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日陕西空手道体育运动

2021年6月12日

空手道为什么要让孩子参加比赛

一、塑造参与意识、培养对事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赛活动重在参与,孩子参与其中,就会为了提高成绩而积极的准备,学艺上主动积极,从而培养孩子的做事积极主动的性格。二、塑造竞争意识!比赛就有竞争,通过竞争找到差距,培养竞争意识,找到差距、不足,促进学习。三、塑造勇敢个性,清洗恐惧害怕,解放天性!比赛活动是有舞台的,让孩子站在万人中央,面对不同的眼神、表情,锻炼勇敢的心理,逐渐战胜内心的恐惧,让孩子平时的天性在众目睽睽之下得到解放,培养孩子将来敢于面对公众,坦然镇静的成熟心态!四、挫折教育的最好方法!对孩子适当进行挫折教育,能加强孩子成长后面对人生挫折的心态和自理方法,比赛本身就有高低之分,在比赛活动中,成绩不理想的、发挥出错的,本身水平存在差异的,让孩子自己如何看待自己的失败!以激励面对失败后,重新再来,不屈不挠的顽强个性!五、学会欣赏,排除嫉妒心理!比赛过程中,优秀的别人,要让孩子学会欣赏,懂的欣赏的目的是对美好事物和人的理解,技不如人是可以的,但不要嫉妒,不要内心有失落感!培养出孩子健康的心性,宽广的胸怀,不要产生嫉妒性心理,成长后作一个大度、善于理解人的人。六、寻找不足,保持发扬优秀的一面!比赛过程中,是相互学习交流的过程,即使再好的成绩也有不足之处,让孩子知道自己不足之处,知道自己优秀的地方,不足的要改进,不要找借口,优秀的一面要让孩子保持,逐步完善,实现完美,以此教育孩子戒骄戒躁、永无止境的事物规律。七、鼓励与分享,让孩子得到肯定,塑造自信的修改!比赛过程很主要,比赛的结果就是对孩子的肯定与鼓励,分享荣誉,会让孩子有一定成就感,成就感的产生,就是自信心产生的开始!自信心,是孩子成长中必须具备的和保持的一种积极的心态!艺术体育教育本身是素质教育,参与各类大型比赛和活动是一种基于艺术活动的锻炼方法,从中会潜移默化的影响或改变,孩子的身心与思想,运动会让孩子身心坚毅;舞蹈会使孩子美丽健康;绘画会让孩子思想丰富;书法会让孩子思想性格沉稳;戏剧表演会使孩子情感丰富。。。。。。学习体育艺术的孩子比死读书的孩子的眼神明显不一样,充满灵性、充满想象。多次参与活动的孩子,明显比少于参与的孩子不同,舞台赛场上自信的眼神、镇静的内心、坦然的表情,都是多次锻炼出的结果,这也是素质教育的结果,塑造出了完美的身心会伴随孩子健康的成长,为孩子的发展前途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陕西空手道训练中心隶属于中国空手道协会。是npo法人日本空手松涛连盟中国本部陕西地区空手道专业技术推广的重要组织,为陕西、国家空手道运动培养优秀人才的专业团体单位。课程宗旨:推广空手道运动促进学员在精神、肉体和技术上适当训练。课程纲要:以松涛空手体系为本教授击打,格挡动作、组手及套路训练。道场介绍:西安交通大学空手道部地址: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 陕西师范大学空手道部地址:西安市师大路 渭南松涛馆空手道地址:西三路与三马路十字(临渭区技校内)全国热线4000-185-708联系电话137-5964-8344杨老师

