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询结构法丨王谢“以正为奇,故无奇不法。”
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创作元素的艺术,汉字是组成书法最基本的元素之一,也是最核心的。中国汉字是表意的,相对于表音文字复杂的多,汉字六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每个字都有不同的形体结构,独体、合体,千姿百态。大多数汉字再结构上都有一定的相似性,可归纳成若干类型,从而通过分析、归纳、找出共性,能总结出一定的方法,这就是类别结体方法。
在书法史上研究类别结体方法的书法著作很多,唐代的欧阳询的《三十六法》便是其一,也是很重要的著述。这里这里我们把欧阳询《三十六法》中取部分,以书法史上名家书法字为例,以当代人的眼光做个梳理分析,以便于书法爱好者更容易理解,用在书法学子中。
排叠法
排叠是指上下结构的字。欧阳询因提出了“覆盖”和“顶戴”两种方法,覆盖是上面部分特别大,如容、玄、金等字,顶戴指上面部分特别复杂,如叠、惊、声等等。“覆盖”和“顶戴”都是形容这些部分要像帽子一样,写得细一些、轻一些。但是,有许多上下结构的字,繁简宽窄反差很大,不能千篇一律。还应注意,上下各部分的宽窄变化不要太大,因为汉字是方块字,参差过头,蜂腰蜾腹,都有伤端严。
上下结构的字轴线也是关键,中轴线连接要直,否则字形就会倾侧。如果嫌太直了呆板,想灵动一些,字轴线可以微微走成曲线,办法是让上下各部分的中轴线略微倾斜,倾斜的程度和方向要相互呼应,连接成一条。也可以是曲线,左右位移综合起来是相互抵消的,感觉上仍然是一条直线,这条似欹反正的曲线可以使结体婀娜多姿起来。
相让
“字之左右,或多或少,须彼此相让,方为尽善。如'巒’字,以中央言’字上画短,让两'系’出。如'辦”字,其中近下,让两'辛’出。如'鷗’、鷗’、馳’字,两旁俱上狭下阔,亦当相让。如'鳴’、'呼’字,'口’在左者,宜近上(空出下面,让右边部分笔画舒展过来)。”“'和、扣字,口”在右者,宜近下(空出上面,让左边部分笔画舒展过来),使不妨碍,然后为佳,此类是也。”
相让,就是根据上下左右部分点画的大小、笔画的多少,来调整疏密关系,从而使空间布白关系匀称,结体造型更奇特。
如图:功、焕、渥字,是左边让右边。另一组是右边让左边。
穿插
“字画交错者,欲其疏密、长短、大小匀停。如中、弗、井、曲、册、兼、禹、贤、禺、爽尔、襄、甬、耳、娄、由、垂、车、无、密之类。《八决》所谓四面停匀,八边具备是也。”
穿插多是左右结构的字,纵横笔画穿行其间,穿插的笔画决定这个字的造型姿态。王羲之《笔势论·敬悟章第七》说:“凡字处其中画之法,皆不得倒其左右。”如果结体“四面停匀,八边具备”可能显呆板,可以略微偏左或偏右。或相应地调整留白的疏密和笔画的粗细。
如果它在字形中间,两边对称,那是正面形象,如果偏左,那是左侧面形象,如果偏右,那是右侧面形象。正体字的穿插尽量偏中。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两个“水”字,左边的竖在中间,感觉比较正。另一个,竖偏左边,左紧右松,感觉就是左侧面形象,造型比较生动。米芾书“扁”字,中间穿插的两笔全往左靠,余白左紧右松,形成一个梯度变化,造成透视的误觉,更加强化了左侧面的形象。
避就
