧伊先后三次画过遵义会议,这幅作品耗时3年,四易其稿,被称为第一幅全面、真实、深刻地表现遵义会议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大型革命历史画。1928年4月 井冈山会师
《井冈山会师》 200cm×380cm 油画 1975年 林岗1928年4月,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与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和南昌起义部分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林岗创作于1975年的《井冈山会师》,再现了1928年毛泽东与朱德初次见面的伟大历史时刻。画中两位伟人紧紧相握的手,既有“会师”的象征涵义,又起到了“画眼”的作用,画面气氛热烈而欢快。1929年12月28日至29日 古田会议
《古田会议》 405×260cm 油画 1972年 何孔德1929年12月底,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在古田召开,确立红军建军原则。何孔德《古田会议》创作于1972年,再现了会议召开的一个历史片段。会场的气氛十分活跃,代表神情专注,反应热烈。毛泽东虽着笔不多,却把他做完报告,等待听取意见和反应的神态表现得非常传神。1935年5月 渡过金沙江
《巧渡金沙江》 188cm×300cm 油画 1951年 张漾兮1935年中央红军在四渡赤水后,于5月上旬渡过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追堵拦截,取得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张漾兮《巧渡金沙江》描绘的就是红军乘坐船只巧渡金沙江的情景。1935年5月29日 强夺泸定桥
《强夺泸定桥》 210cm×300cm 油画 1951年 李宗津1935年5月29日,为迅速摆脱国民党追兵,中央红军强渡大渡河,并发起了强夺泸定桥的战斗,最终取得胜利。李宗津创作于1951年《强夺泸定桥》,描绘的就是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其中22名勇士冒着枪林弹雨,攀踏着铁索向对岸沖锋。李宗津是中国第二代油画家,师从叔父李毅士、颜文梁、吕斯百等。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40×73cm 油画 1957年 董希文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付出巨大牺牲,胜利完成震憾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这幅《红军不怕远征难》是董希文生前最满意的一幅作品。为了创作这件作品,董希文于1955年亲自沿着长征的路线体验当年红军艰险无畏的革命精神。战士们清瘦坚毅的脸庞在篝火映照下,依然乐观、充满信心,也寓意着革命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5年5月 翻越夹金山
《过雪山》 280cm×200cm 油画 1951年 吴作人1935年5月,中央红军翻过长征途中的第一座大雪山——四川西部的夹金山。1951年,吴作人为原中国革命博物馆筹备处创作了油画作品《过雪山》。在巍峨险峻、云雾缭绕、白雪茫茫的大雪山上,红军战士们正在蜿蜒崎岖的山路上手脚并用地努力向上攀爬。一个背着粮袋、手拄一根棍子、腰里挂着军号的“红小鬼”,正在回头看他身后奋力向上攀爬的战友们。这幅作品是吴作人存世不多的油画精品之一。1935年10月 直罗镇战役
《奠基礼——欢庆直罗大捷》 200×300cm 国画 1977年 刘文西直罗镇战役是1935年10月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的一场重大战役。恢复组成的红一方面军和当地群众一起,取得了直罗镇战役的胜利。刘文西的《奠基礼—欢庆直罗大捷》再现当年战斗取得胜利后,工农红军与当地群众们围绕在毛主席周围喜悦庆祝的震撼场景。1978年此画面世后引起社会各界热烈反响。作为长安画派的代表人物,刘文西用真实而生动的线条勾勒出一幅振奋人心、气势磅礴的历史名作。1937年7月7日 卢沟桥事变
《七七事变·卢沟桥》 220x400cm 2009年 杨克山 崔开玺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蓄意制造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全民族抗战爆发。由杨克山、崔开玺于2009年创作的《七七事变·卢沟桥》中,以生动细节呈现了战事的异常紧张与形势的激烈残酷,那些因爆炸引起的烈火、飞升而起的浓重黑烟、炸弹崩起的尘土石砾、烧焦的铁丝围栏、奋力拼杀的中国军士、两国阵亡兵士的尸体……表现出战场上双方激烈交战搏杀的震撼场面。1937年9月25日 平型关大捷
