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令文化】芒种丨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
一把青秧趁手青,轻烟漠漠雨冥冥。
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
南宋虞似良的这一首诗,融合实景与虚景,为我们勾勒出春天农夫插秧、夏季秧苗挺拔的万物生长之景。恰在此时。6月5日,今日芒种。
“春争日,夏争时”。
“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此刻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必须抓紧时间抢收;同时,夏播作物也必须及时播种......故而称之为“芒种”。针对此时节的紧迫,古人就曾说过“所谓芒种五月节者,谓麦至是而始可收,稻过是而不可种。”
对于田亩之上的农人们,与时间赛跑意味着对丰收的期许。即便是干旱季节也要创造条件播种,很少会消极等待雨季而错过时机。
“楝花零落鱼初发,梅子青黄雨不干”。
芒种时分,初夏时节,在我国的江淮流域,阴雨绵绵的天气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伴随着降雨量的增多,气温的升高,空气也将异常闷热。又因为此时恰是江南梅子黄时,故而称之为“梅雨时节”。
“梅雨”对农作物的影响是好是坏,取决于持续时间及雨量:过久过大,会造成洪涝;太短太晚,则会带来干旱。可见“过犹不及”,适用于万千种种。
芒种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䴗[jú]始鸣,三候反舌无声。
此刻,小螳螂破壳而出,伯劳鸟开始鸣叫,反舌鸟则停止了鸣叫。
在古代,物候异乎寻常意味着灾殃;即便是今天,自然界的反常现象也总被视作灾害的预警。
螳螂,在我们的认知中似乎总代表着“无知愚昧”:无论是螳臂当车,还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但在明末清初,通过对它的模仿与升华而形成的螳螂拳,或许是对它勇气和灵活的另类认可吧!
伯劳,正是“劳燕分飞”中的“劳”,相传是西周一位贤人的化身。留鸟伯劳东飞,候鸟燕子西飞,匆匆相遇后渐行渐远。感慨人世间的别离,莫过于此。
反舌鸟,则称得上是刚烈与勇敢的鸟类,因此极难驯服。古人认为,若芒种时它仍在鸣叫,意味着有奸佞之人在君王身侧。
芒种时节,广阔时空正处于“大壮”与“大有”之间。
“大壮”,“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意志刚强的人,此刻仍需端方正直;这种正直而刚强的情感,也将体现在天地万物中。
“大有”,“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君子内秉刚健之德行,外宣文明之善言,顺天应时颇具担当,从而大有亨通。
天地片刻都不曾忽视对万物的引导,更不曾忘记对我们的点拨:端方正直并抑恶扬善,勇于担当且持之以恒,“大壮”、“大有”不过是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