这里说的避就不是避让,是规避雷同,或者说是避同,就是相同笔画出现时,为避免雷同而采用的变形方法。例如“府”字有两撇,“广”直撇,向下,“付”横撇向左。“廬”字作“”,“虍”部写成“”,省去了重复的撇。“賤”字作“賤”,上面的“戈”不钩,甚至写成反钩,作反形。还有如“潜”作“潛”,“炎”作“炎”等等,都是如此。
如图:“皆”字上面的“比”有四横,一横变形为挑。“所”字有四撇上面两撇变形为一横,下面两撇中右边一撇变形为短竖,无一雷同。“彪”字有五撇,左边两撇变形为一撇,右边三撇中最后一撇变形为点。
向背
“字有相向者,有相背者,各有体势,不可差错”。相向字的左右两部分关系紧密,如门、段、好等,相背的字左右两部分关系疏离,如非、北、兆、肥等。向背字要处理好左右两部分关系,方法是相向的字要互相让,不能拳脚枪棒,发生冲突。黄庭坚最擅长这种方法,如如图:黄庭坚的字,穿插关系处理得很好。相背的字要加强联系,左边最后一笔与右边起始一笔可以连续书写,带出牵丝,造成呼应,如王羲之排字等
朝揖
一个部分倾斜了,另一个部分以对应的倾斜相补救,构建整个字的结体平衡,这就叫朝揖,朝揖基本是指左右结构的字。左右结构的字,有左右两部分的,也有左中右三部分的,如饶、疏、树、谢等。
“凡字有偏旁者,皆欲相顾”。
无论两部分还是三部分,都要相互照顾提携。这在行书中表现得比较夸张,如图左,左边右斜,右边左斜,成/形朝揖,右图左边左斜,右边右斜,成形朝揖。楷书的朝揖没有这么倾斜,但必须要有这种意识,否则会比较呆板。
包裹
包裹分几种类型。有全包围型的,如圆、国、图等。半包围型的,半包围型就是“回抱”,它分五种类型:上包下,如尚、向等;下包上,如幽、凶等;左包右,如匮、匡等;右包左,如旬、匈等;回抱,如丐、包、旭等。书写时要注意两点,被包围部分要充实饱满,包围的轮廓线太方整了会感到呆板,可以通过左小右大,左细右粗等方法来追求左右两边的变化。
全包围结构的字如果字内留白与外面没有联系,会显得琐碎,因此在写笔画时不能框的太死,留透气口,一般开在左上角的交汇处。横竖断开之后,为了避免脱榫,横画的起笔可以露锋,让势往左靠上去,做到笔断意连。如图:柳公权书,所有包围部分的交接处都是不连或虚接的。智永书,起笔侧锋较多,利用笔势的外向张力,使交接处笔断意连。
偏侧
指倾斜型的结构,左斜的如夕、乃、少等,右斜的如心、戈等。这些字的主要笔画是倾斜的撇捺钩,没有橫画和竖画作为平正的坐标,纵向和横向都找不到轴线,只能靠重心来维持平衡,每个字的重心点不一样,凭感觉把握,很难处理,但是处理好了,这些字的结体特别出彩,如图。
结体,不但是同一个字的结构造型,还是章法布局的局部,必须随上下左右字的相互关系而变形,而变形又会引申出字与字之间的平衡问题。所以,字法结体既是局部问题又是整体问题,是点画的组合整体,又是章法的局部,这种双重性质决定了它具有双重的结体和造型方法。结体只能是一般的规律,没有一定之规,要灵活运用。
项穆《书法雅言》说:“兵无常阵,字无定形,临阵决机,将书审势,权谋妙算,务在万全。然阵势虽变,行伍不可乱也,字形虽变,体格不可愈也。”
结体无论怎么变形,仍然要保持方整的感觉。具体来说,内撅的结体受到外力挤压,两边的竖画竖线都向内弯曲,成相背状,而方整的基本形不变。外拓的结体受到内力鼓涨,两边的竖画竖线都向外弯曲,成相向状,而方整的基本形不变。若是受到外力推挤之后,字形倾侧了,而两边的竖画竖线成平行状,方整的基本形仍然不变。
傅山《霜红龛书论》说:“写字不到变化处不见妙。然变化亦何可易到?不从正入,不能变出。”
王谢《论书剩语》说:“以正为奇,故无奇不法。”古人这些研究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