空手道(karate)亦称唐手,起源于中国、传播在冲绳、成型在日本、发扬在世界。是600年前的中国古拳法与琉球王国皇室秘传护身术的结合体。经历600多年的发展和演化最终形成当今具有一套完整体系的武道。独具“一击必杀”的强大威力,空手道追求全身关节武器化和“一击必杀”的威力利用人体的各个部位作为实战武器,包含踢、打、拿、投、锁、绞、逆技等多种技术。空手道的特点是简洁实用,每一招一式都直接用于实战,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因其威力强大,所以在训练和比赛中空手道采用“寸止”制度,来保护练习者和运动员。空手道的训练方式是点到为止,被世界武道练习者称之为“君子之拳”。所谓空手道,就是运用拳脚身心探究搏击胜负的原理,却而达到超越胜负的境界,是磨练精神、体魄、技术,探究真、善、美的动态禅道。通过不懈的锻炼掌握高级的护身之技还可以让人具备“忍”的意志和崇高的精神信念。具备果断、大度、博爱、自信、机智、冷静的优良品质。最重要的是通过练习和认识能使人充满非凡气势,发挥巨大潜能对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无疑是大有帮助。空手道是世界推崇的全民健身的武道运动。是亚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奥运会备选项目,中国国家体育局2007年正式官方引进的体育比赛项目。本会会员可以参加国家举办的空手道各种赛事,统一颁发国家认可的级位段位证书。会员还可以参加中国空手道协会每年举办的空手道教练员、裁判员的培训考试,颁发相关资格证书。

空手道押忍(ous)的由来

押忍,主要是在日本的空手道,剑道,柔道等的武道相关人士之间被使用的问候语之一。读音是「おっす」。它的由来的最可信的说法是战前在京都的武道专门学校(大日本武德会经营)的学生之间产生,特别是前辈对后辈还礼时使用开始的。最开始是从「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早上好),之后「おはよーっす」→「おわーす」→「おっす」这样缩减演变(虽然缩减成了三个音节,但是实际打招呼或者剧场演员开幕后上台同观众打招呼时有时会拖长1-2个音节),据说借用「押して忍ぶ(おしてしのぶ)」(压抑控制自我,忍耐)这个词的汉字部分,逐渐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另一种说法是、佐贺藩的山本常潮的叶隐被当作武士道的基本,藩校中进行严格的管教,青年武士们往来碰到的时候,打招呼时说「押忍!」,以表达互相勉励之意。应援团和武道家所说的押忍就是这个意思,而朋友之间说的押忍就像上面写的早上好的缩略。由武士道开始,为什么会被应援团等使用还不太清楚,但是旧日本海军中等也好像被使用过,据说拓殖大学是最早用「押忍」的大学。「押忍」现在不仅仅限于早上打招呼,被问到什么回答的场合也适用。不限于武道同人,「押忍」已经被一般广泛的使用开来。寒暄语「押忍」主要是指大声喊「おっす」。例如「応援団(おうえんだん)」队员集合时,像喊口令一样齐声高喊「おっす」。熟人或亲密的人之间寒暄时,可以使用「おっす」。但通常寒暄主要说「おはよう」「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

空手道三步功(基本、型、组手)训练的真意

1、基本:培养正确的动力定型

基本不只是单纯的基本技术动作而已,而是要透过这些单个的动作。通过无数次重复这个动作来体会正确的用力和发力方式,并把体会到的要领变成一种不需要大脑反应的身体习惯定型保持住,就好象不会骑自行车的人,一旦他掌握骑车的要领学会了,即使他十年不骑单车,你给他一辆他依然会骑,身体习惯一旦了解定型了,是不会忘记的。所以一开始打基本,不要忙着发力猛打猛踢,可以放松一点,慢一点,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按动作的发力要领来做动作!

藤本贞治说过,早期的空手道传授中是没有所谓的基本练习的,当时的基本练习就是基本型或普及型的练习,练型就是在学习基本技术,后来出现的单个基本动作练习就是为了要方便习者更清楚的体会动作要领。

2、型:立规矩、守规矩、合规矩

一般人都会认为型(套路)就是实战招式的组合,型当然是这样的**体,但如果仅仅是招式的**的话,型不是显得太没有内涵了吗?招式这种东西(你叫他分解也好、拆解也好),如果你感兴趣的话,追求他是没有止境的,古传的招式也好,现代的分解也罢,搏击讲的是本能,动手就打,哪来的功夫想招,说白了,型里的招式只能说是一种战术模拟,招式终究是死的,而敌人从来都是机动灵活的,如果抱着为了知道更多的招式的目的去学型,那无疑是本末倒置,将防身术动作组合起来任何人都可以创个十套八套型的......

