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利荣:记忆中的家乡

记忆中的家乡

吴利荣

计划写一写自己的家乡有很长一段时间了,但是不知从何写起,零零散散的记忆片段在母亲的絮叨中又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却始终没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画面,所以注定了零零碎碎,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吧,也许这些零零碎碎的片段就是构成我对家乡的记忆吧。

待拆之前的老房子

一、老房子?新房子!

说起房子,我妈妈经常是长吁短叹,其中的苦楚也许我们做子女的永远都难以明了。最初我们一家都住在一个叫做丹桂堂的大院里,院子是以前的小地主(按现在来说只能算个富农)家的,后来土改分给了贫下中农。这个院子住了三个姓氏的人家,申氏、周氏、吴氏。上世纪70年代初期,我的爸爸娶了同村小两岁的妈妈,奶奶家五子一女,我爸排行第三,那时是结婚一个就分家,与父母分开炉灶,当时他们分了一间大约四十平的土砖房没有小屋(小屋:指猪圈,厕所等),我们姐弟三个都是在这间屋子降生的。随着姐弟三个的来到原本就狭窄的房间愈加难以容下我们了,怎么办?妈妈说想建房子的梦不知道做了多少次,但是都没能实现,为什么呢?一是没有可以用来建房的地,土地都是集体的想建房不可能。二是没有钱,我妈妈说爸爸当老师没钱,在生完大姐的时候想买五毛钱的肉吃都没买到(计划经济要肉票),其中的苦现代的人怎能明了呢?

现在看来有失公允的购房契子

一年冬天,当我一岁多会爬的时候,母亲外出到塘里提水,我在地上自己爬到了地炉子旁烤火,当时火正旺,我的右手按在了燃得正旺的煤火上,当门外的母亲听到我的哭声跑回来时,我的右手整个手掌已经烧伤(现在我的右手手掌也是没有掌纹留下的只是疤痕),至此母亲想新房子的念头更加强烈了。八二年土地下放包产到户,为自己种田农民的干劲一下就出来了,山上很多茅草地也被大家垦荒用来种农作物了,我妈一个人拖着三个孩子更累了,辛苦之中三个孩子逐渐长大了房子愈发显得狭小了,需要大房子的欲望更是挥之不去。八三年生产队建于六四年的保管室失去作用而空置,生产队决定以公开的方式竞价拍卖,我母亲对这个机会是志在必得,接受了近乎苛刻的现在看了让人觉有失公允的契约,在竞价的过程中有人看出了我妈的心思,恶意竞价抬高标的物的价格(抬高价格卖出后的钱再按户分给他们),在此之中就有我自己的亲晚晚(以至于多年以后对他当时的行为都难以释怀),使原标的物由1000多元一直飙升到3000多元,加上另外一间半折价的1000多元,用几近5000元的价格买了已经建了20年的老土砖房,而这钱必须在两日之内交清否则保证金不退,爸爸妈妈找遍了所有能借到钱的人借钱,最多的借了300多,最少的20元都借来了,一共借了28个人的钱,总算凑齐了。其中有隔壁生产队的,见我家困难主动借钱给我爸妈,对此我爸妈经常教导我们要对人家心存感激不忘恩情,这个账本直到现在还时不时的拿出来给我们看看。

开裂的墙体

当年我们家就过伙住进了保管室,新生活开始了,但新家给我留的印象并不是很好,低矮潮湿还漏风,冬天寒风穿堂而过还是很冷,房梁上还有老鼠穿行,遇到大雨时到处漏雨,屋后的小水沟时常有渗水,几乎没见它干过。

新家有三间正屋,中间一间做堂屋,右边一间父母的卧室,左边一间摆了两铺床我和哥哥一张,姐姐一张。和我们的卧室一墙之隔的是两间连起来的偏房,前一节做灶屋后一节做猪栏。农家人怎么增加收入?只有养猪!别人家都有专门的小屋做猪栏,我们家没有小屋只能用偏房做猪栏,可能是妈妈对家畜恩爱有加,照料细心,那几年喂的猪比别人的都长得快长得大,同样一起买的猪崽,人家挑大的买,我妈没钱挑小的买,但是长得却比人家的还大还快,说起这个妈妈脸上不由得露出自豪的神色;养家禽也是为了增加收入,那几年既养了鸡又养了鸭,由于没地方关鸡鸭所以堂屋又成了关鸡鸭的场所,清理鸡屎鸭粪是每天早晨必做的第一件事,可是不管你怎么清理,空气中始终都弥漫着难闻的气味。这种伴随着家禽家畜共生活的日子一直延续了六年。自从买了房欠了人家的钱还钱便是第一要务,有几个是五月份借给我爸钱八月份就来讨还了,所以妈妈做事更辛苦了,只有直系亲属的钱才最后还,而这最后还清还是十多年之后了,真的很感激当初借钱的人,我妈妈一直都念到他们的好,感激他们的帮助。

