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于竹林 | 第124天——喜欢或不喜欢


 张 
  来 
文|喜欢或不喜欢

佛法将烦恼划分到非常细致,在烦恼的研究中,针对每一样烦恼都定义了详细的名义,烦恼的性质,生起的原因和次第。

研究烦恼,研究到深入,又和心理学接轨了。烦恼,就是研究人内心不得自在的那种微不可察的内心活动。

未听烦恼这个名词之前,只知道,烦,不知佛陀的智慧早就将这种内心的活动剖析到明明白白。

比如我上殿,不喜欢他挨我太近,不喜欢他身上的味道,不喜欢他那种横冲直撞的性格,不喜欢站到那么拥挤,不喜欢位置本是前面却躲到后面站立的我,要等到他们出班,自己才出班,也不喜欢这么热的天他们却不开风扇。

出殿堂,忽然发现,自己内心竟然一堆烦恼,那种烦恼就夹杂在不喜欢当中,让内心隐隐不悦。

当年师父曾批评小师父说,你不喜欢别人,难道别人就喜欢你吗,你嫌弃别人的时候,可能也有人正嫌弃你。

不喜欢,嫌弃,都是烦恼,是外界给予的不适,这个外界可能是人,是事,是环境。

每一个不喜欢的内心,都有一个我的标杆,用这个标杆衡量周围遇到的一切,乍然相遇,不符合内心之中的那根标杆之外的人事环境,会在内心竖立起排斥抗拒,这种排斥抗拒不接受,暂且命名为不喜欢。

细细思量,这标杆又是什么呢?

院子里新来了一只白色的野猫,在花盆前晒着太阳,出于白色猫颜值的好奇,想靠近瞅一眼,恣意晒太阳的猫忽然翻转身体,瞪大眼睛,炯炯有神的眼睛盯着我,伏低了脑袋,全身戒备,准备随时逃离。

我不喜欢旁人挨我太近,是不是此刻的猫对忽然靠近的我,也很不喜欢,猫此刻的心理活动是不是这样的:我就晒个太阳,这个靠近的人类真讨厌,他是要伤害我吗?

在数米的安全距离之外,看到阳光晒在羊蹄甲的豆角,豆角被风一吹晃了晃,阳光也洒在猫的身上,猫白色的皮毛,在夕阳中泛着生机,猫的侧颜,根根外竖的胡须在阳光中是抹清晰的剪影。

在安全距离之外停住脚步,看猫,那丝萦绕在内心的不喜欢的烦恼,仍然挥之不去。

野猫对于人类靠近,条件反射的惊惧,只有警惕的逃离,是种不喜欢,这种不喜欢是来自人类可能对猫曾经的伤害,或者人类身上散发出的气息对猫造成要伤害自己的感觉,所有的野猫对于所有不熟悉的人类的靠近都有种本能的防范。

我的不喜欢呢?

碍于教养或者身份,这种不喜欢,只是内心深藏的一抹不快。

假若对一个人的靠近,也像猫一样,不喜欢他身上的气息,不喜欢那种和自己截然相反的磁场。或者这位人曾经留给记忆不美好的记忆,对于这种不喜欢,看似毫无表示,也没有猫那般,伏低了脑袋,对于靠近全身戒备,准备随时逃离。人和人之间的这种不喜欢。可能对方才出现在视线范围之内,身体比大脑事先做出反应,会抗拒,眼神会转变,面部表情再伪装,都会有微弱的僵硬。微弱的不喜欢是漠不关心,强烈一点的可能内心已经说出讨厌二字,反应激烈的,诸如有人在擦肩而过的刹那,眼神厮杀,仅仅是看不顺眼,就忽然杠上暴力出手了。

对于喜欢,恰然相反,看到喜欢的人,会不自觉的微笑,打招呼,似乎在人群中,喜欢的那个人像是浑身被打上了聚光灯,周围的一切都自动成了背景。这种喜欢不仅是男女,可能发生在熟悉的亲人或喜欢的事物,会在很远的距离,看到熟悉的影子,听到熟悉的声音,能知道对方是谁,能在一堆的商品中一眼相中,合眼缘的那份物品。

喜欢和不喜欢,无论人或物,都有审美参与其中。

一条设计精美做工细致吸人眼球的物品,在众多的商品中被一眼相中的概率大过一件粗制滥造的。虽可能夹杂性能,价格的考量,但物品本身的美好,在喜欢一件物品当中占了举足轻重的位置,一件物品,若久经岁月用来已成习惯,或有人相赠,这种喜欢便超越了外表的美好,夹杂情感的成分,但仍不离美好。

比起对物件的喜欢,对人的喜欢或不喜欢,则要复杂的多,虽也有美的掺杂,但却完全不因美,来决定这种神秘的喜欢或不喜欢的反应。

陌生人而言,一张美丽的面庞,出众的气质,悦人的谈吐,总是会吸引眼球,但会不会被喜欢却是因对方不同而有所不同:若异性,乍然接触,更多的是喜欢,至少内心是欣赏的。同性别,未必就是喜欢,细细思量,有掺杂叫做嫉妒成分的情绪。