其实打型就是一个立规矩、守规矩、合规矩的过程,将基本练习的正确规矩要领贯穿其间:发拳如何拧臂、腰髋如何扭转、后脚如何蹬地、拳突如何磨肋而出、呼吸如何配合、从放松到骤紧的*......在动作的起承转换间都要中规中矩,将正确的运动要领在连续动作的强化下转变成自觉的身体语言和动力习惯,直至你抛开所有套路随意做出的任何攻防动作都是最符合力学原理、最科学高效的......要领正确动作自然能产生美感,气势由此而生,这就是为什么有人看到高手打的型会感觉油然心生震撼之感,而有的人打的型总是看来架子散垮、毫无生气的原因。

型是按照一套固定的模式来练习、巩固正确的动作要领和发力规范,也就是“守、破、离”中的“守”,招式动作只是过程和外表,规范正确才是内核。至于正确的动力习惯纯熟上身后你怎么去“破”、怎么去“离”就是你自己的事了......型(套路)是渡河前往彼岸的一支竹筏,如果你已经过了河,当然可以过河弃筏,但如果你还在河这边、或者还在河中间......那这支竹筏的存在还是很有必要的!

3、组手:培养新的神经反射,以双向互动的经验建立新的本能

很多人都会觉得组手就是模拟基本技术或型招式的对抗应用,其实那种你打来一拳、我磕挡一下的呆板对练是最要不得地,他确实是模拟,但绝不是模拟你打来一拳、我如何化解之类的,组手的对抗动作可以很简单,重要的是两个人凭借双方的互动来获取一定的感觉经验,并以之重新建立一套新的神经反射模式,并将之确立为本能。比如:一般人如果忽然看到有人对自己当头一拳打来,一般的本能反应是闭眼、抱头、后退或是缩身躲开,而组手训练的目的就是当对手一拳打来时,你不是闭眼缩身,而是反而迎身贴进,在闪开或格开对方来拳的同时正突击中他的下巴。这就是你要建立的新的神经反射模式,还是那样,组手的招式动作只是过程和外表,内核则是要你通过组手练习获得的经验重新建立起一套神经反射本能,组手为什么要从五本组手到三本组手,最后才是一本组手,就是让你逐渐掌握攻防间距和移动节奏,从而获得相关的实践经验,所以说,组手其实“模拟演习”的是在于培养你的能力,而不是告诉你拳来如何挡、腿来怎么破的招式,需知运动中或突发事件中的对手是不能用固定的战术模式来套用的,本能的攻防反应才是快速应对的有效措施,而本能而发正是所有拳法、武术的最高境界:自然而然,所以,组手对练的时候别再只看着拳来想着臂挡了,打起精神留意那种进退间的节奏、努力想想怎么跨步才能更好的跨进对方的近身范围内吧!

空手道“形”的意义

一、形是空手道的基石。自古修练武功(包括中国功夫、空手道)都以学练「形」为修练之最重要课目之一。为什么要学练「形」,为什么说:「形」为空手道的基础。因为无论那一种「形」都是由名人、高手苦心研究的结晶。他们在苦心锻链的结果,将最有效的技术、招手、挡、击、打、踢的动作合理的组合,构成一套假想对付四方八方来袭敌人的攻防连系动作。因此,每一个技招、动作都有它的技术意义。所谓「形」是空手道的真髓;因为在攻防技术方面每一招都能制服敌人,所以学练者必须充分了解其含意,而且必须熟练才能发挥效力。只要把形学好,学练对打技术就容易多了。学练「形」在精神修养方面,解危护身方面,健身体育方面都有深远的意义;因为要学好「形」必须先学好空手道的基本动作,在学练的过程中,一定要有耐心持之有恒,如果操之过急,一定学不成。基本动作学好,「形」的意义也了解且熟练它,自然成为极有效的护身术;手、足、全身运动而言,可促进血液循环,强化骨骼、筋肉、五脏六腑,对健康有显著的益处。

