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考试中心:2021年高考地理全国卷试题评析

2021年高考地理命题以稳为主,充分考虑教情和学情,在题型与结构、呈现形式与风格、难度等方面,基本上延续了近些年的特点,给学生以熟悉感和亲切感,进一步提升学生作答的获得感,有利于学生稳定心态,发挥水平。试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高考评价体系要求,注重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考查,彰显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素质教育导向。

1 反映祖国建设的辉煌成就,彰显立德铸魂

  地理试题紧密结合学科内容,选择反映新时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精准扶贫、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等素材,强化对学生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品德修养等方面的引导。

  第一,讲好建党百年的伟大成就,厚植家国情怀。试题精选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和报国之行。例如:文科综合全国甲卷第1~3题,以新冠疫苗包装为背景,选择浙江丽水玻璃管和注射剂瓶的生产改变我国高端药用玻璃依赖进口的局面为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党中央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应对公共突发事件能力的提升;全国乙卷第1~3题,以无人机服务新疆棉花生产这一典型科技兴农案例,展示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农业科技水平、农民劳动收益与生活水平发生的巨大变化。

  第二,展现脱贫致富的成功经验,坚定理想信念。试题依托脱贫攻坚伟大工程中的典型案例,展现多种扶贫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我国消除贫困、拒绝返贫的重大意义。例如:文科综合全国甲卷第43题,以京九铁路和昌赣高铁建设过程中2次“绕弯”苏区模范县江西兴国为案例,体现在党中央关怀下,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和革命老区把丰富的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不仅实现了脱贫攻坚任务,而且弘扬了革命文化、赓续红色基因、增强民族精神;全国乙卷第43题,以某科研团队为云南元阳阿者科村探索内源式旅游开发模式为案例,展现在党的精准扶贫政策指引下,当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引导学生立志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

2 丰富能力素养的考查维度,服务人才选拔

  地理试题既有真实的生活实践情境,也有复杂的学习探索情境,要求学生能够合理运用学科的基本规律与原理、科学的思维范式与方法,主动思考、分析问题,最终完成开放性或探究性的任务、得出新结论,展现学科素养。考查的能力不仅包括必备的逻辑推理能力,还包括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提出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等。

  第一,注重对地理过程推理能力的评价。试题重视对地理过程与地理联系的考查,要求学生能够把握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运用学科的思维方法和逻辑结构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恰当的推理,着重考查学生对地理学“尺度-结构-时间-过程-机理”这一逻辑思维脉络的理解和掌握。例如:文科综合全国甲卷第9~11题,考查珊瑚礁的形成过程,思考地貌发育过程及其背后隐含的机理;全国甲卷第37题,考查祁连山山麓的地貌、沉积物组成与地表植被之间的关系,深化学生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学会从时间空间、内部外部的角度思考地理问题;全国乙卷第9~11题,考查苔原带的分布规律及变化机理,要求学生理解苔原植被的分布既要有满足其生长的光热水土等外部环境条件,又要有种子传播的决定性作用。

  第二,凸显对地理创新思维能力的甄别。试题通过拓宽材料的来源,从材料信息的丰富性、试题要素的灵活性、问题解决路径的差异性、答案的多样性等方面,探索和尝试开放性试题的设问视角,通过搭建多维度创新展示平台,克服封闭式设问和唯一答案对学生思维的束缚。例如:文科综合全国乙卷第36题,以某品牌在江苏昆山市建设咖啡创新产业园为案例,要求分析其上海因素,需要学生正确看待区际分工和区域联系,正确认识中心城市和外围地域的关系;全国乙卷第37题第(4)问,以巢湖西岸圩田区从种植庄稼转变为发展水产业的情境为案例,呈现人湖关系协调发展的方案,考查批判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开放思路和视角,思考我国平原地区不同阶段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全国乙卷第44题,以科研团队对青藏铁路某风沙活动路段两侧的调查为材料,采用详实的数据再现真实研究过程,学生可以从局部到整体,从建设期和营运期,从不同的时空组合进行比较,充分考查学生信息整理能力及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重大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3 优化考试内容的设计方式,助推教学改革

  地理试题选取的考查内容与高中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高度契合,以考促教,以考促学。在充分考查德、智的基础上,立足学科内容和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引导中学地理教学回归课标、回归课堂,加强对体美劳的教育引导。

  第一,深化基础性内涵,夯实发展基础。试题进一步完善基础性考查方法,围绕学生比较熟悉的主干知识提供材料,情境设置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强调基础性并不是对单一知识点的机械重复和简单再现,而是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综合运用。例如:文科综合全国甲卷、乙卷的第1~3题考查工业区位因素及其选择;全国甲卷第7~8题,以安装高反射率屋顶达到节能减排目的为案例,全国乙卷第7~8题以城郊相对湿度的时空差异为案例,考查对城市热岛效应的理解,引导学生重视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深刻理解和充分掌握。试题引导学生的关注点从“解题”转向“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从“做题”转向“做人做事”的素养提升。

  第二,解决现实问题,促进全面发展。试题通过选取生产实践场景设计典型任务,要求学生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引导学生到自然和社会的大课堂中锤炼意志、提高本领。例如:文科综合全国甲卷第36题选取英国东南部湿地开垦过程作为案例,展示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过程,从小幅度的改变到大面积的开垦,都是不断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结果;全国乙卷第37题围绕巢湖流域圩田的开发与利用,设计了4个逻辑严密的递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湖泊、河流、圩田的时空变化,不论是早期围垦河湖滩地满足更多的粮食需求,还是后期圩区功能的改变,都需要人类通过劳动不断努力奋斗,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与进步,促进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试题引导学生培育劳动精神和奋斗精神,认同劳动的崇高和伟大,鼓励学生坚持以创造性劳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说明:广州中学地理组为本公众号曾用名。本文转自中国考试

(0)

相关推荐