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议绝句写作章法
略议绝句写作章法
我们经常听到绝句写作的“起承转合”的章法,除了这个章法外,还有其他写作的方法吗?今天与大家谈谈绝句写作的其他章法。
一、巧用对比
将两种不同的事或景等拿来描写,通过对比的方式突出诗的主旨;比如古今对比、悲观对比、过去与如今对比、贫富对比等等。
例如王播的《题惠照寺》
三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
如今再到经行处,树老无花僧白头。
其中“三十年前”与“如今”就是最明显的对比词,这里诗人采用的是过去与如今的对比方式,使情感浓郁化、深刻化。再比如崔护的那首《题都城南庄》也是。
二、先错落后对仗
这个方法即为前两句用错落句式去起承,后两句用整齐的对仗句式来做转、合。
例如王安石的《北山》:
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后面两句就是典型的对仗式,而且与前文衔接流畅。对仗句式对于许多有对联基础的朋友来说,运用起来肯定会更加简单、也更受欢迎,可以说是信手拈来。但在这里我要强调一点:后面两句的对仗大家要用心打磨,一定要在起承的基础上去引脉络、作跳转与关联。如果脱离前面内容只顾着去作对仗,则会失去诗的意境表达。
三、四句成景
也就是一句可成一个画面,而四句合起来又可以构成一个统一的画面;这个方法是以纯景语去表达情感、体现心志:或轻松愉悦,或忧愁寂寥等等。
例如司马光的《客中初夏》: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这首诗就是以纯粹的景色描写来表达情感,其实它是一首隐喻诗,作者是在借天气抒发自己即将复出的得意心情。
四句成景法也比较适合用两两对仗的句式中来,如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注意:这四句景色若不是宏观上的描写,就必须做到能够同时融合在同一个画面中,否则会造成断层、隔景的弊病。对于在造境方面拿捏不好的朋友,不建议用这个方法。
四、先描后议
这是写绝最常用的方法,也就是先以景或事来做铺垫,后面再以议论的方式去抒情,往往后两句也是诗的点睛之笔。
例如朱熹的《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后面两句就是在前两的写景基础之上做了进一步的情感抒发,不仅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更饱含看深刻的哲理意义。
五、先议后描
这个方法与上面第四法又正好相反,很简单:先发表议论,后进行写景或叙事。
例如刘禹锡的《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前两句首先就表明了自己独特的观点,后面的内容则以写景的方式去证明“秋日胜春朝”的观点。
六、尾句同兼转、合作用
即绝句的合句同时具备转句与合句的作用,这个方法比较特殊一些,因为它跳出了“起承转合”法中各句的普通承担范围。
在某些情况下,当我们所写的内容在转句处还需要继续顺接承句才能完成表达时,或转句的作用不足以发挥突兀性时,则可以用合句来同时完成转、合作用。
例如李白的《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衣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这首诗就是前三句顺承而下,到合句处才突然作转折。
七、承句见转
即在承句出就做出了转的动向,适合快速推出主题的写作表达。
例如窦巩的《南游感兴》
伤心欲问前朝事,唯见江流去不回。
日暮东风春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
这首诗的承句就兼有“转”的作用,后两句在此基础上做了续写。
绝句的写作是灵活多变的,但是无论怎么写都需要有章法可寻。当然,绝句的写作章法也不只限于以上这些,而今天的讲的这些方法对于绝句的写作可是说具有着“奠基”作用,掌握它们的好处自不用多说。只要多练笔运用,时间久了自然会总结出更多属于自己的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