《平型关大捷》 270×420cm 油画 2009年 孙浩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附近伏击日本第5师团21旅团辎重队,歼其1000余人,这是中日开战以来共产党军队取得的第一次胜利,也是全国抗战爆发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利。孙浩的《平型关大捷》选取最激动人心的时刻,营造出了大捷的气氛。1938年3月至4月 台儿庄战役
《台儿庄大捷》 1985年作 何孔德 何卫 曹吉刚1938年3月至4月中旬,中国军队在山东省台儿庄与意图由山东分两路进攻徐州的日军师团精锐进行战斗,史称台儿庄战役。半个月激战,参战4.6万人,伤亡、失踪7500人,歼灭日军1万余人,是抗日战争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由何孔德、何卫、曹吉刚联合创作的《台儿庄大捷》完成于1985年 。透过画面,那个硝烟弥漫的残酷战场似乎就在眼前。1938年8、9月 八女投江
《八女投江》145×392cm 国画 1961年 王盛烈1938年8、9月间,抗日联军八位女战士,为了掩护大部队突围转移任务,在弹尽援绝的情况下,毅然背起重伤的战友,一同跳下激流翻腾的乌斯浑河。欧美思AI外教www.68jiameng.com/special/pcaiwaijiao.html这幅作品是王盛烈历经八年完成的作品,整幅画定格在八位女战士相互搀扶走向大浪滔滔的江水之中的镜头,每个细节都传达着生与死的巨大力量,所勾制的人群能够抵御一切劫难和悲怆,极具艺术震撼。这幅作品被誉为“革命历史画的早期经典”。1941年9月 狼牙山五壮士
《狼牙山五壮士》 186cm×236cm 油画 1959年 詹建俊1941年9月25日,日军对晋察冀边区所属根据地进行 “大扫荡”。在冀西狼牙山地区,五位战士为掩护全连转移,主动吸引日军,最后英勇跳崖。葛振林、宋学义负伤被救,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壮烈殉国,被誉为“狼牙山五壮士”。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壮士》创作于1959年,抓住五位革命烈士英勇牺牲前的瞬间,通过人与山的比拟造型和象征意义,将人物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传神地表达了出来。1942年至抗日战争胜利 地道战
《地道战》 140×170cm 油画 1951年 罗工柳1942年,日军侵华的战火烧到了冀中平原,冀中的人民都动员起来共抗日军,地雷大显神威,在胶东抗战史上涂上了浓重的一笔。《地道战》是罗工柳1951年创作,这幅作品不仅是罗工柳的代表作,而且也是50年代军事题材的优秀之作。作者以写实的手法,记实性地描绘了那个抗日战争年代的真实情景,在日寇包围村庄和“驻剿”时团结一致打击日寇,画面中大面积的黑暗中突出了人物表情和动态,有一种一触即发箭在弦上的感觉,战斗的气氛让作者描绘得十分紧张。1931年至1945年 东北抗联
《抗联组画——生存》 370cm×200cm 中国画 纸本设色 2004年 袁武广义的东北抗联是指“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共满洲省委领导各特委、县委直接创建的抗日部队的总称。中国的抗战持续了八年,但东北的抗战却长达十四年之久。东北抗联是抗战中斗争环境最艰苦的一支部队。这幅《生存》是袁武“抗联”组画中的一幅,描述了一个臆造的场面。抗联是袁武多年就有的想法,几次返回东北:“想画寒冷中的民族英雄,我希望今天的人们能够面对这幅画感受到在那个民族危亡的年代里,我们的抗联战士的处境。我希望今天的人们能时常地缅怀他们,因为他们的一切都是为了我们这个民族。1945年9月9日 日本签字投降
《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南京》 220×600cm 油画 2004年 陈坚1945年9月9日,侵华日军在南京正式签字投降,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右)向何应钦递呈降书。1947年3月开始 转战陕北
《转战陕北》 233cm×216cm 国画 1959年 石鲁从1947年3月开始,国民党军队以25万人的兵力,向延安发起重点进攻。中共中央决定暂时放弃延安,转战陕北。8月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被粉碎。石鲁作品《转战陕北》创作于1959年。在这幅作品中,石鲁把现代山水画和人物画糅为一体,以热烈的气氛展现了大西北壮丽的山川和镇定自若、运筹帷幄的革命伟人。1947年6月30日 夜渡黄河
《夜渡黄河》 140cm×320cm 油画 1961年 艾中信1947年6月30日夜,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12万人以出乎敌人意料的突然行动,一举突破黄河天险,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艾中信于1961年创作了《夜渡黄河》,采用“全景式风景”的样式描绘了当时的场景。1947年8月20日 沙家店战役
