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困踬至极,吴文英写出南宋清明第一佳作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转眼间,又是清明时节。窗前的茶花渐渐凋谢,远方随风摇摆的柳枝也褪去了最初的鹅黄色。时间飞逝之快让人难以接受,仿佛觉得昨日还和旧人月夜共谈,今日就天各一方,难以相见。心中不仅悲凉起来。
清明自古都与春愁思念结缘,无论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还是宋代词人黄孝迈的“近清明。翠禽枝上消魂。可惜一片清歌,都付与黄昏。”都让人读罢有油然而生的怆然之感。南宋有首清明词,读起来不仅朗朗上口,读罢内心也是思绪万千。那就是吴文英的《风入松》。
说起吴文英,可能很少有人认识。出生于南宋晚期的他自幼勤奋好学,识音通律。因此成年之后词师周邦彦,重视格律,重视声情,讲究修辞,善于用典。
吴文英一生未能进士及第,丧失科举信心的他靠在各地幕僚过活,尤其是在苏、杭、越三地居留最久,并且以苏州为中心。每次游览名山大川,必有和词留下。
淳祐九年冬,吴潜同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吴文英在此间担任吴潜的幕僚。淳祐十一年,吴文英离开越州回到杭州;二月,涌金门外西湖边丰乐楼重建,吴文英作《莺啼序·残寒正欺病酒》长调写在丰乐楼墙上,一时满城传颂。深秋时节,多年羁旅漂泊的吴文英想着这些年来的离别和无奈,写下《唐多令·惜别》。一时之间,文人墨客赞不绝口。
唐多令·惜别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全词语调低沉,着笔简洁明快,发语恰到好处,毫无拖沓之感。字里行间无一不体现他羁旅漂泊的秋思,垂泪惜别的孤寂。
老年的吴文英常为衣食住行所困,身世之苦,无所作为都让他身心俱疲。开庆元年,年近花甲的吴文英回到苏州,暮春之时,他游历了当年与苏姬分别时的西园,追忆当年之情,感慨当今之景,一首《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便流传于世。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全词风格质朴淡雅,不事雕琢,不用典故,不论写景写情、写现实写回忆,都委婉细腻,情真意切。
暮春时节,西园的红花再次开了又谢,燕子走了又来。九百年前,吴文英在这里听风听雨过了清明时节,而今的人们虽有相似处境,可是再也找不到可以安放那颗孤苦寂寥心的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