二、空手道无先出手攻击。我已经观察与研究许多种不同的形,大部份「形」的第一个动作都由受手(挡手)开始。(观空大KAN KU DAI 又名KU SHAN KU 的第一个动作的意义,对天地神明发誓,维护正义与人道,若非遭受生命安全之危机外,不使用空手道技招,这个「形」特别把精神教育列入第一招,但是第二个动作也是由受手开始)。所以,「空手无先出手攻击」这句话就成为修练者的人格修练之名训。凡学练空手道者,不可无是生端,或无理好斗,应时常保持温和、谦让、守礼节;培养冷静、容忍、爱好和平的精神,是学练空手道「形」的深远意义。

三、探知对手实力,决定对策。能者不徒然攻击,面对敌人先出手攻击,先以接挡化解,了解对手的实力,然後以妙招制敌。若未了解对手的实力,徒然先出招攻击,是非常危险的。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我们把学形的精神与其含意应用实践在日常生活里,作为作人处事的指南,我们的人生一定健康幸福。

四、防御就是攻击的表现。空手道「形」的含意虽然先挡受後攻击。所谓挡受又可以说「接招」,对於敌人手、足攻击,用手、足防御并封锁对手的攻击,或闪开攻击,瞬间施予最威力有效技术,立即制敌:无论被迫在任何恶劣境况,迅速出招攻击要害,而且攻力要达到完全制敌效力。平常的持续磨链,促使自己的拳足成为锐利的武器。我们修行空手道者当然要铭记先人的名训,在修身养性上下功夫。可是不可愚昧地死守形的要义「先手後攻」。视其实际情况而施予必要策略;时代在进步,五十年前的磨练方法,只能作为学修的基本原则,如今应根据科学理论来修练,才能发挥效果。例如面临暴徒拿著刀、铳等武器,正在胁迫危害你生命安全时,就应该视机先制人,使用空手道的攻击(包括关节术),以防安全,这并不违犯空手道的「明训」。更不违背「形」的意义。

五、可以单独一人自行修练。只要平坦足够进退的场地,不分室内外都适合演练场地,所以一个有心学好形的修行者,只要持之有恒、细心研究含义,尤其演练时经常假想与敌人对峙,描幻著接招及其对策,自己要做到形的说明与应用的真义,熟练而增强爆破力,自然产生制变化危能力。

六、「形」就是最佳护身符。事实上,一个「形」所包含的技术种类并不复杂,只要充分理解,进、退、转身、攻防目标,著眼点关节法,适应力等技术动作,培养随时使用能力,所谓「熟能生巧」,就是这个道理。经过长期磨链而产生的技巧,能够自由自在的随机处变,则成为极有效的护身术。

七、「形」为健身的最佳运动。磨练形;气的吞、吐如长吸短吐,每一个动作之连续都应该配合呼吸法来运行,自然能够训练「丹田力」。因为全身运动,呼吸的调整;自然会促使循环通畅、强化筋骨、柔软筋骨、强化五脏六腑。尤其增强丹田功能;人体物理学、生理学及促进动作敏捷均有显著的功效。

八、要学好「形」,必须注意下列各项。(1) 注重礼仪:形的演武始於礼、终於礼;开始演武向正面敬礼,演完整套形,又要立正向正面行礼。眼睛注视正面,这个动作不可草率装样。姿势端正表现礼让的态度。礼仪、礼让、礼节是修练形的重要意义。(2) 预备与残心(身);行礼後,做八字立自然体,是预备姿势。有的行之预备站立,以闭足立法为预备姿势(随形的种类做规定的预备姿势)。预备姿势的稳妥与否容易影响演武之顺畅。通常预备姿势要注意肩、膝的关节不得僵硬,力著在丹田(下腹),静静地调整呼吸(气息),沈著气力不紧张,养足气力与体魄,才能演好形。演完型,要注意不可松懈,必须保持戒心,随时能应付突变。然後静静地回复站立原来的预备姿势。始终集中精神,不轻蔑身边周围,随时保持能护身的心态与能力,这便是空手道的「残心(残身)」之道。凡修练者,必须有这个「残心」的心得,而且在日常生活里也铭记残心的道理,对於做人、处世必有帮助。(3) 演练「形」最重要的,顺序要正确。(4) 演武线要正确;前进後退斜进斜退,角度不偏离演武线。(5) 要明确理解各招动作的意义。(前段已详述)(6) 把握正确的目标;所谓著眼点,要随著移动方向目标,注视目标比动作瞬间之快。(7) 充分表现形的特徵。每一种「形」,都有它的特色,有的,动作雄大,有的,动作轻妙,演武时把它表现出来。(8) 要顺畅,开始至终了,每一动作的连系性,与攻防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必须始终一贯,似如水流的顺畅才好。(9) 要成功的演好「形」,必须做到「形的韵律三要义」。没有韵律的动作,不会产生优美。武道、体育的修行达到相当水准之境界,其姿态必然优美。所谓「形」的三要义就是一、力的强弱。二、动作的缓急。三、身体的伸缩。这个三要义不可缺一,则自然产生韵律美。