妈妈收藏的宝贝已经有虫洞了

年迈的父亲和远处建于八八年的杂屋

1988年终于砌了小屋,猪关到小屋去了,偏房经过修整打扫我和哥哥住了进去,这间房当西晒,每到夏天热得让人难以入睡。日子一天天过去,三姐弟慢慢长大,我们都是从初中开始在学校寄宿以至于后来高中、大学在家的日子逐渐稀少,再后来外出工作,老家在我们心中的印象也开始模糊了。我们一个个像离巢的小鸟飞向了远方,家空了妈妈就跟着爸爸住到了学校,再后来我们成家父亲也退休了,一家人又住在了一起,老家的房子年久失修,屋瓦的横梁朽断了,地基沉陷墙体开裂,土砖房在风雨中飘摇眼看就要倒下,2012年父亲决定在房子倒下之前推倒重建,之后父亲一人回到老家,吃住都在杂物间,经过近一年紧锣密鼓的建设,才建成了现在的新房子,爸妈又迫不及待地搬回去住了,很多人都问我爸妈:城里住得好好地为什么又回来砌屋了?其中的缘由也许只有他俩自己最清楚了。

在原址上建成的新房

从阳台向外望远山清翠,近处禾苗茁壮景色宜人

作者:这只是我记忆中家乡的一部分,作为一个70后经历了时代的大变革,许多生活的原生状态已慢慢远离大家的记忆,我的回忆也许能勾起你对自己家乡些许温暖的追忆吧。

(0)

相关推荐

  • 故乡德太炉

    本文作者:刘永国 2017年秋天,我回到阔别二十五六年的老家德太炉村,为父亲楦葬 . 当客车行进到故乡村外的那一刻,我心潮澎湃.虽然村里没有直系的亲人,但对这片热土我还是极其眷恋. 德太炉村村口 全覆 ...

  • 【灵璧小说】疯女阿三(二)

    痴女阿三 文/欣雅 (一[灵璧小说]疯女阿三) (二) 阿三望着背着行李还那么轻盈的佝偻身子离开的婆婆,转身问还在提箱子的丈夫,家在哪里?阿坚轻描淡写地说:"不远,过了这个山头就是.&quo ...

  • 妈妈的味道,家乡的味道,也是你成长中的记忆,是一种爱的味道

    每个人的妈妈做菜的味道,是任谁也代替不了的,那就是妈妈的味道,真的谁也无法代替. 记得小时候,最喜欢吃的就是妈妈做的小炸鱼. 那时候的小鱼,好像随便在哪个河沟里一捞,就能捞到一盆,拿回家以后,就看着妈 ...

  • 农村俗语“有钱莫住东厢房”,东厢房真的不能住吗,为什么?

    大家好!我是甘肃大叔老宋,我很高兴回答题主的这个俗语问题. 导语,'有钱莫住东厢房',东厢房真的不能住吗?为什么? 农村俗语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亮点',它之所以在农村世代相传,永不衰退,是因它源于 ...

  • 吴利荣:记忆中的家乡(续一)

    邵东市人民欢迎你 记忆中的家乡 吴利荣 计划写一写自己的家乡有很长一段时间了,但是不知从何写起,零零散散的记忆片段在母亲的絮叨中又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却始终没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画面,所以注定了零零碎碎, ...

  • 吴利荣:记忆中的家乡(续二)

    邵东市人民欢迎你 记忆中的家乡 计划写一写自己的家乡有很长一段时间了,但是不知从何写起,零零散散的记忆片段在母亲的絮叨中又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却始终没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画面,所以注定了零零碎碎,想到哪里就 ...

  • 党克荣 | 记忆中的收麦

    记忆中的收麦 文/党克荣 又是一年麦子黄,收麦就要开始了,收麦是农民收获的季节.现在农民收麦,开着车或骑上车,地头一坐,等联合收割机一到,一会工夫就收完了,有车的麦子地头装袋,没有车的麦子直接就送到家 ...

  • 吴新满| 记忆中那个胆小的孩子

    记忆中那个胆小的孩子 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春晖小学  吴新满 旭是班级里的一个瘦小的男生,坐在第一排,文文静静.平时下课时,别的男生跑到走廊上或者是教室后面,"疯狂"发泄坐了一节 ...

  • 唐利荣:中吕/红绣鞋•五月抒怀(外四首)

    阅读本文前,请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关注"我们.倡导原创,感谢转发,欢迎海内外作者赐稿.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文坛园地,奉献给所有高尚灵魂. 文/唐利 ...

  • “大刀烧白”,记忆中的家乡味道

    作为川菜创新的"大江龙"品牌的创始人龙大江,一直认为,重庆璧山是川菜创新的重要地域,从璧山起源的经典川菜有来凤鱼.璧山免等系列名菜,有着传承川菜和发展渝菜的土壤. 外界传言,大刀烧 ...

  • 【征文27号作品】颜云亮:记忆中的家乡行

    记忆中的家乡行 颜云亮 家乡在窑厂,砖瓦美名扬. 炼泥制瓦坯,和泥扮砖团. 青砖瓦出窑,行价卖四方. 东山砍柴火,西岭放牛羊. 北边集市闹,南面稻花香. 中央松林矗,树下菌草芳. 串联队伍至,充当整休 ...

  • 记忆中,家乡的年

    记忆中,家乡的年 故乡的年味,是从腊月时就开始浓烈起来的.街头卖春联的店铺铺面,早早就挂满了如荼似火的对联,这些对联在冬日的凉风中飘摆,散发出清鲜墨香.还有年画,在小镇书店里买年画,七八十年代,卖的最 ...

  • 粉干, 记忆中的家乡味

    来源:衢州新闻网-衢州晚报 2020-08-06 09:32 吴卸要毛 在以谷物为主食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以米为原料制作的美食总能俘获吃货的芳心,比如家乡衢州的粉干. 衢州的粉干做法多样,第一步都要先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