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小心活成闰土

《蜗居》里,房子成为压倒海藻一家的最后稻草。《欢乐颂》里,父母的重男轻女让樊胜美耿耿于怀。影视剧如此,现实亦然,生活和理想的纠结,叫人进退两难。

面对不堪的日子,余世存老师在讲座上曾说,“人还要心怀希望,不要把自己活成闰土,要守住自己最后的尊严”。我想问问余老师:是我自愿活成闰土,还是环境迫我这样?亦或无可奈何,由不觉变成了自觉?

由一位充满朝气的少年,演化成一段枯木,不仅仅是闰土的个人悲剧。余老师高看闰土的能力了。

闰土这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作为鲁迅的小时玩伴,却与大作家走出不同的人生道路:一个灵气尽失麻木愚昧,一个心怀天下充满斗志。然而,无论怎样的社会环境,谁又愿意活成闰土呢?

分析闰土的表象,有这样几种元素:一则麻木,生活没有目标,心智愚寐;二则自私,人生只为金钱和利益;再则冷漠,骨子里还透着虚荣。

生活在北上广的年轻人,为了车房,把青春抵押给了银行和老板,贱卖了人格和尊严;有车房的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生活超负荷,心率交瘁;生活奔小康的人似乎有些心理上的优势,迫不及待地炫耀,获得一种精神的满足。这些,总感觉有与闰土暗和的地方。

打开朋友圈,不难看到以下现象:晒娃成绩“我家宝贝没时间复习,却战群雄成绩第一”(意思是比同龄孩子都聪明);分享工作“今天又加班,忙的顾不上吃饭,又学到新知识”(微信里一定有他的老板和工作不好的同学);晒邻座“刚刚喝了个下午茶,**名人也在其中”(显示人脉广,体现自己有品味。)。这其实也是闰土的心理在作怪。

谁不想着摆脱闰土的命运呢?然而,不论是麻木的闰土,或是虚荣的闰土,这都不是最悲哀的。最悲哀的是,从不知道自己是闰土却活成了闰土的人永远心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持续自身品格的修炼,会使自己远离闰土吗?答案肯定。

我有两位姨妈,跟名人不沾边,纯粹俩退休老太太,经历过六零年饥荒、文革冲击、社会变革,但乐观的生活态度、对美的追求却从来没变,却始终活得精彩,青春不败。

三姨妈 80多岁,微信玩得那是个溜儿,抢红包从来不含糊,每年都是徐州电视台春晚的小品节目的主力演员。前年夏天我去看她,约了表妹一起吃饭,老人家提前两小时就开始选衣服、化妆,在镜子前走来走去,出门前还踩上一双半高跟皮鞋。用她的话说:要的就是这个精神劲儿。

老姨妈歌唱得非常好,不是在演出的路上,就是在排练的路上。今年四月,老姨妈来我家,计划住10几天,带了一皮箱的衣服,每天化妆时间比我长得多。有一次路上遇到熟人:“姨妈太有风度了。”老姨妈含笑点头,很受用的表情。我说“70了”,人家走后老姨妈很不高兴:“谁70了?”那多大? “68!”

提及对品味的追求,有人会说,那是金钱堆出来的,一般人玩不起。其实也不尽然。英国谚语说:三代培养一个绅士。确实,金钱能买到名牌服饰,但绅士的气质和风度却不是金钱所能“砸”出。

俄罗斯经济不景气时期,有朋友在傍晚地摊上买东西,东翻西选,很费时间。俄罗斯小伙子不断催促买家快一些,因为他要换上西服去听音乐会。

何先生事业有成,他最快乐的事情就是每天下班,临一篇褚遂良的贴子,形成了习惯。

小东人到中年,在每天忙碌地经营着小生意的同时,喜欢诌几句打油诗。

一日,夫人去钓鱼,把他独留家中,写道:

太太忽学钓鱼,晨曦奔出百里。

糖饼一张没带,大盆早已备齐。

夫人去的时间有点长了,小东急中自乐:

老婆钓鱼不还,正好在家偷馋。

先烙一张大饼,摊上两个鸡蛋。

生动的文字记录了生活,比某些名家诗歌更接地气……

远离闰土,不是胡乱张扬个性,而是个人品质追求。

尽管我不完全同意余世存老师的说法,但我真的不想做一个后现代的闰土。借助自我提升的力量,如果能多多少少洗去一些“闰土”的色彩,那我将是幸运的。

上一篇:国庆我要去古镇

佳丽约你一起看细水长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