武道精髓

在日本武术深奥的义理中,包括了许多先辈修炼的心得,给后人在武道的修行上以正确的指导。在此摘录日本武道中有启发性的训辞,供同道参考。

  武道三先:先先之先、先后先

  对方怀有攻击意志而两相对立时,在间发机微之间察知对方出手的动作而加以制服,这就是“先先之先”。这是武道心法的最高表现,非有极高的修行才行。举凡制服对方靠对方外形的表现再来采取行动则为时太迟,要有未发先制的心理准备才好。

  对方怀有攻击意志,尚未发动攻击之前,我先采取攻击行动的叫做“先”,也就是“先发制人”。

  察知对方的心理动向,不先发制人,而从对方的攻击行动的片断中认定真正的动向从而采取应有的对策,称为“后先”。也就是乘对方攻击到达自己之前的一瞬间将它避开,并利用对方动作的破绽和身体的弱点加以制服的意思。

  心之所置(选自《不动智神妙录》)

  或问,心应置于何处?心置敌身,则为敌身所制;心置敌刀,则为敌刀所制;心思杀敌则为杀敌之念所制;心置已刀,则为已刀所制;心置敌手,即为敌手之势所制。

  然心应置何处?答曰:心不置于任何一处,唯只使心遍及一身。如此,则用手之时,可以致手之用;用足之时,可以达足之功,用目之时,可以尽目之能也。故心置一身,则一身之用也,可以不至偏废也。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动智神妙录》)

  兵法中不可心住于敌,亦不可心住于已,一切事,其要乃在舍心忘虑。心不止于持刀之手,尽忘手中之刀而与敌相搏,则可心不止于敌而将其杀之。若悟此,人空、我空、手空、刀空,则心可不为空所制矣。

  回到初学之心(《不动智神妙录》)

  由初学的心境,逐渐修行,以达最高的境界,然后再回到初学的心境。

  初学武术的人,连架式都不太清楚,因此,不会刻意在自己的动作里用心,对于别人的进攻,只能应付,而无法和对方作战。然而学会了技术,使用技术的方法、架式、那么,心思便分散在这些技术中,受到许多牵制。

  但是经长年累月的不断练习,那么,所学的技术、架式都会在无意中发挥出来,自然而然地懂得运用技巧,这就是回到初学的心境,能够自由自在的运用。

  “悬”与“待”(《柳生兵法家传书》)

  一开始便全力攻击以取胜的叫“悬”。若等待对方先采取动作,自己再予攻击,便叫“待”。

  就心与体的关系而言,让心保持“待”的状态,而体则积极地保持“悬”的状态,似乎较为理想。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心保持“悬”的状态,体则伺机而动,让对方先采取动作,自己再趁虚而入。无论悬和待,都不能特别偏重于内心或外界,悬待、内外、动静都必须相反才行。

  例如浮在水面上的鸟,外表似乎悠闲,冷静,其实,在水面下,双脚却在不停地动着。所以,要使内心和外表的动作自然的配合,须靠不断的修炼,这种自由自在的动作,可说是武道的最高修行。

  以威合敌,以势胜敌(《一刀斋先生剑法书》)

  处于任何状况下,不动其心,谓之威。

  堂堂正正的防备,不为对手之行动所左右谓之威。

  不动身而能压制敌手谓之威。如动身来压制敌手,谓之势。威是静态,其内藏有数千的变化;势是动态,处理数万之变化。

  威和势是本质相同的两件事。

  眼神(《五轮书》)