对于人类之间相互的喜欢或不喜欢,假若内心有个天平,外表的优美与否仅仅是初始的判定,真正彼此间的互动,才是这种感情的天平倾斜的主要原因。这种天平,说白了就是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标杆。

对方可能性格是大大咧咧风风火火,与自己截然相反,对方的一举一动,就有可能触恼自己。

对方身上的味道,恰好是自己不喜欢的那种脂粉的味道或汗的味道,连同见到这个人的靠近都带着排斥,也是一种希望不要靠近,下次绕着走的不喜欢。

一起共事,对方懒惰,圆滑,可能是自己正在勤奋发心,认真负责,也便想以这样的要求企图要求别人,而这种要求别人的心,成了内心的一个标杆,会对对方懒惰圆滑的样子,内心形成很不喜欢这个人的自动划分。

当相对对方,是高一点的身份,比如年长,比如长辈,比如上级,比如上座。自我以比对方高的身份自居,处处便想以这种身份的形象要求别人,对方的不合要求,也是内心的不喜欢。

长辈,一旦站在教训晚辈似乎为对方好的角度考虑,深察内心,更多时候是内心有一个对晚辈的要求标杆。隐隐希望他能达标。

上级,更喜欢服从听招呼和自己统一战线的下级。

一个僧团中的上座,如果下座未曾让座,未让先行,也有可能不喜欢,顿感此人没有威仪礼貌。

……

所有的不喜欢中,深入剖析,其实都因为我,那个不喜欢是我不喜欢,对方的样子本就如是,只是我对此不喜欢,不喜欢这种感情看似从来和除我之外的任何没有太大关系。

师父曾批评小和尚说,可能别人也同样嫌弃着你不喜欢你呢。

有的喜欢和不喜欢,是自己内心的那道坎,可能是别人留给自己不美好的一些记忆,这种记忆根深蒂固到看到此人就条件反射不喜欢。即便对方有一堆的别人称赞的好,但对于自己就是喜欢不起来。

有人说,喜欢不喜欢一个人,看缘分,不仅有此生缘分,还有久远劫未知的缘分,千丝万缕的缘分中,和一个人的善缘肯定是喜欢。

院子里的那条大灰的狗,我未喂未碰,未逗,但大灰总是欢喜见到我就摇着尾巴冲我而来,这种被大灰喜欢的缘分,是来自师父们平日对大灰的宠爱,被宠爱的大灰也便喜欢院子里所有的僧人,不管这位僧人有没有喂过他,表现的欢喜和喜欢,让人惊喜。

这种喜欢,因为一个形象,在所有的喜欢和不喜欢中,那道标杆就像生长在记忆当中的一道影子,拿这个影子和周围的一切对比,然后产生喜欢不喜欢的念头。造作新的喜欢或不喜欢的念头又长成了心里的一道影子,成为标杆,下次遇到的那个人,可能他什么也没有做,仅仅是和我不喜欢的那个人长相相似,初次见面竟然排斥不喜欢。

……

常常羡慕,身处僧团中的一种人,虽身处于僧团中,但好像这个人不存在一般,没人注意认识,默默无闻,其貌不扬,这种境界当是最适合修行的吧。

那种默默无闻,是不张扬,不炫耀,不刷存在感,也没有喜欢不喜欢,没有鹤立鸡群般的独立特行。这种境界的人,往往是一个僧团一个寺院中待的最久的人。

而这种人,不是不存在,只是消失了大部分的自我,在内心当中恒顺一切,和周围融为一体,将自己当成了背景,这种境界的僧人,或许正默默用功看住那颗心,在他心里没有强烈的喜欢或不喜欢。

……


第124天,我说:

今日
收到一盒口罩
收到一条列巴面包
收到西红柿杨梅和超大个的芒果
假若将今日的善法功德回向,
竟不能抵消今日份的安享福报
一场定量的拜佛,以天热汗流浃背为由中断
一场诵经,脑海里满满都是杂乱妄想
一场日日进行的功课,以身体不适会潦草收场
诵经的黑板上
一半是往生回向
一半是祈愿吉祥
有考试的金榜题名求佛护佑
有公司的濒临破产求起死回生
有大病的正在抢救
有家庭和睦祈求吉祥
有婚姻的开始或终结希望顺遂
有高龄的高僧求往净土
有列祖列宗的怨亲超度
有碾压过一条小狗为求心安
人间的苦和人间的愿
在诵经的黑板上一半一半
人间很忙
为僧更忙
忙着在佛前就看能遍这世间的万相
人生的游戏,初始加载
应该设置一款记录
记录每日是善多恶多
每日安享了多少福报
又消耗了多少
生命的进度条又加载了多少
假若记录
今日的我
是配不上我今日安享的福报
……

—部 分 图 片 作 公 益 分 享,若 有 侵 权 联 删


上一篇:写于竹林|第123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