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灵官殿的三次邂逅
【前言】一直想以灵官殿为题写点什么,前前后后动笔几次,都没能顺利完成。灵官殿的自然风貌、独特的地理位置,美丽的传说故事都值得去好好描写一番,怎奈文笔太差,始终不能满意。近日,乡友龙茂泉先生组建了老乡群,群友大多是老家那个方向的人,好多朋友虽未谋面,可谈到灵官殿,都很熟悉,大家都为这个历史古迹的修缮和维护建言献策,作为地道的灵官殿脚下的我,一篇不成气的文字前后竟拖了三年,实在惭愧。
我与灵官殿的三次邂逅
我的老家位于茶店子镇安居方向的坛包井村,坛包井有一个十分有名的地方,叫做灵官殿。
灵官殿旧貌(图片来自网络)
我与灵官殿有过三次不同的邂逅。
第一次知道灵官殿的名字还是在八十年代,1986年左右,我所就读的坛包井小学在六一儿童节时组织三四五年级的学生前往灵官殿登山,还在灵官殿门前的坡上举行了夺红旗比赛。我当时才十岁,对于灵官殿的历史、建筑等一概不知,这一次的游玩最大的收获就是知道了灵官殿这个地名。
第二次是在十五年以前,那时刚刚结婚,和妻子回老家认亲,听说在灵官殿来了一位道士在那结庐修行,心存向往,于是专程前去游玩,我骑着摩托车载着妻子来到坛包五组,听当地百姓说摩托车可以直达灵官殿的山脚,只是路有点陡,于是便冒险骑车前往,上去的山路不仅陡峭,还很狭窄,说是摩托车路,其实就是行人走的小路,上山着实花了不少力气,也很危险,妻子胆小,全程走路,我一个人骑车,不足一公里的山路,花了半个小时,比走路还慢。
来到灵官殿山脚,果然有一茅草小屋,里面的确有一位来自宜都的道士在此居住,道长颇有仙风道骨,头上挽着发髻,身穿灰色道袍,脚登圆口青布鞋,自称挂靠武当名山,谈吐不俗,在这儿修行之余也下山给当地百姓治病,帮助他们干点农活。
辞别道长,我与妻来到灵官殿,只见一座高约两丈的道观耸立在山顶,观顶飞檐挂角,青石砌成的墙体上镶嵌着上圆下方的观门,上书繁体“灵官殿”三个大字。观前有两米见宽的院坝,左侧立着一根五六米高的旗杆。
修缮后的灵官殿(摄影::李明)
在青石的墙面上立着一块石碑,记录了重修灵官殿的历史,碑面大多已模糊难认。据龙发山老师在《茶店民间故事集》中记载:灵官殿脚踏两县(秭归县、巴东县),位于海拔高达1840米的天鹅观附近,站此地,可眺望兴山、巫山、奉节、建始、长阳等五县。天鹅观实为天王观,何时何人修建,已难考证,传说天王观年久失修,导致观中的灵官菩萨脚穿一丈二尺长的草鞋,腾陟其阜,由其邑人在此为之建庙,名灵官殿,传至明朝嘉庆(1522-1566)初,时外匪猖獗,墙垣破裂,难避风霜,由当地贡生邹先英与罗开俊等人邀约民众于嘉庆三年(1798)进行了重建。此后在清朝道光十年(1831)、光绪元年(1875)、光绪二十三年(1898)、民国十年(1921)先后进行了四次大的维修。1966年殿毁神灭。1995年后,本村的龙茂章夫妇投入大量劳力、物力、金钱持续维修,才有现在的模样。
灵官殿航拍(摄影:谭德魁)