《决战前夕》 276×233cm 油画 1964年 高虹1947年7月至9月,人民解放军各路大军按照中共中央的部署,相继由内线转向外线,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油画《决战前夕》是高虹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作品表现西北野战军进入战略反攻的第一个胜仗——沙家店战役后,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时期,毛泽东在窑洞地图前巍然站立,沉思的情景,展现毛泽东“胸中自有雄兵百万”的伟大气魄。1948年3月 东渡黄河
《东渡黄河》 165cm×380cm 油画 1978年 钟涵1948年3月初,毛泽东为了能直接掌握各大战区情况,制定下一步中国革命进程中的各项规划,决定东渡黄河,向华北转移。3月21日,东渡黄河完成。伴随着东渡的顺利进行,中国革命胜利的曙光,慢慢出现在了东方的地平线上。钟涵《东渡黄河》创作于1978年,画面中黄河翻涌、气势壮阔,主要人物屹立行进于波涛之中,使作品极富韵律感和崇高感。钟涵几次前往当年渡河的实地考察,找当年船工了解情况,构思多年,终于完成了这件作品。1948年11月6日-1949年1月10日 淮海战役
《淮海大捷》 150cm×320cm 油画 1961年 鲍加、张法根1948年11月6日,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发起了规模空前的淮海战役。至1949年1月10日战役结束,历时66天,共歼敌55.5万人。准海战役的胜利,使长江以北华东、中原地区基本上获得解放。《淮海大捷》创作于1961年。鲍加、张法根选择了部队乘胜继续前进的场面,来体现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思想。1948年10月7日到10月15日 锦州战役
《辽沈战役· 攻克锦州》 235cm×455cm 油画 布面油彩 2009年 宋惠民、陈建军、张鸿伟、李武、王希奇、曹庆棠、付巍巍锦州战役是从1948年10月7日到10月15日在辽沈战役第一阶段中,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主力对据守辽宁省锦州国民党军进行的攻坚战役。锦州战役是在东北的其中一场决定性战役。在油画《辽沈战役·攻克锦州》中,或中弹或牺牲或冲锋或匍匐的战士在红旗的指引下,讴歌了一曲震撼人心的战歌。此作为多位艺术家联合创作,将场面进行了压缩,着眼点是战争的残酷性。1949年1月31日 北平和平解放
《北平解放 》197cm×130cm 国画 1959年 叶浅予1948年11月29日,东北野战军、华北解放军发起平津战役,1月31日,人民解放军进驻北平,北平宣告和平解放。《北平解放》创作于1959年,叶浅予以工笔重彩的传统画法,吸收了民间年画的构图色彩处理,烘托出喜庆热烈的气氛。同时,他借用了传统山水画经典“以小见大”的空间把握方式,在画面上创造出中国画特有的“层次空间”。1949年1月15日 会师金汤桥
《平津战役——会师金汤桥》 220×450cm 油画 2009年 孙立新 白展望 窦红1949年1月14日,人民解放军从东西南三个方向向国民党守军发起总攻击,打响了解放天津的战役。经过一番激战后在金汤桥会师。建于1906年的金汤桥,成为天津解放的历史见证。天津解放为促成北平的和平解放奠定了基础。《平津战役——会师金汤桥》选取了人民解放军在清晨会师的场景,战士们兴奋地拥抱在一起,脸上的伤口清晰可见。孙立新、白展望、窦红都是部队画家,曾多次创作军事题材的作品。根据构图的需要,作品对金汤桥的形象略微做了些夸张,比现实中更宏伟。1949年3月23日 离开西柏坡
《历史的潮流 》244cm×304cm 油画 1986年 全山石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其他领导人离开西柏坡,向北平进发。路上,毛泽东对随行人员说:“人心向背,这就决定了我们必定胜利,蒋介石必定失败。”全山石于1986年创作了《历史的潮流》,画面结构严谨、人物刻画传神,突破了中国油画常见的生硬感。人物与背景明暗对比强烈,重点突出,具有很强的表现力。1949年4月20日夜至21日 横渡长江
《百万雄师下江南》 200cm×420cm 油画 1959年 董希文1949年4月20日夜至21日,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百万雄师分三路强渡长江,登上长江南岸。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史上的空前壮举。董希文的《百万雄师下江南》创作于1959年,他采用了百万大军乘风破浪即将登岸的瞬向,以明快的色调,呈现出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感和胜利在望的兴奋与喜悦。1949年4月23日 占领南京总统府
《占领总统府》 460×335cm 油画 1976年 陈逸飞、魏景山1949年,百万雄师强渡长江占领了国民党中央政府所在地南京,把胜利的红旗插上了蒋介石“总统府”的门楼上。陈逸飞、魏景山的油画《攻占总统府》着力塑造了一组不同年龄、经历和性格的普通战士群像,宛如一座士兵的丰碑,处在中心的是一位身经百战、老练精悍的战士,他扯下了千疮百孔的国民党旗,正挥臂展开红旗准备升上高空。1982年12月4日 《义勇军进行曲》被恢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