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画:克拉姆斯柯依《无名女郎》赏析
无名女郎
克拉姆斯柯依的冷艳无名女郎
《无名女郎》其实已经是世界闻名了,它也是克拉姆斯柯依的杰出作品,一幅也就足够了,唐之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也是一首就足够,足以名传后世,万古不灭。正好克拉姆斯柯依也画过一幅《月夜》那种月下有位佳人的情境,其实与东方并无太多的二致,一切都浸润在梦幻中,一切都沉浸在飘渺虚无中,美丽的梦影,比丘之箭的飞袭,温馨的时刻,发生的浪漫的故事,夜色之美,一种朦胧的情境,也给艺术家一种方便,但是更高明的画手,也能在白日中画出一种梦境来,这就是克拉姆斯柯依的《无名女郎》,差不多全世界的绘画从业者,都知道这幅无名女郎,她是那么的冷艳,高贵,近在眼前,唾手可得,又远在天边,遥不可及。
雪天的白日里造梦,似在醒时又沉醉在一种美的幻觉中,雪天的白日,十分的明快,清朗,没有夜之幕色的凭借,那么画手的匠心就显得十分的重要,如何处理它的构图,如何处理它的视角,如何处理它的背景,如何处理它的色调,全部关系这幅名作的成败,但是克拉姆斯柯依确实成功了,我们看到的一种对比,背景是明色,肖像的主角是深暗色,背景是雪意的世界,屋宇的色调里,还渗和着淡淡的暖色,而美女的服饰为深色,更显深沉与冷峻,余下那有点冷艳的面庞的肉色,还散发了一种温情,再加上马车上缠布的熟褐色块,增添了一点温度,而不是全幅的死寂。当然她的神情是冷峻的,她那的骄傲的神情,与画者安排主角俯瞰的视角有点关系,似乎她不是普通的女子,她那向下俯瞰的眼光透露一种高贵与优雅,虽然冷的风情似乎占据主流,那也只算着外表,是个人,尤其是个佳人,也是肠内热者,暖意当在心中,否则就一点意思都没有了。
这种巧妙的视角安排,所有的观者都成了瞻仰者,女神就在你的眼前,充满无穷的魅力。画面的唯一角色的服饰并不过分的华丽,但也不过分的普通,恰到好处,重要的是佳人的美丽要画到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黄金的比例,还有神态与气质的刻画,把一个女郎的美丽肖像全部呈现出来,这样才是重要的,否则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在构图上我们看到的三角金字塔的处理,但人物的头部并不立在正中,而是偏向后面,也就是画面的右侧,这样人物的前方空间相应地多出一点空间,使得构图不呆板而有一种灵动性。
由于视觉的关系,加上女神如山的处理方式,我们基本上看不到地平线,观者视线被安排了,我们观看,从下向上观看,似乎也像是在长江江上舟摇时,看着三峡的神女山峰,强化一种瞻仰的心理,唤起的一种神女之梦,我们不必在意画者在奴化我们的视线,因为这是艺术,画者需要表达这种美丽是我们共同的感受,确实如此。
附转的有关克拉姆斯柯依的详细资料:
《无名女郎》是画家晚年最得意的作品。这是一幅颇具美学价值的性格肖像画,画家以精湛的技艺表现出对象的精神气质。画中的无名女郎她侧身端坐,转首俯视着这个冷酷无情的世界,显得高傲而又自尊。这种姿式语言表明画中人物与这个世道格格不入,冷眼审视,不屑一顾,又不愿与之合流的神情,这隐含着当时一部分民主主义知识分子对社会的态度。这幅女子肖像显示的美在于性格表现,也体现画家的美学观。我们面前这位女子没有华丽服饰和贵夫人的打扮,而是入时得体,是上流社会有文化、有修养、品位极高的知识女性打扮。色调浓重且有变化,冷漠、深沉、俊秀的面孔鲜明突出,格外庄重、典雅而高尚。画家以现实主义思想,古典造型手法塑造了一位19世纪俄国新时代女性的完美形象。克拉姆斯柯依创作的这幅肖像,与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是同一时期,因此有人说他画的这位无名女郎就是安娜?卡列尼娜。也有人说她是位演员。画家在肖像画中展示的是一位刚毅、果断、满怀思绪、散发着青春活力的俄国女性典型,形象塑造具有极大的感染力,是世界美术史上肖像画杰作。
自画像