  视力的分配,范围必须宽大广阔。察看事物的眼神分为观与见二种。观者,是观察事物的真相,为首要的重点。见者,只是看见表面现象,为次要的重点。

  在远距离就能判断出正确的状况,在近距离可以正确把握住现象本质,就是武道的极意。而眼神的终极目标是使眼遍布全身,达到古代所称的“心眼”境地,从而能以“心眼”察知对方的心意。

  距离移动之理和四要(富木谦治之护身术)

  看对方的架势以决定自身的位置,即是从对方的攻击中找寻自己的安全位置,对方移动,我方也必须迅速作相对的移动,这就是“距离移动之理”。要做好这一点,第一眼神要快,它是引发行动的根源。第二脚步移动要迅速。第三、第四分别是要有胆力和臂力。即“一眼二脚三胆四力”。

  见性(猫之妙术)

  做事要反求诸已,求得自己的本心。师父所能传授的,不过是通达事理的形象罢了!若想再求得其中奥妙,一定要靠自己努力,经过自己的体会,然后在内心发挥作用,才是真正的见性和领悟啊!

  三知:知有、知无、知空(《五轮书》)

  “知有”就是熟悉有关的技法和知识;“知无”就是掌握技法和知识后,能够冲破固定的技术框框,摒弃已有的经验,感觉自己是不存在的,即达“人本无一物”的境界;“知空”就是在“无”的基础上,用万物皆空的意念使用武技,此时就会进入最充分的发挥状态,从而达到忘生、忘死、忘敌、忘我的大无畏境界。

  战斗的要谛(《五轮书》)

  与人比斗时,心情必须和平常一样平静、自然。格斗的姿势应该和平常生活中的姿势合二为一。心头没有任何杂念,是攻击敌人的一大秘诀。用心灵去观察敌人就有胜利的把握,用眼观察敌人,就会被迷惑而败北。

  “心不为身牵,身不被心制。”(《五轮书》)

  在平时也无有一点松懈,保持临战时的心情,心胸必须宽广正直,不任性逞强,也不偏袒一方,务求公正,心不可停留于一处,必须同时存在于四面八方;身定而心不止,身动而心不乱,心不被身所牵,身不被心所制。

  心神充实,不可残留杂念。外表温柔,内心刚强,特别注意心之所动不为敌手看穿。

  “架势”《五轮书》

  兵法极意中指出架势有五方--上段、中段、下段、左构、右构架势。但有架势如无架势,五方架势可灵活变换,上段架势将剑稍放下则成中段架势;中段架势将剑微抬高,则成上段架势;下段架势依其需要稍微抬高则成中段架势。左右两侧的架势,依其状况稍微移动中心,亦可自由转换。架势虽有五方,但每一种架势都是为了斩敌而设的,而不是为了好看。就算是招架对手攻击的受技,或是攻击对手的打技、刺技、撞技,都是为了要斩杀敌人的手段,不可搞错手段和目的。

  “打击和击中”《五轮书》

  打击和击中是全然不同的两回事。在“打击”方面,无论何种打法,皆须定下心确实地打。所谓“击中”,只要轻轻松松地碰到就可以,即使用力过猛而致对方于死地,也只能算是击中。而“打击”,则须心意坚决,倾尽全力地打,这一点在空手道里是非常重要的,可涉及到技术的终极。

  宫本武藏在这方面,并非抱持着获胜就好的安逸态度,即使获胜,亦须检讨这一胜是否根据自己的实力而得,如果只是一时的侥幸,那么这种成功只有一次机会,而无法使技术达到更高的境界。

  “剑禅一致”《柳生兵法家传书》

  许多武术都与佛法相通,并与禅一致。也就是不执著于某事物,禁止专致于俗事,使兵法与佛法并重。尽管学得一身高超秘诀,如果把心专注于某项技术,将无法致胜,因此,无论对方的动作或自己的动作,或打或突,都不可以过于专注,这才是修行时的原则。

  “无念无想的打击”《五轮书》

  敌我双方接近到互相都可以用刀斩杀对手的距离时,自己的身体自然地会变成攻击体势,内心集中攻击的意志,手也很自然的加速强力敏捷的打进去,这就是无念无想最重要的攻进要领,需要强韧的脚、腰、手三种力量合而为一,这种打法只有在不断的磨炼中学习,不然,是无法在实战中使出的。

