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针疗法

​浮针疗法是应用特制的浮针针具在局部病痛周围的皮下疏松结缔组织进行针刺以治疗疾病的一种微针疗法。此法是广州符仲华博发明的一种侵入性物理治疗方法。因其针刺不深入肌肉层,只在皮下,像浮在皮肤上一样,故名“浮针”。本法具有操作方便、经济安全、适应证广、疗效快捷等优点,临床广为应用。

【操作方法】

1.针具选择浮针为复式结构,分为针芯、软套管和针座、保护套管三部分(图7-55)。

浮针的规格根据长短粗细可分为大、中、小三种,大号长40mm、粗0.9mm,中号长32mm、粗0.6mm,小号长24mm、粗0.3mm。其中,中号最常用。

2.针刺方法

(1)确定进针点:“以痛为腧”,首先根据病变部位仔细查找痛点所在,对于软组织伤痛,应注意查找筋膜触发点;然后在痛点的上、下、左、右距离痛点6~10cm处选取进针点(图7-56)。

(2)体位选择:根据所选进针点的部位,采取当的体位,使患者放松,便于施术操作。临床上常用的体位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进针点和上下肢部分进针点。

2)侧卧位:适宜于取身体侧面和上下肢部分进针点。

3)俯卧位:适宜于取头项、脊背、腰臀部、下肢背侧及上肢的部分进针点。

4)俯伏坐位:适宜于取项背部的进针点。

对初诊、精神紧张者,以及年老、体弱、病重的患者,应尽量采取卧位。

(3)消毒:进针局部皮肤常规消毒。

(4)进针:可单手进针(图7-57),亦可双手夹持进针(图7-58),类似毫针刺法。进针时,针体与皮肤呈30°角刺入,使针尖由远而近地直对病部位。用力要适中,透皮要快速。略达肌层后轻轻提拉,使针退于皮下,再放倒针身,沿皮下向推进,此时可见皮肤呈线状隆起,手指感觉松软易进,患者无酸、胀、麻等感觉。进针深度一般为25~35mm。对范围大、病程长的病痛,进针深度可长;反之,则短。

(5)扫散:以进针点为支点,手握针座,使针尖做扇形运动。扫散动作是浮针疗法的核心,也是其区别于其他疗法的重要特色。浮针疗法动作要柔和、有节律,扫散时间和次数视病情而定。如疼痛已经消失或不再减轻,则停止扫散。扫散时间一般为2min,约200次。如果扫散后,疼痛依旧存在,可再选更靠近病痛点的进针点重新进针。

(6)留针和出针:扫散完毕,抽出针芯,用胶布把软套管和针座固定于皮肤表面,以留针保持镇痛效应。进针点处可用无菌小干棉球覆盖后再用胶布贴敷,以防感染。

【适应证】以疼痛性疾病为主,主要包括:四肢软组织伤痛,如网球肘、慢性膝关节炎、干性坐骨神经痛等;躯干非内脏病变引起的疼痛,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慢性腰肌劳损、肌筋膜炎等;部分内脏痛,如急性胃炎、泌尿系统结石、胆结石、肾绞痛等;头面部疼痛,如三叉神经痛等。

【注意事项】

(1)过饥、过饱、劳累、精神紧张时不宜针刺。

(2)孕妇腰骶部、经期妇女不宜针刺

(3)小儿囟门未闭,头部不宜进针。

(4)有出血倾向及皮肤感染者不宜针刺。

(5)糖尿病患者慎用。

(6)留针期间注意针刺部位卫生,以防感染。

(7)针刺应选择易于固定针体的部位。

(8)肢体水肿及腹部皮肤松弛的部位,进针时应注意及时调整针体,必要时改用他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