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刊稿(1)大学语文与强军梦
与军校老师合写
上世纪80年代初,在匡亚明、苏步青、徐中玉等人的倡导下,全国许多高等学校文、理、师、工、农等各科相继开设大学语文课,大学语文也成为军队院校本科教育的一门的公共基础课。经过三十多年来的稳步发展,今天,这门课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强军梦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大学语文之所以能成为强国梦、强军梦的组成部分,这是由它的课程性质所决定的。1986年3月9日,匡亚明、徐中玉、侯镜昶联名在《文汇报》上发表题为“大学语文应该成为独立的学科”的重要文章,指出大学语文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缺少的非常重要的职能:第一,它可以有力配合和辅助政治理论课特别是共产主义道德品质课,加强对大学生的高尚情操、忠诚品格、思想境界的培育;第二,它可以大大丰富大学生对古今中外一般的文化素养,开阔眼界,拓宽胸襟;第三,它可以切切实实地锻炼提高各学科大学生都必须具备的语言文字能力;第四,它能为培育各行各业人员和干部准备必要条件。
这四条对于今天军队院校的大学语文教育也仍然适用。
大学语文可以加强对军校大学生的高尚情操、忠诚品格、爱国主义思想的培育。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位卑未敢忘忧国”、“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岳飞的《满江红》,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等等,都以全部热情为祖国放歌抒怀。
大学语文可以丰富军校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开阔眼界,拓宽胸襟。去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军旅作家阎肃在发言时说:“我们也有风花雪月,但那风是'铁马秋风’、花是'战地黄花’、雪是'楼船夜雪’、月是'边关冷月’。”这是军人的“风花雪月”,也正是军校大学语文课文应该传递的正能量。如今社会上庸俗、低俗文化泛滥,军校学生也绝非生活在与世隔绝的环境,大学语文假如放弃传递正能量的责任,那么社会上的庸俗、低俗的“风花雪月”就会趁虚而入,动摇军心,败坏军队的战斗力。
大学语文可以锻炼提高军校大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假如说培养高尚情操、丰富文化素养等任务,其他政治教育课、文化素养课、文学欣赏课也能够承担的话,那么语言文字能力的训练就非大学语文课莫属。匡亚明说:“大学语文是一门边缘学科,它包含文、史、哲、经、政等有关内容,但又不等同于这些学科。例如大学语文必须选修一些代表性文学作品(如诗、词、散文等),但又不同于文学课。因为它不专门去探究文学课必须探究的文学史、文学理论、文艺创作等等,主要只在于培养和提高应用文字作为表达思想工具的能力以及对文艺作品的欣赏能力。”这里所说的“边缘学科”又称“交叉学科”,大学语文能够巧妙地把政治教育、文化学习、文学欣赏和语言文字能力的训练交叉在一起,达到1+1>2的功效,在军校加大专业课分量,基础课课时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开设大学语文更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大学语文还可以为培育各行各业人员和干部准备必要条件。匡亚明曾为军队院校《大学语文教程》作序言说:“作为军队院校的一名大学生,不论学哪一种专业,也不论毕业后从事什么工作,都应该学好语文课。不仅是在校的学生,还有广大指战员和地方干部,也都应该具备必要的文学素养;这对陶冶我们的情操,提高我们的品德,增强我们的能力,做好各项工作都是大有益处的。”
正因为大学语文具有这些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它在今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强军梦的目标中,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何二元,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大学语文”专职教师,中国首家“大学语文研究所”所长,“大学语文研究”网站站长,“全国大学语文教师群”(190089416)群主。网络化生存,体制外行走,这里有大学语文界的独特风景。文章公众号:大学语文终身义工。
--------End---------
【大学语文终身义工】原创作品!转载请写来源【大学语文终身义工】,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