伊凡·尼古拉耶维奇·克拉姆斯柯依(Иван Николаевич Крамской)﹝1837-1887﹞
克拉姆斯柯依是 “巡回展览画派”的组织者和领袖人物,其艺术见解在当时俄罗斯画家中有颇大影响。
1837年伊凡·尼古拉耶维奇·克拉姆斯柯依出生在俄国中部伏龙涅什省奥斯特洛戈日斯克城一个贫寒的市民家里。童年当过听差和乡里的记事员,1853年随一流动照相师修理底板,因一偶然的机会来到彼得堡,在1857年考入彼得堡皇家美术学院。克拉姆斯柯依的画誉逐渐响誉全国,生活得到了改善,经常出入上流社会。为了富足,整天不停的画,以至未到50岁就已衰老多病。1887年,在给一个叫拉乌赫普斯的医生画肖像时,倒在画前,离开了人世。
克拉姆斯柯依的肖像画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社会变革,正如评论家所言:“可以构成一个展示十月革命前夕从事民主进步事业的杰出艺术家和卓越的活动家的画廊,这不仅仅是克拉姆斯柯依的光荣,也是肖像画的光荣”。
手持马勒的农夫
画中人是一位典型的俄罗斯农民,朴实憨厚,勇敢勤劳,艰难的生活没有压倒他自尊、自强和乐观的个性。画中形象毫无修饰,如同一位真实的农民站在身旁,仿佛能嗅到他身上的泥土气息与芬芳。
希施金像
这幅希施金肖像,不仅真实地再现了这位俄罗斯大自然“歌手”的外貌特征,而且深入到这位风景大师的内心世界。希施金长着一副胳腮胡须,性格幽默开朗,总喜欢两手插在上衣口袋里。为了展示其精神气质,画家采用半身特写构图,使形体语言更为集中,表现出希施金朴实得就像俄国的农民一样。他冷眼看着这个世界,思索着自然和人生的奥秘,再用他的画笔传达给人民大众。
护林人
克拉姆斯柯依是一位出色的肖像画大师,他最善于揭示人物的心理状态,注重人物性格刻画。画家以不露笔痕的细腻笔触,描绘镶在面孔上那双晶亮透明、炯炯有神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可以窥探到他的内心,坚毅、果敢与责任心。克拉姆斯柯依在给收藏家特列恰柯夫的信中这样写道:“像山林看护者这样的人,是有头脑的,是对社会抱有不满情绪,不向暴力和蛮横妥协,为了正义可随时站出来的人。”是的,他那锐利的目光和非凡的气质,正是这样的人。
荒野中的基督
《荒野中的基督》画家借用基督的形象,影射当时的知识分子在真理与名利诱惑之下难以抉择的境况。这个基督身处荒野的孤立之中,他在四十天断食期间,受到恶魔的诱惑,思想十分深沉,百思难解的困惑,压得他透不过气来。画家通过陷入苦苦思索的基督姿态,表现了一个思想家愿献身于社会的精神和毅力,同时也流露出他对罪恶社会的万般无奈,这正是当时进步知识分子的心理状态。画面近景乱石铺陈,远景空旷无垠。黎明时光,地平线上升起一抹朝霞。这清冷的色调,烘托出基督的内心的痛苦与孤独,同时也隐含着俄国社会的黑暗与没落。画家正是用宗教人物来体现俄国进步知识分子的悲剧性。
无法慰藉的悲痛
画家47岁那年儿子不幸夭折,丧子之苦久久折磨着他,于是构思创作这幅悲剧性的画。他曾先后三易其稿,最后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因失掉儿子而悲痛欲绝的母亲形象。画中的母亲身着及地黑色长裙,肃穆凝重,增加了画面的悲剧气氛,黑色衣裙与背后墙围横向黑色正好形成一个十字形结构,这在构图上更具有视觉的悲剧感。无数为民主革命而献身的先烈,使母亲饱尝失子的痛苦。这幅《无法慰藉的悲痛》是画家为丧子的母亲创作的一首挽歌。
月夜
《月夜》是克拉姆斯柯依的成名作,也是他本人艺术生涯的最高峰,亦是巡回画派中最优秀的人物画。《月夜》这是一幅被人誉为“爱情诗”的油画,它继承了俄罗斯艺术的民族性与文学性,叙述了一个美丽的故事。画家用银灰色的调子,来渲染恬静的夏夜,没有微风,参天的菩提树显得神秘幽邃,夜色中的蔷薇花散发出清香。这样的时刻,一个穿白色衣裙的美丽少女,独坐池塘边的长椅上,她面前的池塘中漂浮着睡莲和菖蒲。人物与环境处理得十分和谐,迷蒙的月光洒满林中,恍若仙境,令人向往,使人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