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乡货郎

山乡货郎
文/李明
肩上挑着一担货物,爬山坡、跨激流、走百村、串千家,边走边吆喝,这是八十年代走乡串户的货郎给我留下的深刻记忆。
八十年代的农村大多没通公路,就算通公路的村寨也极少有车辆进村,就算有进村的车辆大多也是进村把村里的粮食和木材往外运输,极少有把村子外面的货物往村子里运的车辆。村里的百姓要上一趟街、赶一次场来回要走几十里山路,十分不方便。货郎的出现恰好满足了山里人家购物需求,他们不仅带来了各种生活必须品,带来了城里的流行元素,也带来一些山外的新鲜事。
我记忆中有一位被叫做“义哥”的货郎,外村人,走乡串户贩卖服装是他的农闲时的事业,他在城里的批发部购进一些服装,修剪线头、熨烫折叠、重新包装,然后用两个大的蛇皮袋子装好,用一根桑木的扁担挑起来,挨家挨户售卖。
“义哥”有一套极为顺口又有意思的叫卖广告,每当听到叫卖的声音,大人们就会说:“挑担子来了,去看看有什么好东西”,他们称货郎为“挑担子”。这时,正在劳动的乡亲们丢下锄头围过来了,没下田的老人和小娃娃也围上来了,年青的妇女早已打开了蛇皮袋寻找适合自己的衣服,年青的男人则有一句无一句的和货郎讲价。这是最考验货郎本事的时候了,你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即要给姑娘们推荐合适的衣服,又要应付七嘴八舌的讲价,久经沙场的“义哥”显然是行家里手,他给每个姑娘都推荐了漂亮的衣服,每个试图压低价格的男人都被他说得服服帖帖,不大一会,好几件衣服就顺利成交。
这时,主人家会泡上一杯茶邀请他坐下来,听他说说山外又发生了哪些新鲜事,不时还发出一些感叹。“义哥”很大方,在售卖衣服的同时,有时会送一双袜子或者是手绢等有用的小东西,这些不起眼的小东西并不值多少钱,但接收的人却非常高兴,热情的山里人有时就会留他吃饭,天晚了也会主动留他住宿。“义哥”一担衣服往往要跑上三四天,走五六个村庄才能卖完,三四天下来,差不多是一百多里山路,不仅要能走路,还得对山路熟悉,一不注意走错路了,要转上半天才遇得到人户。
货郎们不仅是卖衣服,也有贩卖各种百货用品的,大到各种农具和居家用具,小到针线,都有人贩卖,甚至还专门有人贩卖“窑货”(土窑烧制的陶制品)。
随着日子越来越好,交通条件大变,山里人不再闭塞,他们也能乘坐班车进城,有的买上了摩托车、小汽车,“义哥”也不再跑山,早已换了行当。
但是山乡货郎却仍然存在,他们换上了麻木车、带斗的面的车,继续从事着城乡货物交换的事业。
阿峰就是众多从事货运贩卖中的一个。
阿峰才三十多岁,从事货运贩卖已好几个年头,算得上是进山卖货的老手。他不仅能做生意,爱好也不少,爱看书、会摄影,有丰富的人生经历。从事这个行业除了运气,里面也特有学问,有的人一天到晚跑上几百里路也卖不了多少,有的人一天跑一两个村庄就能将车上的货物卖空。阿峰每次下乡进山都能卖出不少货物。
阿峰有他独特有一套方法,他的一辆带斗面的车车箱就像一个流动的小型超市,里有放上篮子装上各种货物,有蔬菜水果,副食杂糖、大米面条、各种佐料、各种百货,他开车技术特牛,大路旁边的人户基本不停车,专挑小路烂路跑,往往越偏僻的人家越容易买,而且一买就是几百块,阿峰特会聊天,每到一处,总是能与人家找到共同话题,若是老客户,还会开几句玩笑,顺便推销一下商品,不知不觉生意就谈成了,他还会问主人家还有哪些需求,下次进山就带进来,不仅能把本次生意谈成,还顺带把下次生意也预定了。阿峰颇能揣摩主人家的心思,他推荐给主人家的商品大多是家庭必须的,基本上一推荐就成交。生意做完,家里有小孩子的,他也会给小孩子几颗糖果,小孩子高兴了,大人更加高兴。
阿峰跑山从来不走回头路,在茂密的森林里,他总能找到不同的公路,从一个村到另一个村,从一个县到另一个县,早晨从这头进山,晚上从另一头回家,一天下来,除去油钱能赚好几百块。
有时阿峰也回收废品,纸板、废铜废铁等,一般上午把货卖完,腾开空间,下午就专门收一些废品,拉回城里再交给废品公司赚点差价。阿峰也时常帮助老百姓在网上推销农产品,教他们玩微信、刷抖音、开网店。
今天,网上购物逐渐普及,快递也即将打通最后一公里,但是在偏远的大山里头,新型货郎仍然是老百姓最重要的购物渠道,老百姓不用为了一袋盐而奔波几十里,他们把各种货物送进大山,再把大山里的农产品带出去,为城乡的交流提供了便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