灵官殿的看点其实并不是庙宇多么雄伟高大,真正吸引人的是其所处的独特位置。当地流传着一句话说:登上灵官殿,脚踏两个县,眼观八个县。这句话算得上是灵官殿的广告词了,灵官殿所处的位置是在巴东县茶店子镇坛包井村五组与秭归县磨坪镇三墩岩村交汇的地方,脚踏两县由此而来,所处的山头海拨约1800米,视线之内,再没有比他更高的山峰了,更为奇特的是,在灵官殿正殿的背面,是一片绝壁,高几百米,绝壁的尽头就是秭归的杨林河,站在灵官殿后殿的台阶,稍一探头,便能直视河心。如若天晴,山势的险要更为突出,真正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第三次去灵官殿是在去年的十月,虽然已经进入秋季,可那“秋老虎”的炙烤让人喘不过气来,我突然想去一趟灵官殿,去感受一下高山的凉爽顺便拍点照片。
我驾车从茶店出发,不到两个小时,就来到灵官殿山脚,昔日破旧的房屋都没有了,在上山的三叉路口,新修了几幢砖混结构的房屋。房子的山墙上画着一幅巨大的油画《三墩岩》,老乡告诉我,油画是秭归县政府请的画家画的,画面是秭归三墩岩村的风景,在老乡家的旁边,栽种了几亩的花苗,修建了公共厕所和停车场。
壁画《三墩岩》(摄影:李明)
十月正值农村烤烟的时节,农民们正忙着撇烟烤烟,我沿着一条毛公路缓慢上行,路边的草地里散放着许多山羊,还拴着一头黄牛。刚爬到半山腰,天空突然下起了小雨,只好在路边的大树下避雨,路边的映山红开花了,不知名的刺花也开了,混合着刚落雨的泥土的清香,顿时觉得心旷神怡,便顾不得小雨了,背上相机包,淋着小雨继续前进。
路边草地的羊群(摄影:李明)
来到殿门口时,雨也停了,稍作休息,便装置好无人机,起飞后,给人的视觉的确不一样。
小雨过后,从山谷升起一层薄雾,在云雾笼罩下的灵官殿宛如蓬莱仙境,一阵轻风拂来,那雪白的浓雾,从山谷向天鹅观顶升腾,犹如巨大的喷泉,从开闸的河谷向上喷涌,不一会儿,整个山头都被雾气遮挡,只能隐隐约约瞧见观顶的模样。
待到雾气散去,我将无人机飞远,才发现灵官殿正修建在比天鹅观略低的山头之上,这山三面绝壁,从山顶到山脚犹如斧削一般,光滑如镜。天鹅观与灵官殿两山的交界处形成一个巨大的U字形缺口,那还没散尽的雾气好比舞女的纱裙,随着风的力量,在缺口处尽情的舞动。
云雾散尽,太阳重放光芒,站在殿后的山巅,凉风习习,绝壁下的风景一览无遗。悬崖尽头,是一大面斜坡,散落着稀疏的几户人家,大片的庄稼长得颇为茂盛。稍远处,一条玉带穿山越岭,那就是前几年刚通车的巴野公路了。再远处,群山起伏,如波涛翻滚,满山苍翠的树木与湛蓝辽阔的天空,缥缈的几缕云雾恰好构成了一幅雅趣盎然的淡墨山水画。
灵官殿的邻居天鹅观(摄影:李明)
灵官殿不仅风景优美,气候宜人,其远古的传说同样迷人。
相传很久以前,玉皇大帝派王灵官王善下凡来到人间寻找一处风水宝地修建庙堂,王善驾天鹅飞至一座高山,也就是天鹅观(过去叫天王观,现在叫天鹅观) 天鹅不小心折断了双腿,从此长眠山顶。王善查看地形,在山顶眺望远方,眼前出现一座美丽的无名山峰,当即兴奋的从山顶往下跳跃一大步,落脚后定神一看,不得了,不得了,脚下站立在一处九龙捧圣之地(灵官殿的山脚下是由9条山粱齐聚而成,故名为九龙捧圣)。当时王普脚穿一双草鞋,据说长一丈二尺,一不留神在途中丢了一只,丢草鞋的地方就在天鹅观与灵宫殿之间的U形缺口位置,故名草鞋垭。【综合网友叙述并参考龙发山先生著述《茶店民间故事集》】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道最美的风景。在这里,在这安静而又凉爽的山头,放下工作,忘却灯红酒绿的繁华,过滤爱恨纠缠的世俗,从此不畏惧风雨泥泞,拥抱绝美的风光与原野的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