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旧时光,放歌新时代”征文025】 故乡的炊烟
【旧时光品牌故事】
“回首旧时光,放歌新时代”征文——
故乡的炊烟
申云贵
故乡的炊烟,是我心中最温馨的记忆。
早晨,初升的太阳像一个调皮的孩子,从东边山顶露出半个笑脸。林子里的小鸟唱起了歌,牛栏里的水牛开始“哞哞”叫唤。这时,小村的屋顶上就会升起炊烟。先是稀疏几缕,或斜斜地飘浮,或直直地上升,像云,像雾,像腾空的龙,像舞动的轻纱。渐渐地,屋顶上的炊烟越来越多,缠在一起,连成一片。起风了,乳白色的烟缭绕着,盘旋着,一半“乘风”而去,和天空的白云融为一体,一半被风“扯着”,在屋顶上乱窜。
随着炊烟升起,米饭、红薯、炒咸菜的香味就会漫延开来。这时,村子也热闹起来。鸡儿飞,狗儿跳,肥猪哼哼叫。这个喊:“牛宝,还不起来吃饭上学。”那个叫:“狗伢子,太阳晒屁股了,快起来放牛。”“劳动力”早就出去了,吃早饭之前,他们都要先到地里忙一阵。我喜欢睡懒觉,奶奶一边烧火做饭一边喊我:“云伢子,起床了。”我装着没听见。奶奶喊了几声,没听见我回答,就会走到床边喊。我继续装“死”,奶奶生气了,一把掀开我的被子。我装着刚醒来的样子,伸了个懒腰。这时,奶奶的语气又柔和了:“快起床,吃了饭去读书,莫迟到了。”我磨磨蹭蹭坐起来,灶房传来焦味,奶奶惊叫一声:“不好,萝卜丝烧焦了!”奶奶转身往灶房跑,我又躺下了。几番折腾,直到奶奶把蒸熟的红薯端到床边,我才起床。
傍晚,太阳像一个玩累了的孩子,慢慢躲进远处的群山。倦鸟归林,暮色四合。小村的屋顶上,又升起袅袅炊烟,落日的余辉把它们染成金色。金色的炊烟无声无息飘荡,像丝丝缕缕牵挂,散落广袤的蓝天;像一双双温柔的手,不停向田野里挥动。于是,放牛娃牵着水牛踏上了回家的路,大人们扛着锄头开始往家里赶。我提着半篮子猪草,也一路走走停停回了家。屋子里,灶膛里的火烧得通红。奶奶在灶前灶后忙碌,西沉的夕阳透过窗棂,溜进屋子,把奶奶的影子扯成长长的“竹竿”。奶奶见了我,叫我往灶膛里添稻草,她自己急急忙忙提着一桶猪食到猪栏喂猪。饭菜熟了,父母也回来了,一家人围坐在八仙桌旁,吃着红薯,嚼着蔬菜,其乐融融。这时,半轮弯月斜挂在树梢,夜悄悄来临了,可小村的屋顶还有零星炊烟飘摇。
那时,村里人的生活并不富裕,大家煮饭炒菜都烧柴草,所以每户都有一个组合灶。所谓组合灶,就是大、中、小三个灶连在一起。大灶是专门用来蒸酒和蒸糍粑的。中灶也很少使用,只有家里来了客人或需要赶时间时,才会动用它烧火炒菜。小灶是常用的,分一前一后两个灶膛,前面煮饭、炒菜,后面烧水兼排烟,一举两得。我们的村子很大,七十多户人家住在一起,屋里没有烟囱,只要灶膛里一生火,炊烟就经过窗户从天井飘出去,或经过楼梯口从屋顶的瓦缝里钻出去。日出日落,寒来暑往,各家各户的屋顶每天早晨、中午、傍晚都会升起炊烟,从不间断。那时的乡下人勤劳、单纯、与世无争,一把稻草、一捆干柴,就将日子“烧”得红红火火,啃着红薯、吃着萝卜白菜,脸上也写满快乐和满足。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自古以来,炊烟就是一幅恬淡而诗意的乡村水墨画。但在我眼里,炊烟是乡村的灵魂,是家的象征,是一首充满爱的歌。伴随着炊烟一次次升起,村里人早出晚归,辛勤耕耘,最终,自己也化作一缕青烟;伴随着炊烟一次次升起,我一次次在迷乱和饥饿的时候找到回家的路,在烟火熏染下,我慢慢长大。
现在,村里很多人变成了城里人,家里用的是电、烧的是液化气或天然气,就算留在乡下的人,也住上了楼房,不再烧柴草,都是用电煮饭、用液化气炒菜,再也难看到炊烟袅袅的情景了。
时代在进步,世事在不断变化,就像我们伟大的祖国,正变得越来越强大,人民生活越来越好。所以,炊烟虽然不再袅袅,“烟魂”却已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