  “水上捺葫芦,按着即转”《不动智神妙录》

  捺葫芦者,以手按之。投飘于水,以手按之则陡然而出于左右胁下,究竟不能使其止于一处,至道之人,心片刻不止于一物,盖同水上按瓢。兵法亦如是,虽见敌刀,而心不止于刀身,不随刀势势动而动,则能夺其刀而返向于敌杀之,禅中便有“还把枪头倒刺来人”之语。

  “不动智”《不动智神妙录》

  不动智者,乃是常动之心,时时动作于上下、左右、前后及四面八方,心不止于每事每物。从新学之境修行,达不动智之境时,则返回新学之境。试以剑道说明:新学时,不知持刀之势,心亦无所止。故虽与敌搏,然心不止于其身。其后,乃以种种之事,有师教执刀之示,心之所住,故心始止于种种之处,乃至挥刀击敌之时,心为外事所制而身不能自由动作。如此修行,日积月累,数年之后,终达不动智之境,身之所立,刀之所持,皆归于无心,此时心境,盖如新学之时,是谓新与终同,一与十相类。

  “心技一体”《护身术要领》

  要学习技法必须同时学习“心”的防备,因为在古代,技法的成败和生死问题相关。古人领悟到“心”是通往人生之道的,要由“技”入道,“道”以技来表达,随时保持没有怠忽的、没有挂虑的无心状态,使道技不二,心技一体,所以武术和武艺又称为武道。

  “不动心”《护身术要领》

  佛教有“不动心”之说,即不要被周围的事分心,不要动摇,保持坚强心意的意思。心不动摇即能对某事特别专心。设若和持剑的人对立时,心只注意持剑的心,则那一瞬间脸部必产生空档,又如只注意脸部,则持剑的手亦产生空档,给对方以可乘之机。

  如此说来,心不应该固定于某一部位,反过来说即是要注意全身各部位,随时随地都能策动全心全意来对付。

  “体用双先”《一刀斋先生剑法书》

  先,有体之先与用之先。体之先,就是以现有的架式攻击。用之先就是变换架式,顺应状况,以对自己有利的态势攻击出去。

  在体之先时,不可以叫对方看出攻击的动作,也就是以现有的姿态,用正攻法攻出。防守方面,则临机应变。这也就是和对方作战时,攻击对方的防备,以趁虚而入。在这种场合,就是以作战为主,技术为从。

  用之先就是以千变万化的动作来攻击而以不变的架式来防御,攻破对方的防备,而以对方采取的技术攻击,这就是以技术为主、作战为从。

  若不熟习体与用的技术,而任意施技,将自取灭亡,这也就是适用正攻法与袭击作战来决定胜负的情况。

  “因敌而转化”《一刀斋先生剑法书》

  以敌欲将使出之技为我之技;以敌认为有利之战术为我之战术。以刚克刚,以柔制柔,敌来攻则招架,敌欲招架则使其落空,以万变应万变,谓之随敌之利。

  实来实应,虚来虚应,具备可用正攻的实力却以奇招袭敌,又让敌手认为我将出奇袭时而使出正攻法。敌以正来我以奇去,敌以奇来我以正往;所谓作战之常理,正是采用不合常理的战术。虚与实,其秒处正在虚实之间,这正是战斗的要谛。

  “不将心滞于间隔,不将间隔停于心”《一刀斋先生剑法书》

  胜败的关键在于间隔,所谓蓄积间隔,不单是指间隔距离之事,并且要善加利用“势”与“力”的关系及战斗的节奏等使之有利于已。不怕任何危险,毫不犹豫地乘机而入,夺取生杀之主导权。如果心被间隔夺去了意念,就无法自在的活动。心不受间隔的拘束,反而能正确地抓住间隔。心不滞于间隔,间隔不停于心,自然可从容应付,达到虚无的境界。

间隔,并不只是说敌我之间的远近距离,而是要看清一切状况的变化,绝不给敌手拥有主动的机会,不断的占有优势进行战斗,这就是间隔的要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