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有医理,解读被食物化的中药 · 茶
图:晶晶 文:月印
《七碗茶》为唐朝茶仙卢仝所写,是七言古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重要的一部分。从内容来看,描述作者喝茶后,身体的感受以及思想的升华。通常会认为这是渲染写作手法,如果按照中医角度来看,其实是喝茶以后的身体直接感受,也就是茶的功效。要理解这个诗中医理,还得从作者所处的时代,及饮茶方法、制茶背景来讲述。
唐朝时候的茶
卢仝吃茶,留下文字五千卷
唐朝的茶并非像现在的嫩芽茶,当时的枝芽长度就达四五寸长,采摘完成上甑蒸制,后取出放在石碓里面捣碎,入模具拍压成饼状,这时的茶饼上面没有花纹,而到了宋代,茶饼上会印出各式各样的凹凸花纹,宋朝赵佶时代的贡茶就有了“龙团凤形”样式。压好出模后烘焙干燥,用线把茶饼串起来密封存放。
当时茶不是用泡的方法,而是像菜汤一样煮出来,所以把茶水称之为“茶汤”。喝茶的时候,取出茶饼捣碎,碾成细末,过筛成细粉。当水烧至鱼眼泡,放入适量盐巴,待锅边缘水如连珠之状,取茶末入内搅动,等水面波浪翻腾的时候,茶汤就煮好了。煮茶控制在“三沸”,水才不会老,茶汤方好喝。
唐时用的茶杯为“碗”,容量也比现在的茶杯要大的多。这种煮茶以及连末饮下的茶味道,比起现在冲泡出来的茶汤,味道要浓多了,因此唐人把喝茶叫做“吃茶”、茶杯称为“碗”。唐代的制茶方法以及吃茶方式,让茶性在人体内能够发挥较强的作用。作者吃茶以后身体反应明显,于是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可谓李白斗酒诗百篇,卢仝吃茶,留下文字五千卷。接下来再看茶在中医的角度看,都有哪些功效以及药理。
(本文图片皆是武夷山茶区所拍摄)
茶的中医功效
《七碗茶》
茶诗中的七种身体感受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解读《七碗茶》中的茶,带给身体的不同感受。
吃下第一碗茶汤,身体首先尝受到的是茶的鲜甜味,生津回甘,滋润口腔喉咙的效果。再次品饮第二碗茶汤,如对故友知交,举杯相伴,消除了愁寂之意。
在第三碗茶作用下,作者的肠胃已经开始运转,出现了饥饿感。这时搜索枯肠,顿时文思泉涌,留下文字五千卷。
第四碗吃下去,茶气的作用进一步加强,打开毛孔挟阴而出汗,或者素有郁、热、瘀的体质,在这个时候因势利导,茶能帮助人体排出邪气。诗人借助身体出汗,思想也在此刻得到升华,把平生不尽如意之事,皆向毛孔而散。
愁闷情怀,或者是身体不适,通过吃茶后得到了缓解,身体开始放松愉悦起来,心神释然便为仙,所以说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从传世名人画像来看,茶仙卢仝是清瘦矍铄之相,吃到七碗茶汤后,茶在身体的反应已经非常明显,甚至有点过了。这时候身体毛孔都打开了,容易感受到风而生凉意,故此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如果再喝下去,身体就会出现常言所说的“茶醉”情况,类似于低血糖表现:心悸、乏力、出汗、饥饿感、面色苍白、震颤、恶心呕吐等。说明茶气已经太过,影响到了气血阴阳的平衡,所以七碗吃不得也。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武夷山,那人、那景、那茶
茶虽好,可浅尝,莫贪杯,
宜“少量淡饮”
茶虽好,可浅尝,莫贪杯,宜“少量淡饮”。喝茶浓酽以及喝茶量太过容易克伐脾胃,久饮暗耗气血,令人黄瘦。浓饮或者空腹饮用,令人心慌。茶宜温饮,冷饮令人腹痛。所以脾胃不适、气血虚弱、偏瘦弱的体质,喝茶需要选择适合自己体质的品种,浓度宜淡,茶量宜少,这样喝茶对身体方能无损。
推荐茶品:武夷山岩茶
岩茶归属到乌龙茶系,出产于福建武夷山区,地处东南。《本经逢原》言:“建茶,专于辟瘴。”瘴气指南方山林间湿热相蒸而产生的一种病邪,岩茶可以治疗这种瘴气所致的病症。武夷山的植被皆生岩石之上,茶生长其中,颇得阳明燥金之气,金从令而化湿,故能燥湿辟瘴。
东南先天应兑,下二爻为阳,上爻为阴,为阳升阴布之像,岩茶得先天兑之润泽,所以叶脉肥大,胶质丰富,味道甘甜,入口很快就能生津回甘,而且持续不断。
东南后天变为巽,成肝木,得疏泄之气最盛。加上制茶工艺及武夷山优越的生态环境,各种花香、果香、山林草木气息等等交织一起,造就岩茶香韵浓郁,每次冲泡的味道复杂多变而有层次。
香醒脾,木疏泄,岩茶利气化食、开郁涤热功效非常好,少许喝之,有助于帮助消化,清脂减肥,适合肥胖、胆固醇过高属实的体质。另外湿盛炎热地区,容易口渴、胃口不开,也可以选择武夷山岩茶。还有就是年节、聚餐大荤之后,喝些岩茶能够解腻、化食。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武夷岩茶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